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要: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等諸多類型。因家庭是孩子生長的第一環境,因此家庭教育的質量至關重要。縱觀當下,農村家庭教育仍然面臨家長教育意識淡薄、家庭環境特殊、教育內容片面及教育方式匱乏等困境。本文著重對這些現象進行探源,并提出了農村家庭教育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農村家庭教育;教育困境;困境探源
什么是家庭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學》中將其定義為“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層次地對子女進行的教育。”家庭與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就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便是家長。可知家庭中的教育對孩子成長起奠基作用。隨著家庭教育越來越受社會重視,家庭教育逐漸成為農村家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在我國,一系列因素導致農村家庭教育面臨困境,在整體發展上滯后很多,分析并改進農村家庭教育問題,對社會與農村學生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農村家庭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教育意識淡薄,教育內容片面
許多農村家長不看重家庭教育,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情,而家長只需要負責孩子的生活起居。在教育中他們往往只注重智育,很看重成績,認為分數高就是有本事。家長這種僅僅以智育和成績為主的思維過于片面,嚴重忽視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從而影響了子女正確行為方式和健全人格的養成。這就會使孩子產生一種為了獲得自己某些需求而學習的心理,喪失了正確的學習動機。
(二)家庭環境特殊,教育投入不夠
家長的教育投入是指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投入程度,可以分為在時間上的投入與在金錢上的投入。在時間上的投入內容主要是指家長每天花在孩子學習上的時間,而在金錢上的投入內容主要是指父母在子女的教育過程中所支出的所有教育費用。我國農村家庭環境較為特殊,多數家長會選擇外出務工,那么便缺少對孩子的教育投入,甚至出現把孩子給(外)祖父母看管的隔代教育現象。
(三)教育方法不當,教育方式匱乏
正確的教育方式與教育方法是提高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對孩子的成長道路具有積極的作用。農村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大多以說教、懲罰以及金錢物質上的滿足為主,若是隔代教育,(外)祖父母多以溺愛型教育方式為主,不注重身心發展與言傳身教。很多農村家庭的孩子沒有辦法上到教育資源充足的學校,農村學校的教育資源不足與內容片面,無疑也加重了家庭教育的壓力與責任。
二、農村家庭教育困境產生的根源
以上都是農村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困境,本文將其歸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從家長自身的角度來看,家長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家庭教育觀念。農村父母受自身家庭經濟的影響,文化水平較低,眼界不開闊,僅把孩子的教育當作學校的責任,落后的教育觀念導致家長無法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同時,家庭收入對教育支出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農村父母大多需要外出做生意或者打工謀生,他們根本抽不出時間來教育子女,在家庭教育的投入上過少且具有隨意性。
第二,從農村環境和教育層次的影響來看,農村教育會有更多的實用和功利傾向性。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偏重考試的科目,看重文化成績,導致教育內容片面,不注重全面發展。而對比城市孩子學習的德智體美勞各種課程,農村的片面教育的劣勢到了大學或社會就會逐漸顯露出來。
第三,從教育資源分配的影響來看,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設施落后以及教育資源更新慢,加重了家庭教育的負擔。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低、生活條件差等狀況嚴重影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造成農村師資流失。因農村的整體經濟條件相對較差,教育資源和教育方式匱乏,導致學生一些課程的教育設施跟不上,教學缺少實驗器材,孩子們在學校的學習有限,反過來就給家庭教育增加了負擔。
三、農村家庭教育困境的解決措施
第一,以農村社區為平臺,培養農村家長的家庭教育意識,使他們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與方法,讓他們知道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社區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親職教育講座、兒童心理健康講座等。
第二,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教育方向,要與家長合力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多加引導家長,告誡他們不能只看重成績,也要對孩子進行體育和勞動教育等。因大多數家長的知識水平有限,所以教育工作者還需幫助家長學會如何合理地運用互聯網學習工具及獲取網上教育資源。
第三,政府要給農村家庭減壓,使家長有更多的精力進行家庭教育。首先,村教師對農村家庭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其次,要建立權威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機構,旨在為不同類型的家庭提供有效的親子教育指導。
家庭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農村家庭教育更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環節,這不僅僅需要農村家長擺正觀念與責任,也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合力,才能共同走出農村家庭教育的困境。
參考文獻:
[1]姚寶亭.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子女教育困境及成因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