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日本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老年人去世后,有時會沒有親人來認領或清理其遺物,甚至不會有人雇用他人來做清理工作。同時,在日本每天都能發現堆滿了東西和垃圾的房子,按美國人的說法就是“囤積狂”的房子。
諸如近藤麻理惠這類極簡主義者以及整理運動的代表人物所描繪的圖景,與日本的現實狀況相去甚遠。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運動在日本流行的原因之一是日本人想跟美國人一樣,盡可能地縮減自己家中的物品。
筆者的朋友韓貞子是“Tail Project”的主管,這是一家成立于6年前的公司,總部位于東京附近,專門負責清理去世者家中的物品。韓貞子原來是一名空姐,現年50歲的她已經從空姐崗位退休10年了,但是她急促的語速和高效的做事方式,都能反映出她以前的生活。
韓貞子的名片上列出了3項專業資格認證:二手商品經銷商執照,日本遺物整理師認定協會(它代表了日本8000家清理公司)頒發的資格認證,第3項是該協會認證的“臨終活動”(為離世作準備的過程)咨詢師。最后一項認證在日本十分少見。
人們對這一行業的需求十分迫切。2018年日本新生人口數為92.1萬,而死亡人數高達136.9萬。這是自1899年日本首次創下最低新生人口數紀錄以來最低的數據,也是日本連續第8年人口總數下降。盡管幾十年來日本政府一直努力出臺政策鼓勵人們生育,但過去50年間,日本人口還是減少了三分之一。因此,日本處理后事的行業也在飛速發展。“臨終活動”交易在日本十分普遍,人們可以在交易會上認識許多壽衣商家和遺產規劃師。在日本,有關如何有序處理臨終事務的書籍也有很多。人們還可以咨詢像韓貞子這樣的企業主,了解人去世后遺物的處理問題,或是在自己離世后讓花錢雇來的人幫忙把遺物送出去。
有件事讓韓貞子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天,她要清理一位女士的公寓,她的丈夫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了。這位女士不想保留什么傳家寶,而是像大多數日本家庭一樣,需要全面清理家中的物品。
“有些人會要求留下一些東西,但是大多數人什么都不要。”這樣的做法在60年前是無法想象的。那時候,日本的家庭都是大家庭,大多數人住在鄉下,親人之間離得很近,人們都愿意擔負處理后事的責任。不過,情況很快就發生了變化。在戰后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的那些年里,日本的年輕人都想到離家很遠的大城市里,找一份穩定而且待遇不錯的工作,一干就是一輩子,從而過上優渥的生活。在繁榮經濟的驅動下,日本民眾的消費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世紀60年代,日本富人打趣說,日本神話中的3種“神器”——天叢云劍、八咫鏡、八尺瓊勾玉,已經被電視機、洗衣機、空調這3種現代電器取代了。
后來,人們在家里添置了很多物件,電視機和洗衣機也不再是什么稀奇物件。20世紀80年代末期,日本泡沫經濟破滅,隨之陷入衰退。從那時開始,之前的調侃不再讓人覺得有趣。尤其對于日本的年輕人來說,穩定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工資低、福利差的非正規工作。經濟上缺乏安全感,導致日本年輕人延遲婚育,或是干脆放棄結婚生子。

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在退休后堅持工作的現象尤為普遍。
因此,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成了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數百萬家庭在經濟繁榮時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而繼承人卻少之又少。日本擁有800萬間空置的房屋,也就是俗稱的“鬼屋”。最近一份政府的調查報告顯示,到2040年,日本空置房產的面積可能相當于整個奧地利的國土面積。
并非只有日本情況如此。東亞的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都在加快,同樣留下了堆積如山的遺物。西歐國家也同樣面臨著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一家英國保險公司估計,2003年英國家庭堆積的閑置芝士火鍋套裝數量達380萬,那這些廚具最后又是怎樣被處置的呢?就算大多數芝士火鍋套裝仍能使用,我們也很難相信人口會增長到足夠的數量,從而產生能夠消化這些套裝的二手市場。
幸運的是,回收物品或是清理不想要的物件時,有很多干凈、環保的方式可供選擇。如果廢舊金屬垃圾場不回收芝士火鍋套裝,我們還可以把它們送到技術先進、符合環保標準的垃圾焚化爐里燒掉(日本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垃圾焚化爐)。只需要把處理的東西放進焚化爐里,支付處理費即可,不過費用比較高昂。用焚化爐處理一個裝滿東西的垃圾袋的費用大約是50美元,處理一個日式床墊的費用是100美元。一些即將被焚燒的東西也許還能再次出售,但是整理這些東西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還要另外支付整理的費用,因此很不劃算。至少韓貞子是這樣認為的。
但是最近,她發現客戶們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希望聽到,有人還在繼續使用他們以前的東西,”她說,“這會讓他們好受很多。”作為一名商人,她要提供這項服務。

