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紀宣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七一勛章”獲得者、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達州市離休紀檢干部周永開對治家有著自己的心得,形成了“嚴、儉、勤”的“治家三字經(jīng)”。
治家第一準則——嚴
“對不起,我知道錯了,下次再也不會了。”周永開擔任巴中縣委書記期間,13歲的兒子周南生約同學看電影,沒錢買票,利用“我爸是周永開”的身份進入電影院。聽聞兒子看“霸王”電影,周永開火冒三丈,立刻領(lǐng)著兒子去道歉,自己也當著電影院全體職工的面認錯,還掏錢補了票。五十多年后,周南生仍忘不了這場“免費”電影的教訓。他說:“那是我一生的財富,父親言傳身教,讓我不走彎路。”
周永開擔任達縣地委副書記期間,組織上擬提拔他的妻子吳應(yīng)明,但提拔計劃被周永開拒絕了。理由是妻子文化有限、無法勝任。“這個崗位你勝任不了,工作干不好,群眾是會有意見的,是會影響黨的形象的。”經(jīng)周永開耐心勸解,妻子終于理解了他。
周永開夫婦對家人“吝嗇、摳門”,從不給后輩發(fā)壓歲錢,在家庭內(nèi)部設(shè)立“家魂獎”,評獎標準只有兩個:一是是否入黨;二是為群眾辦了多少實事。2011年,孫女周婧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同時工作積極受到領(lǐng)導(dǎo)和群眾的好評,因此得到了周永開親手頒發(fā)的證書。如今,工作十余年的周婧得到過很多表揚和肯定,但她最難忘的榮譽還是多年前得到的“家魂獎”。
治家第二準則——儉
周永開常年穿著一件洗得發(fā)白的中山裝,家人要給他換套新衣服,被老人拒絕,“衣服夠穿就行了,買多了就是浪費”。結(jié)婚幾十年,周永開從沒給妻子買過一件首飾或生日禮物,子女也沒收到過他給的壓歲錢。對此,周永開解釋道:“錢不能用來浪費,要花在群眾需要的地方。”
如今,周永開還住在20世紀80年代國家分配的住房里。走進周永開家,房子不僅面積小,裝修也很簡單。6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每一件家具都可以說是“古董”了。沙發(fā)破了,就拿布遮蓋、拿線縫上;椅子壞了,就用繩子綁住……
“其實,爺爺是有機會換房的。”周永開的孫女周婧回憶說,2005年,達州市紀委集資建房,論資歷和職級,爺爺可以第一個選,但他沒要。爺爺說:“我退出,年輕同志就有機會。”也曾有子女勸周永開換個大房子,想出錢為老人置辦一些好點的家具,他卻說:“錢能省就省,穿得簡單、吃得簡單、住得簡單,就行了”。
地方領(lǐng)導(dǎo)前去看望,無一不對周永開的居住條件表示歉意。周永開總是擺擺手說:“群眾住好了,我們才放心,大多數(shù)群眾住上好房子,我們少數(shù)人差一點,我沒有怨言。”
治家第三準則——勤
周永開的孫子孫女幼時常搞不懂“爺爺已經(jīng)退休,不待在家里,為啥天天往外跑”。
有一次,周永開帶七八個萬源的孩子回家,讓兒子周南生帶著他們?nèi)ズ邮袡C場看飛機。幫這群孩子完成心愿后,周永開沒有回家,又徑直去了花萼山,繼續(xù)巡山護林。在守護花萼山的20多年時間里,周永開巡山和種樹從不間斷,每次樹苗被運上山,他就扛起鋤頭,帶領(lǐng)村民一起植樹,和村民抬水澆灌小樹苗。看到村里小學的校舍破舊,他四處奔走,募集資金修繕校舍。給村里修路、架設(shè)電桿電線、帶老百姓護林、種中藥材……“在花萼山,他沒休息過一天,周爺爺每天都在忙。”一名住在花萼山的村民感慨地說。
周永開說:“我以前常走山路,現(xiàn)在老了,走不得了,但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心中的路,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走得再遠、再久也不能忘。我不怕老,再老只要能為黨和人民多做一點事情,我心里就高興,我還會一直走下去。”
就這樣,周永開以“嚴、儉、勤”的治家理念,通過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促進家庭和睦、培育后輩成才,踐行“黨是一生的追隨”的座右銘。(供稿單位/達州市紀委監(jiān)委)
(責編/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