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紅雨隨心翻作浪
——江西電影歷史發微(1949—1979)

2022-03-26 11:19:30
創作評譚 2022年2期
關鍵詞:藝術文化

◎ 沈 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左翼時期與其后的延安時期所培育與領導的革命電影事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走進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社會主義電影事業的發展,中國電影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從思想上以及其他許多方面奠定了堅強的基礎”。1949年5月以來,江西省實現了全境解放。在迅速恢復江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修補戰爭創傷的過程中,開展革命文化的電影宣傳普及工作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一、建國初期的江西電影放映活動

(一)主流意識形態助推下的電影放映活動日益普及化、群眾化

“1949年9月22日,南昌市教育局在南昌電影院召開市影劇院職工座談會,到會的有南昌新舞臺、江西大舞臺、大世界、新中國、光明、大昌、南昌、清園、泰新、民樂、燕燕、新新十二個影劇院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150余人。座談會提出‘影劇院要為大眾服務,以實際行動慶祝人民政協開幕’。”在20世紀50年代的省城南昌,這一時期主要的電影活動,多為向人民群眾集中放映一批具有宣傳教育意義的新聞紀錄電影和私營電影廠的上海進步電影。新聞紀錄電影包括了解放戰爭期間東北電影制片廠出品的《民主東北》系列,華北解放區的華北電影隊和石家莊電影制片廠出品的新聞片《華北新聞》系列,還有根據來自當時解放戰爭前線的戰爭素材,經由東北電影制片廠、石家莊電影制片廠、北平電影制片廠編輯制作的《解放太原》《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紀錄電影。這些影片伴隨著解放大軍的渡江南下,成為最早一批在江西放映的由中共直接領導拍攝的電影作品,起到了引領回望戰斗崢嶸歲月、宣傳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斗爭史、團結鼓舞人民群眾迎接新中國的教育作用。在故事影片放映方面,部分抗日戰爭勝利后的上海進步電影,例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烏鴉與麻雀》等再次走進江西。特別是在省城南昌的電影院,這些輝煌一時的“國片”依舊是觀眾最熱衷街談巷議的好故事。

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文化部)電影局在先后設立的東北、華北、華東影片經理公司之外,又陸續設立了西北、西南、中南影片經理公司及其分支機構(辦事處、發行站)。經理公司根據管轄地區的業務情況和影院數目,分別設置辦事處、發行站、聯絡員或派駐代表。具體而言,為加強和充實區公司的領導機構,在20個影院以上的城市和地區,建立辦事處或由區公司派駐代表;20家影院以下的省市設立發行站或由辦事處派駐聯絡員”。在這種背景下,“1950年8月,中南影片經理公司南昌發行站成立,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上映蘇聯影片、國產影片和私營進步片。1951年,南昌4家影院共上映《鋼鐵戰士》、《白毛女》、《劉胡蘭》等國產片以及蘇聯影片共計118部”。曾經風靡全國的國產片《女籃五號》《天仙配》等佳作以及蘇聯影片《列寧在1918》《列寧在10月》《保爾·柯察金》等也都是省城南昌觀眾最津津樂道的好電影。

195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電影,尤其是蘇聯電影,成為這個時期國家電影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江西省的電影放映活動也受此影響,“1953年6月25日,南昌市各影劇院,為紀念朝鮮人民解放戰爭三周年,上映優秀朝鮮影片《重返前線》”。同年的“8月20日—29日,南昌市愛國、人民、文教、南昌電影院舉行‘匈牙利人民共和國電影周’,放映《地下殖民地》、《火》、《兩個世界》、《戰斗的洗禮》、《牧鵝少年馬季》和《卡塔琳的婚姻》”。1954年3月21日“人民、南昌、愛國、文教電影院為紀念斯大林逝世一周年,上映大型紀錄片《斯大林永遠活在我們心里》”。在整個50年代,江西曾經舉辦過多次蘇聯電影的集中放映活動。“1952年11月,九江與南昌等地同時舉辦首屆‘蘇聯電影月’,隆重展映了《難忘的1919》、《攻克柏林》、《金星英雄》等片。觀眾達144008人次。”“1955年11月7日,慶祝十月社會主義革命38周年,南昌市四家影院舉行蘇聯電影周,放映《忠實的朋友》等6部彩色影片。”1959年的“11月13日—19日,為慶祝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42周年,南昌、景德鎮等10個城市同時舉行‘蘇聯電影周’,放映《在十月的日子里》、《毀滅》、《崇高的職責》、《列寧的故事》等13部影片”。