主人去世后待清理的公寓。

Tail Project公司的遺物整理師正在一間需要整理的房子里工作。
韓貞子的朋友濱田里奈是《再循環通信報》的編輯,也是最早了解日本二手商品市場的專家。
2016年,日本二手行業贏利160億美元,大約占日本整體零售額的4%。實際上,二手行業對日本產生的影響還要更大。例如,濱田里奈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日本二手服裝的消費人數達2000萬,大約占日本總人口的六分之一。盡管二手服裝的銷售額總體上不如一手服裝,但仍占服裝市場零售總額的10.5%。對于日本年輕人來說,二手物品是一種身份認同方式。
“反對浪費!”濱田里奈表達了自己對于浪費行為的態度,也表達了人們珍惜東西的意愿。“20世紀60年代以前,日本人都有這樣一種精神,”她解釋說,“甚至在江戶時代,和服的回收利用就已經開始了。”但是,20世紀60年代日本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這一切都改變了。“日本人忘記了他們曾經的樣子,只知道買買買。”
在她看來,得益于日本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人口結構發生變化,這樣的社會風氣在過去20年里慢慢得到了改變。濱田里奈還提到了另外一個原因:2011年3月發生在日本東北部的大地震和海嘯,導致日本福島核泄漏。
“自那以后,人們重新找回了自我,開始把自己的東西捐到日本東北部,因為那里的人變得一無所有。人們也在思考,也許自己應該再回收利用這些物品。”
日本房屋清理行業在這次地震之前就出現了。一開始,該行業和二手行業沒有多大關系,它只需要快速、高效地把業主的東西清空。從這個角度來說,房屋清理行業是20世紀中葉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的衍生品,但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初發生了改變。
北海道以風景優美和旅游經濟著名。人們發現,北海道的幾家房屋清理公司都將清理出來的東西傾倒在自然環境中,從而避免支付高額的廢物處理費。隨之而來的媒體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公眾提高了對清理行業的監管意識,日本遺物整理師認定協會應運而生。該協會努力扭轉清理行業的負面形象,方式之一就是為清理公司提供深度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如何依靠回收和再利用獲利。
近年來,甚至連僧侶都卷入了這一行業。日本的神道教和佛教信奉逝者的靈魂會寄居在使用多年的物品上。“在親人過世后,家人會去寺廟找僧人為逝者祈福,”濱田里奈說,“然后僧人就會去逝者家里清理東西。”
這個商業模式很有吸引力,因此,一些清理公司選擇直接和寺廟合作,一次性滿足逝者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不過,盡管日本人重新接納了傳統的價值觀念,當代的價值觀念仍然難以撼動。
20世紀初,日本現代化的官員和實業家都擁護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是美國的機械工程師,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管理學家。他的“泰勒制”幾乎無人不知,該方法試圖最大限度地提高辦公效率,清理廢物,節約時間。
豐田汽車公司采納了“泰勒制”的理念,創建了著名的“精益生產”管理體系,“精益生產”也已成為日本制造業技藝高超的代名詞。但是,“泰勒制”不僅僅運用于工廠管理。對于一個“泰勒制”下的辦公室而言,管理人員的辦公桌必須位于靠近門的位置,因為管理人員需要經常出入辦公室。公共物品也必須放在指定區域,這樣就不用浪費時間找東西了。
日本的一些“泰勒制”追隨者,認為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家庭生活。20世紀40年代末期出現了一些建議類型的圖書,倡導減少廢棄物,提高家庭生活中物品的使用率。例如,1949年大元茂一郎的著作《家庭生活的科學》出版,該書力求家庭主婦在擔當管理者的前提下,創造出最佳的家庭勞動分工模式。“泰勒制”中的建議,比如“東西應該放在家里的指定區域,盒子、罐子之類的容器應當貼上描述所裝內容的標簽”,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仍然是整理物品的準則。

