李娟 王理慧
對于學生“打小報告”現象,可以從學生所打的“小報告”中,讀懂他們的“報告心”。
讓我們通過剖析具體事例,探究“小報告”背后的學生心理需求,從而確定如何面對這些問題。
案例1:“老師,我的作業交了,而且寫上漢字意思了。小碩今天沒交作業。”一進教室,小凱就跑到我身邊“打小報告”。其實,他所做的都是別人習以為常的事,而他認為那是自己比別人強的表現,應該得到老師的表揚。
剖析:“報告”透射出的是表現心理——小凱在學習上表現并不好,經常挨老師的批評,為了改變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在每次“正常表現”后,小凱就要把進步報告給老師。如果能夠發現不如自己的同學,就一并報告,以此凸顯自己的進步,從而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贊許。
處理方法:“寫全了,很棒!”(肯定他的進步,滿足他的表現欲。雖然與其他學生比,他的表現很一般,但與自身比,確實進步了。)“能天天這樣做嗎?如果能夠堅持3天,老師就為你和你們小組加分。”(利用他的表現心理,讓他把好習慣堅持下來。)“對比一下,你能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他以“比下”凸顯自己的進步,老師讓他“比上”尋找不足,以求更大進步,得到更多表揚。)“她寫得比我認真,還是默寫的。”“你能寫得更認真嗎?能默寫嗎?她能默寫10個單詞,你可以默寫1個,2個……盡自己所能,你就會慢慢追上她。”(為其設立目標,指明方法。)“相信你會給我一個驚喜。”(讓口頭報告變為行動展現。)一切引領都是順承孩子的“表現”需要。
案例2:“老師,小碩罵人!”曉紅又來“打小報告”了。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她自己“引火燒身”,但惹禍后自己抵擋不住,就會向老師求援。
剖析:“小報告”透射出學生的求助心理——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與保護。
處理方法:“為什么罵你?”(探明原因是合理評判的前提。聽到老師的詢問,她才會反思“禍源”,看到自己的錯誤。)“他還沒記完作業,我就給擦掉了。”“他為什么記得慢?是因為貪玩嗎?”“他拿卷子、分卷子耽誤記了。”“他是為大家服務才耽誤時間了,應該感謝人家的。當然,他罵你也是不對的。既然咱錯在先,那就主動道歉,相信他會與你和好如初的。”(聽到類似“報告”,需要引領學生及時反思,主動承擔責任,積極承認錯誤,學會自己處理、消化矛盾。)
案例3:“老師,我的作品被人破壞了。我猜是小宇壓壞的。”科技大賽前,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小翔拿著自己破損的作品來“告狀”。因為一次比賽,小宇和小翔由攜手共進的伙伴變成了水火不容的對手。
剖析:“報告”折射出的是嫉妒之心——因他人優于自己而產生抵觸情緒,行動表現就是猜忌、怨恨、互貶。
處理方法:“是你親眼所見嗎?不是就不要亂猜忌。”(將被猜忌者叫到面前,暫且放下“小報告”。)“你們曾是攜手共進的好干部。老師知道,因為被對方超越,所以你們心生怨恨,這是人性,不是你們的錯。但你們是否想過,攜手共進時,你們的學習成績、科技作品是什么水平?你們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威信如何?而現在呢?原因何在?是怨恨讓你們失去了朋友,放松了學業,丟失了威信!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將會荒廢自己!”(在雙方面前拾起“小報告”。)“作品遭到破壞,不一定是壞事。現在的主要任務不是追究誰是破壞者,而是思考如何修復作品。”(嫉妒僅是為了尋找暫時的心理平衡,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它的危害。從實際出發,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看清嫉妒背后隱藏的惡果,提供轉怨恨為合作的臺階。相信,在感受到協作的巨大力量時,他們會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重新成為好朋友。)
每一則“小報告”都是老師了解、熟悉學生內心需要的“透視鏡”。傾聽之后,鼓勵學生在遇到困難時主動求助,引導他們學會思考、解決矛盾,提升他們的處事能力,增強班級凝聚力。(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山東省高密市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