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凝

烏拉圭伊格納西奧海灘上的燈塔。
在2022年年底,一項舉世矚目的體育賽事將在卡塔爾上演,這就是“2022年世界杯”。足球被稱為世界第一運動,世界杯更是在世界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而很多人查閱過資料后才知道,第一屆世界杯的舉辦地并不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英國,也不是強大的“五星巴西”,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南美國家——烏拉圭。
這里是被《孤獨星球》評為2016年最值得去的十個地方之一。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對烏拉圭的認知大都源自于足球或者球星。烏拉圭足球隊是世界足壇的一支勁旅,在世界杯、美洲杯等比賽上經常能看到這支隊伍的身影。而在許多俱樂部比賽中,從老一輩的“烏拉圭王子”弗朗西斯科利到“中國男孩”雷科巴,再到近些年叱咤風云的蘇亞雷斯,這些名字給了人們對烏拉圭這個國家的一點認識。但是除了足球,人們似乎找不到什么記憶點了,如果不翻翻世界地圖,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個國家在地球的什么地方。也難怪,南美洲本來就離我們很遠,巴西用基督山和狂歡節讓我們記住它,阿根廷有潘帕斯高原,智利的大櫻桃每年冬天都會如期而至,秘魯有世界遺產馬丘比丘古城,就算不怎么出名的玻利維亞也因為一片鹽湖而令人神往……而烏拉圭到底有些什么呢?
烏拉圭的國土面積不到18萬平方公里,和鄰國巴西、阿根廷相比,可謂非常“袖珍”。從地圖上看,烏拉圭的位置也顯得有些“憋屈”——被廣闊的大西洋和巴西、阿根廷這兩個“巨無霸”夾在中間。不過,烏拉圭人的日子過得一點也不憋屈,反而非常瀟灑。除了足球,烏拉圭在世界上還有一個著名的標簽——南美瑞士。
說起瑞士,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中立、和平、富裕、美景這些標簽,而這些標簽在烏拉圭也一樣適用。因為烏拉圭的國土呈三角形,像一顆巨大的鉆石,而這里又盛產紫水晶,所以它也被譽為“鉆石之國”。烏拉圭的名字在當地土著語言里的意思是“飛翔著五顏六色小鳥的河流”,聽名字就是個非常美麗的地方,而烏拉圭本身確實也名副其實。
烏拉圭位于拉普拉塔河東岸,土地平坦肥沃,國土基本上都在潘帕斯草原上,沒有什么戈壁荒漠。美麗的海岸線風景宜人,而且因為氣候原因,幾乎沒有發生過風暴、海嘯等自然災害。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空氣質量,因為基本上沒有重工業,所以烏拉圭的空氣質量非常好,經常在全球空氣質量排名中登頂。白天是藍藍的天空,夜晚是璀璨的星河,這可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也難怪許多南美富豪都喜歡來烏拉圭度假,據說就連美國前總統小布什都在烏拉圭購買了幾套度假別墅。除了自然條件出色,烏拉圭的社會管理水平也相當出色。這里是南美洲治安最好的國家之一,也是南美洲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貨幣穩定,政治清廉度常年排在世界前列,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整體生活環境可以說是相當優渥。更加難得的是,這里的生活節奏非常慢,有人說:如果你習慣了那種“8天12國旅行團”,那么,來到烏拉圭會覺得非常不適應。在這里旅行,一個地方停留五六天才是常態。
首都蒙得維的亞不光是烏拉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交通樞紐以及南美洲的主要港口,基本上游客的第一站都選在這里。烏拉圭經濟以農業、畜牧業和旅游業為主,工業產品主要依賴進口,所以,蒙得維的亞的交通異常發達。據當地人說,這里的航線或者海運線路可以直達世界上任何一個大洲的主要城市和港口。
據說,在17世紀葡萄牙探險隊首次抵達這里時,一個水手發現前面有一座海拔139米的小山,于是驚呼:“我看到山了!”蒙得維的亞就此得名。雖然這個說法沒有“實錘”,但對于這個平均海拔只有22米的海濱城市來說,一座100多米的小山也確實值得“驚呼”一下了。
烏拉圭的全稱是烏拉圭東岸共和國,這個“東岸”是指烏拉圭位于拉普拉塔河東岸,而蒙得維的亞正是位于拉普拉塔河河口附近。拉普拉塔在西班牙語中是“銀子”的意思,而拉普拉塔河是南美洲的第二大河流,僅次于亞馬孫河。拉普拉塔河是一條喇叭狀的河流,上游窄,下游是一個巨大的喇叭口,蒙得維的亞緊貼著喇叭口,與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隔河相望,兩地僅僅相距200公里左右,經濟和文化依存度很高。不過,雖然說是隔河相望,但隔得有那么點斜,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在“喇叭”的中間位置。