這些建議都不適合極簡主義者,也不適合那些想減少對物品依賴的人。事實上,這些建議針對的是那些愛購物的日本人,是為了幫助他們整理家里數量越來越多的物品和廢棄物。很少有哪個國家的人像日本人一樣喜歡購物。潮流變化飛快,人們買下的一些新潮的小玩意兒,等到一出新款,就把它們扔在了一邊。
但是,即便在20世紀中葉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時期,也有一些持懷疑態度的人。20世紀70年代,一場新興的環保運動開始唱衰日本的物質主義。環保人士的擔憂逐漸和社會擔憂交融。1979年,日本開展了關于生活方式的年度國民調查,受訪者首次表明,對他們而言,“心中的充實”和“寬裕的生活”比物質豐裕更加重要。“寬裕的生活”大意是“尋找時間和空間來享受生活”。隨著喧囂的80年代漸漸遠去,人們對物質主義的不滿也日益明顯。
伊科·瑪魯科·辛尼瓦是最早研究日本廢棄物和浪費現狀的歷史學家,他在書中提及那些追求“寬裕的生活”的人時認為,“不僅要關注是否有必要買某件東西,也要看這件東西能否讓人發自內心地感到開心、快樂。”從買一些能讓人內心感到愉悅的東西,到接受近藤麻理惠著名的“怦然心動”整理法——只保留一些能讓人快樂的東西,還算不上是一次很大的飛躍。

近藤麻理惠是一種家庭組織方法的創始人,這種方法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方式。

東京的跳蚤市場,在這里,50或100日元的服裝很常見。
和濱田里奈一樣,辛尼瓦教授也認為日本長時間的經濟低迷是原因之一。但她還是保守地指出,盡管經濟衰退,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但日本的收納整理運動的目的,主要還是通過整理物品讓人們快速獲得個人幸福感,節省空間,跟金錢和環保都沒有關系。近藤麻理惠在日本受到歡迎的原因,與她在美國或是其他相對富裕的大眾消費型社會受到歡迎的原因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她著重于處理物品過多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只會發生在特定階層、擁有較強購買力的人身上。可實際上,她并沒有從消費端來解決問題。
日本經濟發達,但老齡化嚴重,這也就造成了物品堆積如山。這個問題通常只能在人去世后的房屋清理中得到解決,那時消費者再也無法因為這些東西而感到快樂,來收拾整理的人可能只是花錢雇來的幫手。
BOOKOFF是日本第二大的二手物品收購商和零售商。高初小港是BOOKOFF的公關主管,他們公司的大多數二手物品都是來自“臨終活動”。
BOOKOFF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涉足這一行,那時日本的二手市場主要面向低端消費人群。如今,BOOKOFF在日本有800多家門店,主要是收購和銷售書籍、露營裝備等各種東西。這家公司已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同時還有十幾家經營二手貨的公司也上市了。