1959年,是新中國第一個國產電影創作的高峰年。“在新中國電影的發展歷史上,1959年的確是一座光輝的藝術高峰。經過廣大電影工作者的奮發努力,這一年共生產藝術片80部,雖然產量比上一年有較大下降,藝術質量卻有了明顯的上升。優秀和比較優秀的影片達到近30部,占全年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無論數量還是在總產量中的比重,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年。許多優秀影片在思想上、藝術上和技術上達到了新中國以來的最高水平。”1959年,全國各地都舉辦過不同規模的國產優秀電影的集中放映活動,江西也不例外。這一年的“10月1日—31日,全省舉辦‘慶祝建國十周年國產影片展映月’活動。放映國產優秀影片《五更寒》、《邊寨烽火》、《牧人之子》、《鳳凰之歌》、《乘風破浪》、《羊城暗哨》、《海魂》、《洞簫橫吹》、《群英會》、《林則徐》、《老兵新傳》、《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回民支隊》、《英雄戰勝北大荒》、《青春之歌》、《萬水千山》、《紅色娘子軍》、《風暴》等”。

及至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優秀國產電影《早春二月》《英雄兒女》《野火春風斗古城》《李雙雙》等也成為南昌市民觀眾所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南昌各大影院與全國其他大中城市影院一樣在60年代公開掛起“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的大幅照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人民電影”熱潮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留下了難忘的光影記憶。1960年,“江西省文化局為配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及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舉辦‘社會主義教育影片匯映’,在南昌、贛州、上饒、九江、吉安、宜春、撫州、景德鎮等城市電影院和全省農村16毫米電影隊,分別上映《敢想敢做的人》、《萬水千山》、《礦燈》、《烈火真金》、《旭日東升》、《今天我休息》、《老兵新傳》、《紅色種子》等影片”。在1963年12月6日,“江西省洪都電影院改建成為江西第一座寬銀幕電影院,并首次放映了國產立體片《魔術師的奇遇》”。緊接著在1964年11月14日—23日,“南昌市文化局、南昌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國產科學教育電影匯映’。人民、愛國、兒童、洪都、百花洲、文化宮等六家電影院輪流上映《機床》、《滾珠軸承》、《機械傳動》、《培訓新技術》、《節約用煤》、《對蝦》、《交通安全》、《保護青蛙》、《鐘》、《茅竹》、《摩擦》、《小太陽》、《怎樣防止沙眼》、《知識老人》(下集)、《家庭消毒》等科技影片”。1965年5月8日—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舉辦的‘慶祝戰勝德國法西斯二十周年電影周’在南昌舉行。上映的影片有《斯大林格勒戰役》(上下集)、《偉大的轉折》、《憤怒的火焰》、《臺爾曼傳》(上下集)、《最后階段》、《華沙一條街》、《在松林的后面》、《黎明前的戰斗》、《條頓劍在行動》等”。在社會政治環境相對寬松的60年代前期,電影院是最具有大眾性、公共性和普及性的精神文化活動場所,也是一個教育人民,引導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重要的公共教育宣傳空間。

(二)“人民電影”熱潮中的江西電影放映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人員培訓

對于新中國成立后的江西電影放映活動而言,最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是擴大了電影與省內人民群眾之間的廣泛聯系。早期中國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基本上是集中在城市里,它的主要觀賞對象與消費對象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市民階層。以“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宗旨,新中國的電影必須在放映渠道與放映面積上走出單一的城市格局,更進一步走進城鄉工農群眾的日常生活里。于是,電影放映的場地建設與放映工作人員的崗位培訓就成為這一時期的當務之急。江西電影事業的發展在這一時期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電影事業的整體思路是完全一致的。