白天是藍藍的天空,夜晚是璀璨的星河,許多南美富豪都喜歡來烏拉圭度假。

烏拉圭狂歡節。

獨立廣場的正中心矗立著阿蒂加斯的銅像。
與南美洲許多城市一樣,蒙得維的亞也分為舊城區與新城區。舊城區保留著殖民時期風格的建筑,而新城則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都市。獨立廣場就是分界線,廣場雖然不大,但卻被人們看作是蒙得維的亞的驕傲,甚至是整個烏拉圭的驕傲。與世界上許多城市的中心廣場一樣,獨立廣場被博物館和政府辦公機構包圍,廣場的一側是城市之門,這是當時設計獨立廣場時的主題,主要目的就是擴大共和國的首都,而城市之門意味著共和國從那里開始。廣場的正中心矗立著被稱為烏拉圭國父的阿蒂加斯的銅像。與南美洲大多數國家一樣,烏拉圭也經歷過從原住民獨自發展,到被殖民者入侵淪為殖民地,然后在全球的獨立浪潮中經過揭竿而起的民族英雄帶領民眾展開獨立戰爭,最后終于獲勝走向獨立的階段。在烏拉圭,這個民族英雄就是阿蒂加斯。
烏拉圭的原住民是查魯亞印第安人。1516年,西班牙探險家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發現了烏拉圭,在100多年后,烏拉圭成為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爭奪的對象。經過了長時間的爭奪,最后西班牙人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1726年,烏拉圭淪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當時這里被稱為拉普拉塔河東岸區。到了19世紀初期,獨立的浪潮席卷南美,阿蒂加斯放棄了西班牙殖民軍軍官的職務,參加了獨立革命,他領導的愛國軍在拉斯彼德拉斯戰役中擊潰了西班牙殖民軍,接著圍攻西班牙人控制的蒙得維的亞。在1815年,阿蒂加斯帶領著愛國軍控制了烏拉圭全境,烏拉圭的獨立戰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不過好景不長,僅僅1年之后,葡萄牙軍隊再次從巴西入侵烏拉圭,并于1821年7月將其并入巴西。阿蒂加斯戰敗后流亡,但他留下的獨立運動的星星之火沒有熄滅。1825年,烏拉圭終于贏得了獨立戰爭,成為了主權國家,而阿蒂加斯被稱為“烏拉圭國父”。蒙得維的亞的獨立廣場中心,阿蒂加斯的銅像歷經歲月滄桑,已經變成了銅綠色。他一身戎裝,跨著戰馬,目光凝視前方。在銅像下面,安葬著阿蒂加斯的遺體,這位烏拉圭國父于1850年在巴拉圭去世,他的遺體在1855年回到了被他帶領著走上獨立之路的家鄉。這座17米高、30噸重的銅像記錄著他的戎馬一生,灰色的大理石基座上,雕刻著當時東岸人民追隨著阿蒂加斯大遷徙的歷史場景,向所有烏拉圭人講述著他們為了獨立所經歷的艱難斗爭,也講述著永遠追求獨立自由的精神是多么可貴。

