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昌
“孩子們,這次放假回家,你們和父母聊天了嗎?都聊了些什么呀?”看著返校后異常興奮的孩子們,我問道。
“我父母都在上海做生意,我和他們沒聊幾句,他們就把電話掛斷了。”曉陽說。“我媽很嘮叨,我不想和她說話。”小遠說。“我爸媽只管我妹妹,不管我!”小婧說。“有啥好說的,都在玩手機呢!”小楠說。
相當一部分孩子神情沮喪地抱怨著,當然,也有孩子表示和父母交流了在校的學習生活。
“孩子們,你們剛才的回答出乎老師的意料。你們應該和父母好好聊一聊呀!”我說,“今天我們召開一次微班會,希望同學們能夠敞開心扉,傾吐心聲,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說著,我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篆體的“家”字:“這是篆體的‘家’字。同學們看看‘家’字是怎樣組成的?”
“‘家’字上面的‘宀’表示房子,下面的‘豕’是豬的意思。古人住在房子的上層,下層養著豬。歷史老師講過。”小溪說。
“家,給你什么樣的感覺?請你們用一兩個詞語說一說。”我緊接著問道。
“溫馨。”“和睦。”“其樂融融。”“安心。”“舒適。”“自在。”……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回答。
“家是如此溫馨和睦,那你回到家為什么不和父母好好交流一下呢?”我緊接著問。
藝博說:“爸爸不理解我,總是和我意見不一致。”小寧說:“無論我怎么努力,媽媽總說我成績進步不大。”
“看來,同學們的煩惱還真不少呢!下面請同學們傾訴一下與父母之間發生過的不愉快吧。”
“每次回家,媽媽總是給我布置好多作業,國家都提倡減負了,可我的作業一點也沒少。”小正委屈地說。
“我想和同學去看場電影,媽媽說我不務正業。”晶晶接過話茬。
“我們與父母的經歷不同,思想觀點也會不一樣,這就導致了矛盾和沖突。其實,有一位小朋友也和我們有著同樣的煩惱。”說著,我打開了視頻,“請同學們觀看《朵朵和媽媽的‘戰爭’》。”視頻說的是喜愛寫作的朵朵利用業余時間寫小說,被媽媽發現了,媽媽不由分說就對朵朵進行了嚴厲批評,母女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事后,雙方都很后悔和痛苦。
“在這個視頻中,你認為誰在溝通上出了問題?”我問。
“朵朵應該和媽媽說明白,自己已經完成了學習任務,利用課余時間發展愛好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慧慧說。
“媽媽應該弄清事情真相再下結論,不能一味批評。”晶晶說。
“同學們,你們說得都很好。我們應該怎樣說、怎樣做,才能避免這場沖突?”我放慢語速問。
“要互相尊重。”“學會寬容。”“要冷靜。”“學會換位思考。”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爭著提建議。
“其實,不管什么樣的方法,最終都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有話你就說出來,有話應該好好說。” 我打斷了孩子們的議論,“當我們消除了與父母之間的誤會,會發現交流中的煩惱、委屈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以后大家回家要主動和父母交流,匯報一下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遇到問題也可以聽一聽父母的建議。同學們試著去理解父母、走近父母,多與父母溝通,有話說出來,有話好好說,互相理解,化解矛盾,家庭氛圍一定會變得和諧的。同學們能不能做到?”
“能!”聽著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露出了會心的微笑。(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新紀元學校)
點評:
指導學生學會溝通,應該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也是育人的重要內容。李老師將如何與家長相處作為重要話題,強調有話就要說出來,有話要好好說;強調心中要有愛,要理解父母。這些觀點都是很有意義的。(丁如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