20世紀50年代全省各地都開始改造或興建了一批新的電影院,除了原有電影放映基礎較好的省城南昌,“1950年5月,中共浮梁地委正式接管景德鎮市中華電影院。同時撥出經費在中山路中段動工興建人民電影院”。“新中國成立后,萍鄉電影發行放映事業迅速發展。1950年2月首先將昭萍戲院改為萍鄉新華電影院,并經過整修,添置35毫米提包機和發電機,創辦第一家電影院,放映的是第一部影片是《百萬雄師下江南》”。作為早期電影進入江西的第一站的九江市,在1949年冬迎來了解放后的第一座電影院,“私營民眾電影院在湓浦路天主堂開業,因上座率不高,營業不振,虧損嚴重。1952年初由新農村報社投資接辦,改名為文教電影院。1951年春,江西省中蘇友好協會撥款,并吸收私人投資,辦起了公私合營九江市中蘇友好電影院。1952年6月6日,文教電影院并入中蘇友好電影院,改為地方國營。(1966年更名為紅旗電影院)”。作為江西第二大城市的贛州,“整個贛南區僅有贛州一家私人開辦的大光明電影院,影院的機器也是租用私人的,而設備配套不全,聲光質量甚差,影片沒有來源,去廣東租私人的影片,質量很差,而且還要有關系才能租到,放映電源也沒有保障,幾乎不可能每個月都有電影放映,每場電影也不可能保證完整的放映……1951年贛西南行署第一期土改結束……贛州專署才將原私營大光明電影院的一些零星機件和設備、用品等折價購買下來,贛州專署籌辦國營電影院。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進行修整更新機器設備和門面,把‘浙江同鄉會會館’初步改成為電影院,同時對原有電影院的人員進行了學習并安置分派工作,由此贛州電影院正式成立”。

與恢復、改造和興建電影院同時進行的一項工作就是培養電影技術干部。1950年3月,“中央電影局在南京開辦電影放映訓練班。江西省派去31人學習。學習四個月結業回省,組成巡回流動電影隊。下設六個分隊,分赴全省各地放映”。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江西省選送培養的第一批電影放映技術人員,為電影走進50年代落后閉塞、交通不便的江西農村地區提供了條件。在此基礎上,1951年11月,“江西省電影教育工作隊正式成立,劉儀任隊長,辛錫古任副隊長。44名成員組成9個隊,在全省9個專區巡回放映”。這些電影工作隊直接服務于當時江西全省基層電影放映工作,很好地推動了電影文化傳播與電影教育宣傳的普及化。1953年江西省文化事業管理局在南昌舉辦了第一屆電影干部訓練班,在訓練班開學典禮上,時任江西省文化事業管理局副局長的石凌鶴同志在開幕詞中說道:“訓練電影工作干部,在我省還是第一次。我省人民電影事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電影隊現已增加到35隊。”就在這個首屆電影干部訓練班結束的時候,江西省文化事業管理局做出了一個當時在全國都屬于首創的決定:要建設一支江西省女子電影放映隊。從這屆學員中“抽調了馬湘靈、時翠平、楊楠林、王國英、吳重凱、洪淑華、謝傳英、黃正林八位女學員,又從老隊調來王秀英和陳淑華(萍)兩位有實踐經驗的同志參加組建。1953年11月19日,江西省女子電影放映隊宣告成立。十位女同志分為兩個隊。陳淑萍(隊長)、吳重凱、洪淑華、謝傳英、黃正林為一個隊,分配到上饒地區;王秀英(隊長)、馬湘靈(副隊長)、楊楠林、時翠平、王國英為一個隊,分配到九江地區”。50年代當代中國電影的服務對象發生了深刻變化,占據人口大多數的工農群眾已經成為新中國電影最重要的觀眾主體。然而,“新中國建立之際,我國還是一個絕對貧窮落后的農業國,當時全國擁有四億五千萬人口,卻只有六百座電影院,且只集中在幾個大城市,很顯然,只有極少數的城里人才能看到電影。在廣大的農村,農民們甚至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電影’這個詞”。放映隊伍的培訓與配組,構成了那個時期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電影”送進工礦企業,送到老少邊窮地區,送向農村的廣闊天地。江西省對電影干部培訓的重視以及省內女子放映隊在50年代的出現,正是一個時代的必然產物。

