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賢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從北宋發展至今,經歷了幾百年的興衰,如今在藝術市場已經占據屹立不倒的位置,很多玩家不惜為之一擲千金,紫砂壺究竟有何魅力呢?首先,紫砂壺的材質十分獨特,其制作原料原礦紫砂泥是一種獨特的礦物質,泡茶隔夜不餿、香不渙散,泡出來的茶口感極好,且其在茶水的滋潤下久用而顯得溫潤油亮,具有良好的視覺觀感;其次,由于紫砂匠人和文人雅士幾百年來的通力合作,使得紫砂壺成型技藝和裝飾技藝越發豐富完善,為紫砂壺造型多樣化的呈現提供了無限可能,這使得紫砂壺造型與時俱進,滿足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再者,金石書畫等裝飾藝術為紫砂壺錦上添花,增加了更多的人文韻味,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耐人尋味、百看不厭。正是這些特色讓紫砂壺以強大的生命力從眾多傳統手工藝品中脫穎而出,薪火相傳、長盛不衰。
任何造型都是點、線、面的結合,紫砂壺造型多樣,以點、線、面的不同組合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造型,簡約而各有不同,可謂造型藝術的寶庫,十分神奇。紫砂壺造型有幾何形、筋紋形、仿生形,各有特色,其中紫砂壺幾何形以簡約質樸而聞名,沒有繁雜的色彩和裝飾卻仍能給人以獨一無二的觀賞價值,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樸素美和本色美。紫砂壺幾何形式可分圓器和方器,圓器主要以流暢柔和的曲線勾勒而成,方器主要由簡明利落的直線勾勒而成,圓器有圓的柔美,方器有方的氣度,另有方圓結合的器型方中有圓、圓中寓方,融合了方器的剛勁和圓器的柔和,方圓結合的紫砂壺在近些年來也逐漸成為了諸多壺友的追求。當然,這類紫砂器相對于單純的方器或圓器制作上也是更有難度,效果上需直而不僵、角度圓融,兼備方器與圓器的特色,這就需要制壺者有高超的技藝,對方器與圓器都有一定的制作心得。紫砂壺“君逸”(見圖1)便是這樣一把方圓結合的器型,此壺是在“傳爐壺”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作品呈四方形,但壺身四面并不是平面,而是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的曲面,棱角呈圓潤的鈍角,細節處理精妙,鈍角給人以寬厚大方之感。整個壺身方圓結合,仿若蘊含乾坤,有中正之氣;此壺壺底為四方圈足,將“傳爐壺”的鼎足改為四方圈足,少了幾分凌厲,更顯溫和,同時又不失端莊、威嚴之感;壺頸與底足呼應,比例協調,短頸提升氣質,使其飽滿圓融而不失挺拔之氣;壺流為三彎流,與圈把相互對應,流、把皆飾以棱線,增加了剛正之氣,與四方壺身相呼應,氣勢挺拔;壺蓋為壓蓋形式,蓋面有一圈凸起的線條,增加了作品的立體感和層次感,更顯勁拔;橋鈕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拱橋弧度自然而柔韌,整體自然過渡。老子曰:“大象無形,大巧不工”,制壺、賞壺到了極致就是看其氣度、觀其神韻,“君逸壺”的特點正是如此,它有著青銅器般的威嚴與穩重,它古樸典雅,曲線強勁有力、渾厚端正,方圓結合的造型使其更顯張力。

圖1 君逸壺
壺如其名,紫砂壺“君逸”代表了中國人獨特的理想人格,蘊含了中國人所追求的君子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逸壺”以方圓結合的造型表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格。自強不息乃為方,厚德載物乃為圓;堅守原則乃為方,與人為善乃為圓。君子之道,在于方圓有度。中國有一位名人就將方圓結合的君子之道展現得淋漓盡致,他便是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榮譽,這與他“方圓之道”的處世哲學密不可分。他將老子、莊子、孔子的智慧集于一身,在人事紛繁的社會生活中為我們詳解其“道”。為人處事或取方、或取圓,皆要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隨機變化,不知變通而墨守成規,認死理、循固路,焉能不敗。高明之人不在于唯方,亦不在于唯圓,重方輕圓,必木吶凝滯,延誤人生;唯圓失方,必輕浮圓滑,失于機巧。既要方且圓,方圓并用,才是真正高明做人之道。“君子之道,方圓有度”,有方無圓則拘泥,有圓無方則不立,方圓相濟方能達成和諧,它是一汩清泉浸潤心田,讓我們在熙攘的世界中保持心靈的澄澈。
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越發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紫砂壺作為一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無疑已經超越傳統實用器的桎梏,在實用價值的基礎上,其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越發受到人們的重視。它給人以獨特的手工溫度和人文關懷,承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傳承紫砂藝術不僅在于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對弘揚中華文化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