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怡瑩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000)
宋代是傳統制瓷史上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宋代社會商品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城市空間的繁榮與市民文化的興起導致宋代的社會文化也十分寬松,宋代的科舉制度與精英化的社會階層構成,使得宋代士大夫成為在政治、文學、藝術等多種領域的復合主體。隨著文人階層興起,各種工藝品受不同思潮的影響也表現出活躍的創造力,宋代的陶瓷也在南北方文化的碰撞中得以突破和發展。宋瓷的種類繁多、樣式精美、燒造工藝精湛,每個窯口燒造的瓷器都擁有同樣的“如玉”質感表現。
宋代理學思想是當時社會思想意識的一個主流,其傳承了孔孟儒學的哲學思想,強調人們要遵循道德的基本原則,注重個人精神品格上的修養,常常以物喻人。古代君子常常以玉比德,強調一個君子要如玉一般溫潤典雅,受儒家觀念的影響,人們把對道德品格的追求寄托在器物上,玉器承載了人的精神追求,宋瓷模仿玉器的質感,表現出瓷器同樣也承載了和玉相同的“以物載道”的功能。
宋瓷主要以單色釉為主,不同的色彩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風格。宋瓷溫潤素雅的釉色主要表現在追求“類玉”的顏色上,玉的色彩也比較豐富,但是在中國古代人們最推崇白玉,我國封建時期國家用玉制度決定玉色所代表的等級階層,見于《禮記》中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的記載:“至孝明帝,乃為六配、沖牙、雙瑀、璜,皆以白玉”。這里說明了君王佩純色的白玉,天子以下地位的諸侯士大夫的佩玉用其它顏色,通過玉禮制將白玉和最高權力地位的象征意義結合,凸顯了玉文化中白玉崇拜的社會功能。由于白玉數量有限,古代人們為追求白玉的純凈色彩之美,從而創造出白瓷作為替代品。
白瓷也是最接近白玉的一種器物,擁有如玉般的柔和、溫潤質感,白玉有莊嚴、典雅、靜穆的美感,也有柔和、恬淡、朦朧的意味。宋代定窯白瓷以白玉為最高審美標準,順應宋代人文精神審美,白瓷器質如凝脂,純凈淡雅,其裝飾手法主要是刻劃花和印花,其風格整體格調高雅,從唐代雄渾大氣蛻變為修雅溫旭。受宋人追捧的青白瓷也同樣具有溫潤素雅、如冰似玉的特點。宋代有“假白玉”之稱的青白瓷,其釉色青中閃白、白中透著淡淡的青色,清淡素雅、溫潤如玉,符合宋朝文人和士大夫階級的審美追求。
宋代茶文化興旺發達,斗茶之風的盛行影響了茶具的生產和使用,其中人們最常用的茶具是建盞,北宋皇帝宋徽宗在《大觀茶論》描述到“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意指建盞釉面如青黑色的玉。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也寫到:“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玉甌意思是指精美的杯、盂一類的盛器,作者將建盞茶具比作玉杯,可見宋瓷的如玉之感深受文人推崇。
宋代信奉傳統儒教和道教,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其理念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效仿自然,也以此形成了追求自然質樸的審美觀念。北宋時期汝窯青瓷瓷器彩色清淡高雅、造型講究,不以自身工藝紋飾而以質樸釉色美化自身為重,體現了宋代道家中清凈無為、返璞歸真的自然追求。
鈞瓷以“清純淡雅”的優秀風格卓立于世,給人以“似玉非玉勝似玉”的審美體驗,受到皇家的追捧。有人總結鈞瓷的鑒賞有九個要點,分別為:潤、活、純、變、厚、正、紋、境、渾。其中的潤指釉質有玉的溫潤質感,一種淡淡的如油脂般的光澤,似玉非玉勝過玉,透出溫柔滋潤的質地美感與道教的審美觀完美契合。
