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林 邱海鷹 舒小鈴

春天來了,田野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玫瑰、櫻花和農家房前屋后的梨花、桃花、李花,使華鎣市祿市鎮涼水井村儼然一片花的海洋,每天都吸引著周邊游客慕名而來。
過去,這里只是華鎣山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近年來,涼水井村認真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立足村莊現有基礎,通過建紅色展館、圍繞主要產業提升基礎設施等,走出了“鄉村建設穩步伐提質量”的新路,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打造花海中的紅色地標
清晨,站在涼水井村“田園大舞臺”文化廣場眺望,只見濕地公園內花枝招展,百鳥飛翔;小溪中波光粼粼,鵝歡鴨鳴。沿著用青石板鋪成的小道往里走,再爬一個斜坡,就來到了落成不久的畢占云生平事跡展陳館。
畢占云將軍是華鎣走出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華鎣市在畢占云兒時和伯母生活的涼水井村,打造了畢占云將軍生平事跡展陳館。展陳館充分利用該村唯一一棟至今還保存完整的二層土瓦房,展出畢占云使用過的軍大衣、手榴彈套、望遠鏡等。“我們在改造時盡可能多地保留老屋的歷史感,讓參觀者能最大限度地在當時那個年代的生活場景中感悟畢占云的高尚品格和革命精神。”涼水井村黨委書記李清洪說。
隱藏在花海中,是這個展陳館的又一大特色。該展陳館所在的“花海人家”景點是祿市鎮海棠博覽園的一部分。海棠博覽園,核心面積超過5200畝,育有海棠、紫薇、玫瑰、蘭花等花卉植物,處處鮮花斗艷,一路芳香撲鼻。
“來這里不僅能瞻仰我們華鎣名人的生平事跡,還能欣賞花海風景,這樣的打造真是好。”來參觀的游客紛紛表示。
修好美麗致富路
“春有桃李夏有荷,秋有紫薇冬有梅,這條路簡直是四季美景各不同。”攝影愛好者陳金銘說。
近年來,涼水井村把花卉苗木種植作為產業發展的主打方向,實施土地整改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先后引進有實力的業主,實施“公司+專合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海棠、紫薇、梅花、桃李等花卉產業近3000畝。以涼水井村為主體的海棠博覽園更是榮獲了“省級花卉產業園區”的稱號。
大規模的產業發展離不開“升級版”基礎設施的支撐。在推進花卉產業發展過程中,華鎣市整合扶貧、鄉村振興、山水林田湖草等多方補助資金,采取政府主導,交通局和涉農主要部門共同實施的修建方式,大力提升基礎設施,推進花卉苗木產業環線建設,高標準打造花卉苗木產業環線5.5公里,推進高標準農產品示范區產業道路建設,還在村里修建了觀光直升機停機坪。同時,配套建設防洪灌溉溝渠、護欄,進行道路綠化美化等,實施照明亮化工程,安裝照明路燈500盞。
在升級花卉產業路的基礎上,涼水井村以農旅融合項目建設為抓手,修建花木廊道、生態濕地,系統治理沿河生態環境,通過生態廊道串聯轄區紅色文化景點、海棠博覽園等景觀資源,注重一花一草一木特色景觀打造,實現三步一景五步一畫,依托環線,變“過路觀光”為“落腳體驗”。“現在村里的路啊,簡直比城里的還好、還美,一路都是風景,走起來太賞心悅目了。”經常到涼水井村過周末的華鎣市民劉南賢說。
建出特色農民新居
開春以來,李清洪每天的第一件事便是到“花海人家”去轉一圈。這里正在利用民居改造民宿,改造完成后,游客們能住得更好。
不光是民宿的發展,對民居建設,涼水井村也花費頗多心思。不搞大而全,而是因地制宜推進農民新居建設適度集中,重點放在對原有民居實施改造和風貌打造,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按“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的理念,華鎣市采取“聚合成組、散中穿插、田園滲透”的布局形式,注重體現村域農民新居空間布局特色,建設旅游新村。
涼水井村結合“梨香花海”景區建設,通過墻體彩繪,親水人家風貌塑造,將村民房屋融入海棠博覽園自然景觀,建立時時有水、四季有花的“華鎣山·花海人家”。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才是我們真正的愿望!” 李清洪介紹,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村里積極引導村民到花卉苗木基地務工,不斷提高主導產業收入占農民家庭收入的比例。據不完全統計,涼水井村常年在花卉苗木基地務工的村民就達120余人,僅此一項人均年收入就達1.8萬元以上。“你看我們村,現在美得跟畫一樣!”村民王曉龍自豪地說。
(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