獨立廣場不僅是蒙得維的亞舊城區與新城區的分界線,同時也是蒙得維的亞主干道的起點。這條主干道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叫“7月18日大道”。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烏拉圭第一部憲法是在1830年7月18日頒布的。主干道貫穿整個新城,兩邊與一條條以烏拉圭歷史人物和各省名字命名的街道相連接。沿著7月18日大道漫步,可以看到許多小型的花園和雕塑,在大道正中央的白色和平之柱上雕刻著女神像,象征著自由和光明。和平之柱旁邊的卡甘查廣場上也有許多重要的建筑。沿著大道繼續前行,不一會兒就能到達蒙得維的亞的市政廳。國外的市政廳大多數都是可以參觀的,這里的也不例外。蒙得維的亞的市政廳還是個挺有名的景點,因為這座城市高層建筑很少,市政廳的頂層可以欣賞這座城市的全貌,而且進入市政廳參觀還是免費的。到達市政廳的頂層,在觀景臺上還有一個個小的標識牌,介紹人們所處位置的特色建筑,基本上在觀景臺上先轉一圈,對接下來的行程也就心里有數了。出了市政廳,東面有一座青銅像,同樣是一名戰士騎著戰馬、高舉利劍,與獨立廣場的阿蒂加斯銅像有些相似,這是高喬紀念碑。高喬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印第安人與西班牙人的混血人種,大部分生活在南美洲中部的高原和草原地區。高喬人有點像北美的“牛仔”,習慣于馬上生活,以放牧和打獵為生,英勇強悍,在南美的獨立戰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烏拉圭和阿根廷,高喬人已經成為了民族主義的象征。高喬人的民俗風情、神話傳說、文學藝術在這兩個國家得到了高度的認可,并且成為了最重要的區域文化傳統。沿著大道繼續前行,路旁可以看到一個廣場,名叫33人廣場,這個名字的由來也和烏拉圭的獨立有關。在1825年,以胡安·安東尼奧·拉瓦列哈為首的33名東岸人從阿根廷回到烏拉圭,領導了新一輪的獨立運動,并從葡萄牙人的手中收復了蒙得維的亞,并且宣告烏拉圭脫離巴西正式獨立。33人廣場的名字就源于這33人的起義團,以他們為首的烏拉圭人民終于趕走了殖民者,宣告了國家的正式獨立。
回到舊城區,仿佛從車水馬龍的現代瞬間回到了殖民時期。舊城區的建筑大多是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無論是建筑本身還是雕塑,都是西班牙風格。在這里,人們大多步行,在一個又一個的廣場和雕塑間揮霍著時間,換來閑散與愜意。順著獨立廣場往舊城區走,不遠處就是蒙得維的亞最古老的廣場——憲法廣場。憲法廣場是為了紀念1812年的西班牙憲法修建的,雖然叫廣場,其實只是一小塊花園空地,在廣場中間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的天使噴泉,充滿了歐洲特色。憲法廣場旁邊是蒙得維的亞最重要的宗教場所——大都會主教堂,作為一個天主教國家,教堂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建筑,一般也是城市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這座教堂始建于1726年,西班牙殖民者德薩瓦拉剛帶著13戶居民來這里建立軍事要塞的時候就開始修建了,這座教堂也采用了西班牙新古典主義的建筑風格。在建筑普遍矮小的舊城區,大都會主教堂算是數一數二的宏偉建筑了。憲法廣場另一側是殖民時期的政府大樓,不過這里已經被改建成市立博物館和歷史檔案館。繼續前行,就來到了始建于1878年的扎巴拉廣場。扎巴拉被稱為這座城市的創始人,在1724年,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爭奪烏拉圭,扎巴拉在這里修建了一個據點,這個據點就成為了蒙得維的亞的前身。在扎巴拉廣場上還有扎巴拉本人的戎裝騎馬雕像,和獨立廣場的阿蒂加斯銅像在形式上如出一轍,只不過他們一個是殖民者,而另一位是這個國家的英雄。這樣的景象實在是耐人尋味。舊城區本就悠閑,但是如果想在舊城區享受最為愜意的氛圍,那就非大不列塔尼亞大道莫屬。這是一條環舊城區的步行道,海邊市場、港口都在這條街道旁邊。而大道的南邊更是蒙得維的亞市民的休閑樂園,人們在這里散步、垂釣,享受著海風與藍天,享受著輕松與快樂。在這里,好像世間的煩惱都不復存在,生活只剩下無憂無慮。
雖然蒙得維的亞已經足夠休閑,但作為首都畢竟還承擔著許多功能,對于前來烏拉圭度假的人來說,還是太過紛繁。而分別位于蒙得維的亞兩側的馬爾多納多和科洛尼亞就成為了逃離城市的最佳選擇。