BOOKOFF在日本有800多家門店,主要是收購和銷售書籍、露營裝備等各種東西。
BOOKOFF的倉庫里分散著數百個紅色和藍色的手推車,每個手推車上都裝著大約40個破爛收納箱。高初小港稱,每個箱子里都裝著人們賣給BOOKOFF的二手書、DVD和CD,至少有20件。在互聯網上,BOOKOFF也在迅速拓展其電子商務板塊。人們沒有費時費力地把這些東西送到二手書店去,而是寄給了BOOKOFF,因為BOOKOFF的回收流程更加簡捷。
BOOKOFF自創了一套簡化的卸貨流程:只需要把東西打包在一個箱子里,打印一張托運標簽,然后叫一輛皮卡拖走即可。高初小港稱BOOKOFF每天要接收3000個箱子,總計約15萬件物品,其中大部分是書。這不是在清理二手書——BOOKOFF如同黑洞般吸納了人們不要的舊書,讓這些舊書在書架上重獲新生。
BOOKOFF是日本最大的二手書收購商和經銷商,但并不是每本二手書都有人買,所以,BOOKOFF也是日本最大的二手書回收商。他們公司每年要將3.5萬噸書送到廢紙回收站,這約是埃菲爾鐵塔重量的3.5倍。
這個數字令人心碎,對于一位作者來說更是如此。“BOOKOFF Online”位于倉庫的二樓,又長又窄,這里整天都在進行著殘酷的挑揀工作。倉庫中間全是堆著書的推車,兩邊大概有30個工作臺,員工們每天要花大量時間打開顧客寄來的箱子,評估里面的東西是否有價值。
挑揀的流程十分簡單。如果書有瑕疵,比如書脊彎曲、內頁有破損或封面褪色,那就馬上丟到回收箱里。
“實際上,這比我們實體書店的質量標準更嚴格,但問題是,網上的顧客在買二手書之前不能親自檢查。所以,書必須像新的一樣,我們不希望顧客因為質量問題而退貨。”高初小港說道。
BOOKOFF的二手書要先經過外觀檢查,然后進行條形碼掃描,再由不斷更新的大數據庫和購買算法來評估價值。BOOKOFF不會把上述信息或信息管理者的身份公之于眾。但是,決定買哪本書、用什么方式支付都基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過去賣了哪些書,公司負責定價的員工預期哪些書能暢銷(如果有一本書正被翻拍成電影,而原著已經停止銷售,那公司可能就會留意市面上的相關舊書),以及哪些書已經賣不動了。
“大部分是日本漫畫,漫畫在日本屬于一次性消費品。”這里指的是日本獨特的漫畫書和漫畫小說,這些書的印數以百萬計。“另外,雖然有些漫畫書特別火,但我們還是不希望貨架上有太多漫畫書。所以,這些書也要送去回收站。”
每掃描一本書,就會發出“嗶——”的一聲,電腦屏幕上還會顯示這本書是應該放進回收箱里,還是應該放進紅色或者藍色的箱子里。
比如一本30年前的精裝本小說,成色很好,版本也很稀有,如果拿到傳統的二手書店去賣,肯定能賣個好價錢。但是,BOOKOFF的書太多了,而且這本書不僅沒有條碼,也沒有國際標準圖書編號。“所以,BOOKOFF的系統根本沒辦法給它定價。”小港說。
評估過程很殘酷,但是很有必要。沒有國際標準圖書編號的話,查找一本書的價格可能需要5分鐘;而書上有了條形碼,5分鐘足夠掃描、分類20本書。如果BOOKOFF每天只接收少量的書,不用條形碼掃描器也可以。但是,既然BOOKOFF要繼續經營下去,為消費者提供一個能毫不愧疚地處理閑置物品的地方,那么,它每天就得接收成千上萬本書。
這里的每一本書都會配有一張發票。發票的副本會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顧客,顧客只需要接收發票就可以收到貨款。80%的顧客都會這樣做,還有20%的顧客寧可自掏腰包,把書重新運回自己家。很少有企業比BOOKOFF提供的價格更好,尤其是還要加上運費。它們通常都是按照書的數量估價。
賣家確定好價格后,就可以把書寄到BOOKOFF的兩個倉庫。其中小部分書會被運到倉庫二樓,工作人員會打包好這些書,再運到日本各個BOOKOFF門店去賣。標題、作者和主題都不重要,書店只要書,任何類型的書都要。
這里不是圖書館,沒有按照標題、作者或主題順序來擺放書籍。豐田汽車公司設計了一種只按書架號分類的系統。如果書架上還有空位,就會把書放上去。有人訂購這本書時,導航儀會幫助工作人員找到這本書,拿去寄送。這種服務本身就是BOOKOFF提供給買家的一種無形商品。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