宋瓷的如玉質感不僅僅體現在釉色質感方面,宋瓷的裝飾也體現如玉般的精致含蓄,其裝飾藝術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胎裝飾,二是紋飾題材。宋瓷的胎裝飾和紋飾如同玉雕一樣氣韻生動,同樣的注重原材料的質地美、外形的形式美以及結構的形式美。
宋瓷的裝飾紋樣表現出生動活潑、平淡儒雅的特點,還以書畫作為瓷器紋樣裝飾。宋代實行科舉制度,大量文化修養高深的文人志士組建了文官政府,這些文人的藝術造詣和審美高度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因此宋代的審美趣味主要是文人的意趣起到了引領潮流的作用,他們的審美主張對宋代玉器和瓷器的風格有深刻影響。自古玉器就受到人們的珍愛,但由于玉器的稀缺性,青白瓷代替了玉器成為各個階層都能使用的器物,青白瓷從宋代開始形成了胎質潔白、釉質溫潤的特征,除了青白如玉的釉色之外,其裝飾表現也十分出彩。在耀州窯、龍泉窯中都有運用的“半刀泥”刻花裝飾非常獨特,其特點如同玉雕的淺浮雕工藝相似,都體現出刀法流利、刻畫細致、典雅細膩的特點,宋瓷中的半刀泥技法和玉雕中的“淺浮雕”具有同樣層次豐富的美感。
在宋代,中國的制瓷業進入了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五家官窯和八家民窯競相輝映。耀州窯作為著名的北方窯場,大量生產其獨特的雕花和印花青瓷,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窯技藝高超的工匠們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工藝科技、持續創新,吸取了其它窯場的優點,燒制出的瓷器工藝、裝飾、色彩等各個方面都足以和玉相比,故宋元豐七年《德應候》碑記載:“鍛煉累日,赫然乃成;擊其聲,鏘鏘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其做工巧如范金、精比琢玉”,這已然將瓷器比作玉器。
耀州窯青瓷上雕刻的圖案紋飾生動流暢,在胎體上凸顯出浮雕般的立體感,而且充分顯示出刻刀在切割線上的鋒利和圓潤的動態,在上述兩行刀刻出圖案的大輪廓后,最后用多齒的篦子工具在凸雕的主輪廓上精巧地勾勒出花瓣紋理和脈絡,完成了優美生動的雕刻圖案,再輔以融化后深淺不一、晶瑩剔透的溫潤釉面,使其具有多層次、多節奏、和諧交織的藝術美感。
宋瓷的紋飾之美也同樣別具一格,與玉器的紋飾一起表達了細膩純真、意境高雅的文人格調。宋人也擅于借鑒吸收其它工藝的優點,突破材質、技法的界限,將刻劃工藝結合寓意豐富、形象多元的紋飾題材為宋瓷的美感增添了變幻的層次,借鑒和模仿玉器的工藝與質感為宋瓷豐富了裝飾藝術語言。
宋代玉器中流行童子形玉佩,童子的造型特點是頭大臉寬,五官較為集中,眼睛呈半圓形,眉毛向下八字,口唇很小,穿短上衣或小背心。其動態活潑有趣,多為滑稽,或嬉戲、或走舞,最常見的姿態是手持荷葉站立,形象生動活躍,孩子頂著一片荷葉,所以寓意“連生貴子”。宋瓷中也不乏同類的紋飾造型,如“童子執荷枕”和“定窯白釉童子瓷枕”,表現出了孩童天真活潑、憨態可掬的形象。孩童眉眼清秀、雙眼圓睜、神情輕松、心滿意足,整個作品細膩豐富、塑造精致。宋瓷中的嬰戲紋是常見的圖案之一,描繪的是兒童的日常生活,形象俏皮、活潑生動、筆法簡單,只需幾筆就能表現出孩子栩栩如生的神態,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趣味。古人也將瓷枕稱之為“玉枕”,因為玉、瓷質感滋潤細膩,給人心曠神怡質感,膚感冰涼舒適,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由此可見,宋瓷不僅在視覺、觸覺上追求“如玉”質感的享受,甚至功能效用都在表現著玉的特質。
玉文化中尚玉觀念的起源就是從人們對玉石自然溫潤的色澤質感的審美中形成的,通過對玉的自然屬性的審美體驗發展出了傳承前年的尚玉文化,玉和宋瓷同樣具有平淡自然和充滿藝術之美,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審美精神。