古鎮的主干道,往前走可以看到更多年代感十足的房子,同時也能游覽科洛尼亞最早的街區。

馬爾多納多海邊的藝術博物館。

科洛尼亞教堂,這座由葡萄牙人建立的教堂是烏拉圭最古老的教堂。

五指像可以說是東角的名片,它是由一位智利藝術家于1981年夏天制作的。這里的風浪比較大,不適合游泳,比較適合的運動是沖浪和帆船。所以,五指像也被稱為溺水者的紀念碑。
馬爾多納多位于首都東南方拉普拉塔河匯入大西洋的入海口處。這座小城只有1萬多人,卡薩普布洛和東角兩個著名的地方讓這里成為了度假者的首選。卡薩普布洛被人們稱為“白房子”,說是房子,但是除了有門窗和里面能住人,其余和傳統意義上的房子沒有一點相似之處,人們更像是住在奇形怪狀的白色雕塑當中。這些獨樹一幟的白房子是烏拉圭藝術家卡洛斯的作品。卡洛斯是一位集繪畫、雕塑、陶藝、寫作于一身的全能藝術家,他不僅精通南美洲文化,對非洲文化也十分青睞,因此他的作品都帶有濃郁的非洲色彩。在1958年,他在這里開始修建自己夢想中的建筑“宜居雕塑”,顧名思義,就是打造可以當成房子住的雕塑,于是就有了這些奇形怪狀的白房子。雖然不像一般房子那樣橫平豎直,但是雕塑般的曲線運用配上這里的藍天和沙灘,呈現出一種更加自然的美感,仿佛這些建筑并不是人造的,而是自然生長在這里的。如今,這些白房子一部分成了藝術館,一部分成了度假酒店。大西洋深藍色的海水、潔白的房屋、怪異的曲線和屋頂,配以郁郁蔥蔥的熱帶植物,坐在露臺上,真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能在這個時候,人們才真正理解了“宜居雕塑”的真諦。
從白房子沿著道路走十幾公里,就可以到達馬爾多納多的另一處度假名勝——東角。中途在路邊還可以看到二戰時期拉普拉塔河口海戰的遺址,一個巨大的鐵錨安放在路邊的一塊大石頭上,這是德軍戰艦的鐵錨,沉沒后被打撈上來擺放在這里,讓人們記住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不易。繼續向前就來到了被稱為“南美洲邁阿密”的東角,除了與邁阿密一樣是個海角,這里也像邁阿密一樣是富豪們的傳統度假地。大量的度假別墅與酒店建在這里,出門就是沙灘,步行就能來到大西洋岸邊,可以說是集合了作為度假地的一切要素,加上良好的治安和優異的環境,難怪富豪們紛至沓來。這里的沙灘上還有個標志性的雕塑——海邊的五指像。一只巨大的手被埋在沙灘中,只有5根手指露在外面,走到巨大的手指前,感覺人類是如此渺小,而看似巨大的手指在浩瀚的大西洋面前同樣顯得如此渺小。設計師的本意是提醒游客游泳時注意安全、謹防溺水事故,但是無心插柳地讓人們產生了對大自然的敬畏,也成為了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東角還是一個影響了全世界的地方。1986年,關貿總協定就在這里開啟了談判,史稱“烏拉圭回合談判”,談判在東角持續了7年半,最終促成了世貿組織的成立。關貿總協定談判的會址如今依然矗立在大西洋邊,成為了東角的標志性建筑。綠草如茵的花園、清新自然的海風、湛藍的天空下如畫般的美景,難怪當時的談判會選在這里進行,在如此美麗的風光下,就算再艱難的談判也會帶上幾分輕松的色彩。
另一個城市科洛尼亞位于蒙得維的亞北方,在拉普拉塔河中段的位置。這里和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才是真正的隔河相望,乘坐輪渡只要1小時就能從布宜諾斯艾利斯來到這個寧靜的古城。科洛尼亞是烏拉圭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于1680年,是當時葡萄牙殖民者征服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時候建立的,后來又由西班牙殖民者管轄。因為完整地保留了殖民時期風格的建筑,所以,這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了世界遺產名錄。科洛尼亞很小,小到不到一天就可以完整地游覽。科洛尼亞的節奏也很慢,慢到東角與之相比都算“快節奏”。徜徉在鋪著巨大鵝卵石的街道上,看著墻上的壁畫和陶瓷招牌,偶遇一排排古舊的瓦房和迷你的廣場,潔白的燈塔與殘舊的修道院,還有烏拉圭最古老的圣母教堂……這里沒有什么著名的經典,或者說最著名的經典就是這座古城本身,以及仿佛穿越到數百年前的心情。


