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雯 張艷芳
急性心肌炎作為心肌損傷疾病的一種,一般會發生于風濕熱或者繼發某種感染中,例如敗血癥、流感等[1]。急性心肌炎因為炎癥的分布較為廣泛,有可能會對心臟的重要位置造成損傷,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導致心源性休克或者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該病發展快,且病情變化也較為復雜[2],倘若不能及時治療,會在幾小時或者幾天內發生死亡甚至猝死,基于以上情況,本文選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收治的56 例急性重癥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急性重癥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采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治療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收治的56 例急性重癥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每組28 例。參照組男 18 例,女10 例;年齡19~45 歲,平均年齡(28.92± 6.20)歲。試驗組男19 例,女9 例;年齡20~46 歲,平均年齡(30.00±6.5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本次實驗經過醫院倫理會的批準,且患者和家屬對此均知曉,并簽署了知情授權同意書;所有入選患者經過檢查確診為急性重癥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排除標準[3]: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其他因素引起的心肌疾??;精神障礙等。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患者住院后保持臥床休息,并且給予維生素C 及保護心肌細胞藥物等對癥治療。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采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治療,具體方式:在患者右側股動脈進行準確穿刺,之后放置主動脈球囊反搏泵球囊導管,將其設定為心電觸發模式,觸發比例設定為1∶1,治療過程中進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90),0.4 ml/次,2 次/d,依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藥量,當患者生命各項體征恢復較為平穩,且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尿量>30 ml/h,即可停止使用升壓藥,或者將升壓藥藥量減少>80%,當患者心率<100 次/min,且不存在惡性心律失常的情況,可以緩慢調整觸發比例為2∶1,最后再調整為3∶1,保持2 h,一直到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恢復穩定后再停止使用主動脈內球囊治療,并且將球囊導管拔出,進行加壓包扎。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且心力衰竭情況基本改善,即為效果顯著;治療后患者生命體征及心力衰竭癥狀有所改善,即為有效;治療后患者各項癥狀均無任何變化,且心力衰竭情況更加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即為無效。總有效率=(效果顯著+有效)/總例 數×100%。②腎功能、心功能指標,包括血肌酐、eGFR、24 h 尿量、LVEF、LVEDD、收縮壓、平均動脈壓、心率。③比較兩組死亡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2.14%高于參照組的53.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腎功能、心功能指標變化對比 試驗組血肌酐、eGFR、24 h 尿量、LVEF、LVEDD、收縮壓、平均動脈壓、心率均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腎功能、心功能指標對比()

表2 兩組腎功能、心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死亡率對比 試驗組死亡發生率為3.57%(1/28),參照組死亡發生率為32.14%(9/28);試驗組死亡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913,P=0.0052<0.05)。
急性心肌炎作為心血管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屬于心肌損傷性疾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各不相同[4],病情較輕的患者無明顯癥狀,若未及時進行干預會隨著病情的惡化導致心源性休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等。目前對于急性心肌炎還沒有特效治療方式,臨床主要是以減輕患者的心肌壓力、營養心肌、降低心臟負荷等,盡管當下能夠控制病情,但隨著病情的發展預后效果較差。主動脈內球囊反搏作為新的治療方 式[5,6],是將氣囊裝置放置在主動脈內,可以提高整體的平均動脈壓,對于冠狀動脈血流也能夠有明顯的提升,提高了心肌細胞供氧量以及心輸出量,減少低血壓和對室壁的張力,對于心肌細胞起到一定的保護效果。臨床發現患者出現腎功能不全的原因是因為心肌細胞受到損傷,泵血功能出現了異常,導致腎臟血壓灌注不充分[7,8],腎功能明顯減退,采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治療能夠提高患者在舒張期動脈的灌注量,進而增加腎的血流量,有利于腎功能的恢復。需要注意的事,使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是有創治療,可幫助患者度過危險期[9],一直到恢復正常心功能,在早期可以使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進行循環輔助,可提升平均動脈壓,且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減少心臟負荷,進一步避免了患者出現心功能和終末器官的灌注,減少死亡[10]。
本次實驗數據證實,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血肌酐、eGFR、24 h 尿量、LVEF、LVEDD、收縮壓、平均動脈壓、心率均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說明采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有利于各項癥狀的恢復,治療效果顯著。該結論與蔡榮達等[11]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在急性重癥心肌炎心衰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一文中所得的結論一致,該文選擇92 例急性重癥心肌炎心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 例。對照組應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心功能指標、腎功能指標及死亡率。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89.13%高于對照組的69.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52.26±2.42)ml 低于對照組的(57.28±2.49)ml,LVEF(46.27±2.23)% 高于對照組的(37.28±2.52)%,24 h 尿 量(1235.26±120.61)ml 高于對照組的(952.28±102.54)m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死亡率6.52%低于對照組的21.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得出,實施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治療急性重癥心肌炎心衰患者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對于病情控制更為理想,能降低死 亡率。
總之,對急性重癥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應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治療,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和腎功能,避免發生死亡情況,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大范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