江西是革命老區,解放之初,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幾近凋敝,文化生活更是極度貧乏,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由黨培養裝配起來的電影放映隊伍以“小米加步槍”的裝備,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執著奉獻,成為建國初期江西省內電影放映網基礎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密切電影與工農群眾生活、生產聯系的重要媒介。曾經的女子放映隊成員深情回憶道:“1954年初春,我們來到一個邊遠的山區,黃昏時刻,當我們打開電燈試機的時候,居然有村婦前來燈泡上取火種,真叫人啼笑皆非,但又怎能笑得出來呢?原來他們連火柴都極少,許多人仍以原始的方法擊石取火,這完全是舊社會給他們造成的貧困和無知。由此,更加激發了我們的責任感,把它看作對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教育和文化、科學教育工作來做,我們始終是以十分認真嚴肅的態度把放映工作作為政治任務去完成。”截止到1956年初,江西全省“電影放映事業,歷年均有很大發展。放映隊由4個發展到104個(工會系統的尚不在內),放映人員由27人發展到349人。電影院亦有增加,目前全省有20個”。

20世紀50年代江西電影放映隊伍的建設與普及,是積極響應新中國“電影發行放映為工農兵服務”方針的一次基層實踐。它客觀上雖然迅速普及推廣了電影放映這項工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也難免出現了重視數量而輕視質量的現實問題,因為當時的國家電影管理部門清楚地表述了“電影發行放映工作,有一部分是技術工作,但最主要的,它是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我們必須注意發行放映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無論選片排片都要政治掛帥。我們的工作是有目的的,不是為發行而發行,為放映而放映,我們的目的就是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我們要注意發行放映工作的政治質量、教育效果”。在這樣的指導思想影響下,江西省內電影發行放映網絡的初步建設首先并不是為了滿足觀眾對電影藝術的觀賞要求,而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完成教育觀眾這個政治任務。

二、江西電影攝制的歷史開端:江西電影制片廠的建立

1958年之前新中國電影的創作攝制基本上形成了以北京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八一電影制片廠四家機構為主體的國有大制片廠的基本格局,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人民電影”的時代任務。但隨著1958年全國范圍內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大躍進”風潮的席卷而來,國家電影政策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1958年5月,文化部在北京召開電影事業躍進工作會議,提出了‘省有制片廠,縣有電影院,鄉有放映隊’的全黨全民辦電影的口號。”于是,1958年,全國各省、自治區、市都開始紛紛建立電影制片廠,催生了新中國電影工業的“大躍進”。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根據“老廠支援新廠”的原則,江西電影制片廠在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協助下,經過兩個多月的籌備,由地方政府負責基本建設投資的全部費用,于1958年8月1日應時而生。當時的江西電影制片廠的臨時廠址所在地,位于南昌市的百花洲。這里在歷史上,也正是早期電影在南昌的主要放映區域。時任江西省文化局黨組成員的陳樂山擔任了江西電影制片廠的首任廠長,副廠長及黨支部書記為白尚德。據資料記載,1958年8月1日在南昌市百花洲電影院舉行了成立大會,到會的黨政領導和省市各界代表共600余人。時任江西省文化局局長石凌鶴在成立大會開幕詞中,指出江西電影制片廠的主要任務,是要大力貫徹和宣傳黨的總路線,反映并歌頌江西人民在工農業生產和各條戰線上取得的成績,宣傳江西省廣大工農群眾在社會主義建設熱潮中的光榮事跡,并記錄和描繪江西革命根據地人民英勇斗爭的革命史實。

然而,江西電影制片廠畢竟是“大躍進”的時代產物,既可以說是“生逢其時”,也可以說是“生不逢時”。“1959年3月27日,文化部向中央提報《關于各地電影制片廠建設方針的請示意見》,建議除現有的長春、北京、八一、上海的天馬及海燕和新建的西安、廣州7個故事片廠,以及國家批準建設的四川、武漢、昆明、新疆、內蒙古等五個協作區和邊疆少數民族制片廠外,各省均不建設故事片廠,已動工的妥善下馬。文件指明,現有的7個故事片廠生產的節目足夠滿足當下中國電影市場需求,各省建立的制片廠主要攝制反映本地區建設的新聞紀錄片和科學教育片,每年攝制20—50部,面向本地區,省以下市、專署、縣一律不建立新聞片廠或攝影站。”這種電影政策的多變性直接導致新生的江西電影制片廠雖然勉強不至于立即“下馬”,但顯然面臨著諸多建設困難以及攝制影片的電影膠片資源的捉襟見肘,整體電影創作能力存在著明顯的“先天不足”。