紀念烏拉圭足球隊出征俄羅斯世界杯的油畫。


世紀球場里面有一個足球博物館,這里有各個時代的簽名球衣和足球界傳奇的照片,向游客展示著100年來現代足球的發展歷史。
當然,烏拉圭也不是只有輕松和休閑,有兩件事情可以打破這里的恬靜,讓烏拉圭變成熱情的海洋,這兩件事就是狂歡節和足球。
說起狂歡節,很多人總是最先想到巴西,但是,烏拉圭的狂歡節比起鄰國來一點也不遜色。這里的狂歡節是全世界持續時間最長的狂歡節,好像這個平靜閑散的國家要把一整年的熱情都在狂歡節中盡情釋放。每年1月末,大批游客涌入這里,加入一年一度的狂歡。在整整40天的狂歡中,人們盡情地釋放著自己的熱情,不論是阿根廷的狂野探戈還是巴西的桑巴風情,都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就連非洲文化也在這里煥發著無限的活力。烏拉圭人也驕傲地稱,這里的狂歡節就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大熔爐,將各種文化融匯在一起,煥發出與眾不同的風采。
狂歡節的熱情只能持續40天,但足球的熱情在烏拉圭可是能持續一整年,從不間斷。雖然如今烏拉圭足球隊的實力只能算是美洲勁旅,算不上世界頂尖,但是,烏拉圭足球輝煌的歷史和為世界足球作出的貢獻,可一點也不比旁邊的“足球王國”巴西遜色。
喜歡足球的人都知道,奪得過世界杯冠軍的足球隊可以在球衣的胸部位置加上一顆五角星,星星的數量就是這個國家奪得世界杯冠軍的次數。比如:巴西隊奪得過5次世界杯冠軍,所以在球衣胸部位置就有5顆星星,也被球迷稱為“五星巴西”。而德國隊和意大利隊分別奪得過4次冠軍,球衣胸部位置也就印著4顆星星。烏拉圭隊雖然只獲得過2屆世界杯冠軍,但他們球衣的胸部位置也有4顆星星,這可不是他們自己胡亂加的,這4顆星星與世界足球運動的發展以及為什么第一屆世界杯在烏拉圭舉辦,都是息息相關的。
在世界杯誕生之前,奧運會的足球比賽代表著國際足壇的最高水平。在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和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烏拉圭足球隊均獲得了冠軍,奠定了當時烏拉圭足球的世界霸主地位。不過,當時的奧運會秉承著業余選手參賽的原則,而烏拉圭足球隊都是職業球員,奧組委覺得有失公平,在后來就禁止了職業球員參加奧運會足球賽。而當時的國際足聯主席雷米特先生也萌生了舉辦一個專屬于足球的世界大賽來代表國際足壇最高水平的想法,烏拉圭人迅速地抓住了這個機會。當時,烏拉圭獨立百年的紀念活動余韻未消,他們渴望用一場盛典來為國家的百歲生日續寫高潮,于是,足球愛好者們迅速籌集了40萬美元的巨款,用最快的速度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場——烏拉圭世紀球場。同時,因為當時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讓歐美國家還在危機的泥沼中掙扎,而烏拉圭本身受經濟危機影響較小,又慷慨地承諾承擔各參賽國的一切費用,再加上烏拉圭當時又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足壇霸主,于是,第一屆世界杯就在這里揭開了序幕,也展開了國際足球最高賽事的百年輝煌。烏拉圭足球隊球衣上的4顆星星中,2顆代表著烏拉圭獲得1930年和1950年世界杯冠軍,還有2顆代表著他們曾經獲得的2次奧運冠軍。這是因為,經過國際足聯和國際奧委會協商,認為烏拉圭奪冠的2次奧運會足球比賽代表著世界杯的前身,也代表著當時國際足球的最高水平,于是同意了烏拉圭的隊服繡上4顆星星。
烏拉圭的休閑與熱情吸引著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而這些都建立在一個看不見的基礎上,那就是和平。偏安一隅的烏拉圭獨立后就再沒有經歷過戰爭的直接破壞,沒有戰亂,加上犯罪率低,才能讓這里的人安心地享受悠閑,安心地釋放熱情。走在古街小巷,時不時便會迎面一間間小清新的咖啡館,而隱藏在古街小巷里的咖啡館,更像是一方小天堂。店主們總喜歡在參天大樹下擺放幾張簡單的桌凳,看著游人在石板路上走來走去,點上一杯南美咖啡或烏拉圭國飲——馬黛茶,陽光透過輕風與樹葉斑駁地落在了對面情人的臉上,這就是當地人鐘愛的生活。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