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燕 飛

中國有著悠久的水上文明,中國人很早便開始接觸江河湖海。早在近萬年前,他們就在各自的生活區域內學習、認識河流、海洋,制造各種各樣的水上交通工具??脊艑W家們還發現了很多古人的舟船遺物,這些發現刷新了人們對中國舟船文明的認知。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國人乘風破浪,坐著自己制造的木帆船來到歐洲、非洲,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和世界文明的交流、發展做出了貢獻,而許多外國人也紛紛來到泉州,使這里成了當時的國際商貿中心。歡迎你走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了解中國豐富多彩的水上文明。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陳穎艷
人類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對江河湖海產生興趣的呢?位于歐洲北部的荷蘭出土過制造于10000年前的獨木舟,中國蕭山出土過制造于8000年前的獨木舟,而在伊拉克伊利多神廟遺址,人們也發現了公元前3500年左右、用黏土制作的帆船模型……世界上很多地方都發現過獨木舟、筏或槳等文物,這說明人類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在探索水世界了。事實上,世界各地的古人不僅熱愛探索江河湖海,他們還不謀而合地用樸實的手法,把自己對江河湖海的感知、情感和審美都通過器物表達了出來。

得意、開心!今天,我成功制造了一種有趣的物件——陶舟。你看它兩頭微翹,整體呈半月形,船頭一端還有一個小孔。我制造的陶舟,看上去既可以載人,還可以放置物品,船頭那個鼓出的穿孔是系繩子用的。這種陶舟和我們真正用來下水的舟船幾乎一模一樣!
再看看我做的這件木槳,是不是很漂亮?
我特意在上面刻畫了弦紋和斜弦紋圖案,大家都說我多此一舉,能用就行了,為什么還要刻畫花紋呢?我這當然是為了美呀!
我們創作的很多寫實的舟形陶器已經被考古學家所發現,例如在位于長江附近的湖北宜都、被海水包圍的大連廣鹿島等。人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了興趣,凡是有水的地方,我們總會想方設法去探索一番。我想知道生活在幾千年以后的你們,是不是正在探索另一片“海洋”——天空外的世界。

住在渭河岸邊的陜西寶雞的后來人,我想你們總會發現這件非常漂亮的舟形器皿吧,這可是我的杰作!
你們看這件陶器的肚子鼓鼓的,器身從肩部向外延伸,像一只舟的形狀,肩部的兩個尖略微延長了一些,好似舟頭、舟尾。瓶口朝上,你們可以把它想象成舟的桅桿,這只“小舟”正等著揚帆遠航呢!我還在舟形器皿的肚子上畫了黑色長方形的網狀紋,至于你們怎么解讀它,說它是漁網也好,說它代表了一只捕魚的舟也罷,那都是你們后來人的事情了。畢竟每一件杰出的藝術品,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

今天,我們在遼寧大連的郭家村遺址中發現了舟形器,還發現了一種特別有趣的罐子。它是迷你型的,高僅有6.5厘米,口徑為2.7厘米,罐身上有很多乳突。
大家可能不知道,生長于大連沿海一帶的刺參是我國食用海參中質量最好的一種,它們喜歡待在海面下3~15米處海藻叢生的巖礁或細泥沙中。因為在郭家村遺址發現的迷你罐長得很像這種海洋生物,所以當地人很形象地稱這種迷你罐為海參罐。
在我國遼東半島的大潘家村、文家屯遺址也出土了海參罐,這是否說明生活在中國遼東半島的古人曾經駕舟探索過近海的水底世界呢?我們的祖先是否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品嘗過營養美味的海參了呢?
大家猜猜看,這么小的罐子是玩具還是另有他用呢?我們還得再仔細研究研究。無論它是什么,都是古人探索水世界、擴大生存范圍的投影。
反映生活在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努力探索水世界的器物還有很多,比如河南臨汝出土的繪有鸕鶿(lúcí)銜魚和石斧圖案的彩陶缸、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鼎鼎大名的人面魚網紋彩陶盆、遼東半島四平山積石冢出土的記錄古人對風神和海神信仰的旋渦狀的牙璧等。在很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海洋生物的骨骼,捕魚用的陶網墜以及陶質的魚、海鳥等。
中國大地上臨江河湖海的很多地方都布滿了新石器時代人們的生活痕跡,他們用人類天然具有的審美能力,對江河湖海上的生活進行了或寫實、或寫意的再創造。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說,中國古代文明的源泉來自三山五岳,來自五湖四海,而不限于黃河中游一帶。他提出中華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蠟燭,而像滿天星斗”。我們中國人有熱愛江河湖海的基因,我們的祖先對水世界的探索,從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