在江西電影制片廠成立大會上,江西自己攝制的第一部紀錄電影《井岡山公路》作為獻禮片放映,這也開創了江西自己拍攝電影的歷史。這部電影記錄了八萬多名修建井岡山公路的英雄,他們不畏艱辛,在崇山峻嶺間僅用四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120萬方以上的土石方工程量,建成了全長110公里、寬6.5米的井岡山公路。影片中還記錄了1958年7月1日通車典禮現場,并記錄了當時省長邵式平為通車剪彩和省委書記處書記劉俊秀的講話。

《井岡山公路》的攝制隊伍成員是由上海、北京的電影制片廠和電影技術供應廠支援及本省到外地培訓過的人員組成的,全廠有藝術、技術、經濟、行政管理人員120多名。在影片的攝制過程中,邵式平、方志純、劉俊秀、黃知真等領導都親自過問和安排,解決制片中的各種難題。省委書記處書記劉俊秀親自抓了《井岡山公路》的拍攝工作,不僅布置任務、安排汽車等,還派石凌鶴帶領人員到泰和拍片,到廬山編片,后來還親自為影片擬定介紹井岡山的片頭字幕;而影片的審查過程,省委領導集體參加,并在廬山公演了尚未配音的樣片。

1959年10月19日,江西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向建國十周年獻禮的影片《井岡山》《豐收之歌》在全省放映。1960年3月26日,江西電影制片廠攝制完成了第一部科教影片《江西59型插秧機》。在1958年下半年至1962年上半年的四年時間里,江西電影制片廠攝制了約140本(109部)新聞、紀錄、科教黑白影片,有的在全國發行,大部分則被省內電影公司收購發行,每本三四千元。1962年,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各省制片廠先后停辦,江西電影制片生產暫時告一段落。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全國各地停辦的電影制片廠又相繼恢復的形勢下,當時的江西省革命委員會在1969年秋決定籌備恢復江西省的電影制片生產。1969年11月3日“江西電影攝制組”(后對外稱“江西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成立。當時“全廠不到40名職工,大家積極努力,白手起家,奮發圖強,艱苦奮斗”,僅1970年就攝制了《井岡山兒女永遠忠于毛主席》《江西新聞》等十本新聞紀錄影片。而后“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里攝制完成了新聞紀錄片、科教片124本,并實現了獨立生產黑白、彩色影片,這是有成就的,在全國省辦廠中是較好的一個廠子”。從1969年至1979年的十年恢復建設中,在省內各級領導的重視下,得以不斷增調人員、增撥經費到攝制組,并進口了兩臺阿萊攝影機及一系列攝影鏡頭,購置了印片機、洗片機、35毫米磁性錄音、還音和光學錄音機等設備,并在省府大院興建了一棟生產辦公樓。

新中國成立后江西獨立攝制影片的確是從江西電影制片廠的成立開始,但同時由于傳統戲曲文化的影響,“解放后近十年,當江西電影創作事業幾乎還是一片空白的時候,其戲劇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首任省文化局局長、三十年代即已飲譽劇壇的劇作家石凌鶴同志領導了江西的戲劇振興運動。他根據享有東方莎士比亞美稱的湯顯祖名著‘臨川四夢’中的兩部改編成贛劇上演,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后又改編成電影《珍珠記》(1958年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拍攝)和《還魂記》(1960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填補了江西電影創作領域的空白”。這也可以說是江西電影創作在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時期全國各地興起的戲曲片創作熱潮中取得的一個不小的實績。

三、“十七年”(1949—1966)紅色電影浪潮中的“江西身影”

隨著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轉型為執政黨,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基本綱領的毛澤東文藝思想,在1949年后成為指導全國文學藝術工作的極其重要的文藝方針政策。新中國的電影事業的主流形態要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事業進行形象化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結合的集中呈現。“新中國頭十年的電影創作,數量最多、思想藝術成就最突出和社會影響最大的作品,當屬包括革命戰爭在內的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它是這一時期新中國電影創作中最富有藝術光彩的部分。”及至整個“十七年”時期,現實主義創作一直洋溢著澎湃的政治激情,誕生了一批“紅色經典”之作。電影人滿懷歷史勝利者的豪邁樂觀心態,回顧革命戰爭年代的烽火硝煙,有的作品以史筆的風范再現偉大的人民戰爭,有的作品以一種歷史豪情試圖描繪出英雄的中華兒女在求解放、爭民主、追自由的斗爭中表現出的革命者風采。