人類藝術創作的最直接靈感之源是自然,人類所得都來自于大自然的饋贈,人們從自然萬物中汲取美的元素運用在玉石和瓷器的設計當中。仿生設計便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在古代雖無仿生設計這一概念,但是古代匠人有著不一樣的巧思妙想,通過模仿生物形態來實現對器物藝術價值的體現。宋代文人清雅含蓄,他們對于文學的熱愛,將植物的精神象征用于陶瓷仿生設計之中,古人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薄安皇腔ㄖ衅珢劬眨嘶ㄩ_盡更無花。”植物的高尚品格也是它們對于器物最好的精神寄托了。宋瓷中有許多仿生類的器型常常以植物為模仿對象,例如參照蓮花造型的“北宋汝窯青瓷蓮花溫碗”和“影青蓮子形蓋碗”,融合自然界中自然優美的形體和簡潔抽象的器型,玉質感般的顏色襯托出荷葉的青翠,看上去栩栩如生,器物輕薄、清透潤徹,仿佛真正達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玉器的審美和瓷器的審美都源自于對自然美的追求,達到“以形寫神”的藝術境界。
在儒、釋、道的哲學觀念影響下,宋瓷崇尚天真自然、天人合一。鈞瓷是融三家哲學境界于一體的器物,表現為:儒為形,端莊大氣,百煉成仁;佛為釉,自然幻化,見性見心;道為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鈞瓷的窯變現象更是千變萬化、耐人尋味,古代文人常以“夕陽紫翠忽成鳳”、“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等詩句來贊譽這種窯變之美。鈞瓷將自然美和藝術美相互融合,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的相通和統一,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宋瓷中的缺陷之美也是自然美的一種體現,哥窯中冰裂紋就是將缺陷化作獨特美感的最好體現,冰裂紋的產生是由于瓷胎和釉的收縮率不同,導致在高溫的環境下出現了大小不一的開片,其效果變化自然、和諧,富有節奏感。明代陸深《春風堂隨筆》中記載哥窯形容的是“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這也體現了哥窯純凈自然如玉的質感。
宋瓷的紋飾之美也體現自然之美,如“汝窯荷花紋洗”,此洗猶如一朵盛放的荷花,深具自然清淡之韻,在使用之時宛如與自然融為一體。這件“荷花紋洗”的開片自然,釉色和器型相互融合,表達了人們對自然樸素之美的追求,色彩斑斕、渾然天成的鈞瓷窯變,清新淡雅的汝窯汝瓷,化腐朽為神奇的開片瓷,無一不體現了宋人追求的空靈含蓄、自然平淡之美。
從儒家提出“玉德學說”之后,尚玉觀念在社會興起,人們對瓷器如玉質感的追求促使了宋代瓷器的繁榮發展,說明了社會的思想文化背景對陶瓷工藝發展有巨大影響力,同樣,在宋代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和士人的思想意識主流下形成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宋代的瓷器也遵循了自然質樸的藝術審美風格。李澤厚先生對宋代美學的評價,總結宋代的美學是細潔凈潤、色調單純、趣味高雅的,追求和諧的韻味之美,這樣的評價用于宋瓷風格上也同樣恰當。
宋瓷是“觀物取象”、源于自然,通過以形寫神的方式塑造自然,在釉色、造型、裝飾、人文內涵方面都充滿了豐富的意蘊。宋瓷追求如玉質感的表現更多的是追求人與自然中和諧的“天人合一”。人們追求如君子般樸素淡泊、溫潤如玉的境界,而宋瓷“如玉”質感的表現正是體現了這一境界,宋瓷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宋代社會的審美情趣和時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