在這樣澎湃的新中國紅色電影浪潮中,江西這塊“紅色的沃土”亦成為此時期電影創作者尤為關注的題材、故事、人物與拍攝現場的重要來源。

首先,當時的國內大制片廠開始在江西革命老區實景拍攝革命歷史題材故事影片。1957年長春電影制片廠《黨費》攝制組在江西瑞金拍攝外景;1962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在江西拍攝反映瑞金革命斗爭的故事影片《冬梅》。其次,小說家和劇作家們也按捺不住內心的創作熱情,紛紛創作出源于江西紅色故土的英雄傳奇。新中國成立后的江西文藝工作的優秀領導之一,同時也是高產作家的時佑平與喬羽合作完成了電影劇本《紅孩子》,并于1958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完成,“故事說的是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離開江西革命根據地,蘇區李家坳村的赤衛隊也準備撤到山里去。村里的孩子要跟著上山打游擊,赤衛隊看他們年齡小就勸他們留下來……在村里堅持斗爭”。為了讓這部影片的小演員們能夠真切感受到當年蘇區的艱苦斗爭,長春電影制片廠的著名導演蘇里“把他們帶到江西瑞金外景地,從井岡山到瑞金,像當年的小紅軍那樣,背著背包,穿著草鞋,每天要走上幾十里路,還請當年的兒童團員講述當年的斗爭故事”。

1950年代末,由中共萍鄉礦委宣傳部組織編寫出版了一部描繪萍鄉安源煤礦革命斗爭史的回憶錄《紅色安源》。該書的作者之一彭永輝從這本書中運用相關素材與上海電影制片廠的李洪辛合作完成了電影劇本《燎原》,并于1962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完成。影片由張駿祥、顧而已執導,講述了贛西煤礦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下覺醒抗爭的故事。

1958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完成并在全國上映的影片《黨的女兒》,故事依舊取材于江西老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傳奇,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發生在江西老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故事,塑造了“玉梅”這個“黨的女兒”的傳奇形象。這部經歷了當年電影生產“大躍進”狂潮考驗的優秀作品,“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與輿論界普遍的關注、好評。在當年由《北京日報》等團體聯合組織的‘1958年最受歡迎的國產影片’的評選中,它獲票最多,名列榜首”。在此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文藝路線指引下,去紅色歷史的發生地親身感受革命斗爭的歷史情境,成為國有電影制片機構攝制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一個自發的潮流。

結 論

新中國成立后,曾歷經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電影運動以及其后的解放區文藝歷史檢驗的中國共產黨的電影政策,迅速在基層社會因地因時全面鋪開。而江西作為一個中部地區省份以及老革命根據地,在這一時期積極響應了黨的各項電影政策,并結合本地區的現實情況,初步構建起了全省境內的電影發行放映基礎網絡并培養了第一批電影技術干部,同時將電影文化從一種較為單一的市民文化普及推廣為服務于更廣大基層人民群眾的宣傳工具和教育渠道。同時,江西地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新中國的紅色電影事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支持與精神保證。考察這一時期黨的電影政策在江西的基層實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管窺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電影事業在起步階段的電影生產、電影流通、電影宣傳等各個環節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而這也是當代中國電影事業的重要起點與生長點。

[1]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二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年,第415頁。

[2]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12頁。

[3]李道新:《新中國電影發行放映網:一個歷史的考察》,《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

[4]魏瑩:《上世紀50年代以來廣受南昌市民歡迎的影片》,《南昌晚報》2016年1月14日。

[5]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42頁。

[6]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43頁。

[7]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50頁。

[8]九江市文化局編:《九江市文化志》,1995年,第185頁。

[9]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63頁。

[1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128頁。

[11]陳荒煤:《當代中國電影(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179頁。

[12]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126頁。

[13]上海電影制片廠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云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北京電影制片廠的謝添、崔嵬、陳強、張平、于藍、于洋、謝芳;長春電影制片廠的李亞林、張圓、龐學勤、金迪;八一電影制片廠的田華、王心剛、王曉棠;上海戲劇學院實驗話劇團的祝希娟等22人,他們被定名為“新中國人民演員”,俗稱“二十二大電影明星”。

[14]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133頁。

[15]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206頁。

[16]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217頁。

[17]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222頁。

[18]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14頁。

[19]萍鄉市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編:《萍鄉市文化藝術志》,1999年,第191頁。

[20]九江市文化局編:《九江市文化志》,1995年,第176頁。

[21]楊永蔚:《憶建國初期的贛南電影放映事業》,《江西文藝史料》第12輯,1992年,第206頁。

對于訴訟中進行的調解,德國行政法院又將其分為“第三方調解”和“法院內部調解”。?所謂“第三方調解”系行政訴訟受理法院將該爭議案件交由法院以外的第三方調解,且多數由律師擔任調解人;所謂“法院內部調解”系在行政訴訟受理法院內部,由主審法官將該案件交由不直接審理的其他法官調解,這種調解方式被稱為德國的“法官調解”制度,在該制度下,法官將同時扮演審判者和調解者的角色。

[22]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17頁。

[23]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26頁。

[24]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39頁。

[25]王國英:《江西省第一支女子電影放映隊始末》,《江西文藝史料》第12輯,1992年,第204頁。

[26]胡菊彬:《新中國電影意識形態史(1949—1976)》,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第75頁。

[27]王國英:《江西省第一支女子電影放映隊始末》,《江西文藝史料》第12輯,1992年,第204頁。

[28]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66頁。

[30]《動員一切積極因素,多快好省地辦電影事業》,《人民日報》1958年6月3日。

[31]盧憶:《新中國電影制片廠的“建設高潮”及后續發展》,《影博·影響》2015年第7期,第30頁。

[32]黃啟祥:《江西電影制片廠史況回顧(1958—1987)》,《江西文藝史料》第2輯,1988年,第63頁。

[33]黃啟祥:《江西電影制片廠史況回顧(1958—1987)》,《江西文藝史料》第2輯,1988年,第61頁。

[34]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127頁。

[35]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137頁。

[36]時彬:《對江西攝制故事影片的回顧》,《江西文藝史料》第2輯,1988年,第75頁。

[37]時彬:《對江西攝制故事影片的回顧》,《江西文藝史料》第2輯,1988年,第75頁。

[38]李慕聯、孫冠儀:《新人輩出 碩果累累—建國四十年來江西電影文學創作成就漫談》,《江西文藝史料》第6輯,1989年,第81頁。

[39]從1953年開始,隨著政務院《關于加強電影制片工作的決定》的頒布,廣大群眾審美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文藝事業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戲曲藝術的空前興盛繁榮,中斷多年的戲曲片又重新在中國電影史上露面,并且以日益強勁的勢頭出現。三年中(1953—1955),共拍了14部,超過1949年前中國電影史上有據可查的戲曲片的總數。1956—1957年的戲曲電影創作,在前幾年堅實的基礎上,又有長足的進步。僅僅兩年的時間,就拍出了各類戲曲片20部,比1953—1955年期間的總量增加了三分之一,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見孟犁野:《新中國電影藝術史稿(1949—1959)》,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第158、254頁。

[40]孟犁野:《新中國電影藝術史稿(1949—1959)》,第30頁。

[41]江西省文化藝術志編輯室編:《江西省文化藝術大事記(1949—1990)》,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資料(二),第80、189頁。

[42]王霆鈞:《長影的故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第70頁。

[43]王霆鈞:《長影的故事》,第70頁。

[44]孟犁野:《新中國電影藝術史稿(1949—1959)》,第303頁。

猜你喜歡
藝術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可愛的藝術罐
兒童繪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誰遠誰近?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頭藝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97se亚洲综合不卡|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日韩午夜片|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91精品网站|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 日日拍夜夜操| 青青操国产视频| 欧美在线三级| 亚洲另类色|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伊人色在线视频|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色婷婷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亚洲天堂免费|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亚洲黄色高清| 欧美激情网址|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91久久大香线蕉| 色综合日本|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色综合婷婷|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色有码无码视频|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国产丝袜啪啪|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国产一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婷婷综合色|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99热最新在线|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