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弦 李寧 吳燕妮 劉鵬飛 齊保健
變應性鼻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密切接觸變應原后誘發了炎癥反應,鼻塞、鼻癢、打噴嚏是臨床典型癥狀,且合并眼癢、灼熱感、流淚和眼充血等癥狀[1]。據統計,兒童及青少年是該疾病的高發群體,發病率高達40%,嚴重影響到患兒日常生活與學習,也不利于患兒健康成長[2]。對于該疾病,鼻腔沖洗是常見治療方法,采用專業裝置把沖洗液輸入到鼻腔中,促使藥液同鼻腔靶組織進行密切接觸,進而有效清潔鼻腔、改善臨床癥狀。對于沖洗液的選擇,臨床上有所爭議。對此,本研究進行分組對比高滲鹽水和生理鹽水兩種沖洗液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于本院門診就診的變應性鼻炎患兒84 例為研究對象,依據用藥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14 例;年齡 3~9 歲,平均年齡(4.36± 1.58)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病程(13.54±7.51)個月。觀察組:男30 例、女12 例;年齡3~8 歲,平均年齡(4.28±1.52)歲;病程2 個月~4 年,平均病程(13.68± 12.24)個月。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學》[3]相關診斷標準,即存在鼻塞、鼻癢、打噴嚏等各種癥狀;②對鼻腔進行細致檢查發現,鼻腔較為腫脹,黏膜處于充血狀態,整個鼻腔或鼻孔中堆積了大量分泌物;③對于本次研究內容患兒或其家屬完全知情,并表示自愿參與意向。
1.2.2 排除標準 ①對本次研究藥物(如:阿奇霉素、氯雷他定、中藥湯劑等)過敏者;②支氣管哮喘或者伴有鼻部感染性疾病的患兒;③精神異常、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④意識障礙、不配合者;⑤父母反對者;⑥治療過程中患上新的疾病影響本次療效的患兒;⑦治療過程中病情越來越嚴重,需要接受其他治療方案的患兒;⑧不愿意配合,也未嚴格遵照醫囑服藥者;⑨強烈要求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兒在完全遵循患兒及其家屬自愿用藥的前提下,觀察組接受高滲鹽水沖洗鼻腔治療,將適量的氯化鈉配制成2%的高滲鹽水,酸堿度(pH)為8,早晚各使用20 ml 沖洗兩側鼻腔,持續治療1 個月[4]。對照組采取生理鹽水沖洗鼻腔治療,pH 值為6,早晚各使用20 ml 沖洗兩側鼻腔,持續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患兒各臨床癥狀均消失,對鼻腔檢查后發現膿性分泌物不存在,黏膜水腫癥狀完全消失,對其隨訪3 個月未復發判定為治愈;治療后患兒各臨床癥狀均明顯改善,經鼻鏡檢查發現膿性分泌物減少,黏膜水腫減輕判定為有效:治療后病情并未有任何改變,甚至越來越嚴重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5]。②對比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包括噴嚏、鼻涕、鼻塞、鼻癢消失時間。③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分別從噴嚏、鼻涕、鼻塞、鼻癢四方面進行評價,每個癥狀評分均為0~6 分,評分標準:無癥狀記作0 分;癥狀輕微記作2 分;癥狀比較嚴重,間斷出現記作4 分;癥狀嚴重且持續出現記作6 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6]。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觀察組噴嚏、鼻涕、鼻塞、鼻癢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對比(,d)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對比(,d)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噴嚏、鼻涕、鼻塞、鼻癢癥狀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噴嚏、鼻涕、鼻塞、鼻癢癥狀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對于變應性鼻炎而言,噴嚏、鼻涕、鼻塞、鼻癢是常見癥狀,往往伴有上呼吸道疾病,如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等[7]。患上該疾病的患兒,常常由于鼻塞而出現打鼾、夜間張口呼吸,且88%的患兒存在睡眠障礙的情況[8]。然而,對于兒童成長而言,良好的睡眠至關重要,可促使機體迅速復原,而且還能夠加快體格生長,強化記憶。對于該疾病,抗組胺類藥物治療較為常見,可有效改善鼻癢、打噴嚏、溢鼻液等癥狀[9]。常見抗組胺類藥物可分為第一代抗組胺藥物及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其中,第一代抗組胺藥物主要是澳苯那敏、氯苯那敏等,這些藥物能夠輕松地透過血腦屏障,有效抑制中樞神經,一般不推薦使用;第二代抗組胺藥物主要是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等,這些藥物血腦屏障穿透性較低,鎮靜功效不明顯,且價格較高。另外,該類藥物不良反應較多,停止用藥后復發率較高,不宜用于兒童疾病治療中。近年來,鼻腔沖洗法作為一種替代性治療方法,廣泛運用于臨床。現階段這一方法改善變應性鼻炎的作用機制為:①可促使纖毛擺動頻率及傳輸速率的提高,進一步強化鼻黏液纖毛的傳輸能力;②對呼吸道分泌物進行全面清除,遏制炎性介質大規模出現,黏膜水腫癥狀逐漸得以緩解;③對黏膜表面附著的粉塵、細菌生物膜等異物進行有效清除。相關研究[10]指出,相比于生理鹽水,使用高滲鹽水沖洗鼻腔的效果更為明顯,可抑制炎癥,促使臨床各項癥狀得以緩解。孟曉東[11]重點研究了高滲鹽水治療兒童變應性鼻炎的效果,相比于生理鹽水,高滲鹽水可有效改善鼻腔中存在的各種臨床癥狀,優化睡眠,保障兒童的健康。汪姬嬋[12]選取季節性變應性鼻炎患兒,分組對比高滲鹽水與生理鹽水的鼻腔沖洗效果,研究結果表明,高滲鹽水不僅能夠有效緩解鼻腔癥狀,而且還能夠有效預防中耳炎、腺體腫大等并發癥的出現。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噴嚏、鼻涕、鼻塞、鼻癢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噴嚏、鼻涕、鼻塞、鼻癢癥狀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為高滲鹽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細胞內鈣離子的釋放量,增加了纖毛擺動頻率,有效沖洗鼻腔,改善臨床癥狀[13]。通過本次研究不難發現,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較為隨機,并未嚴格基于循證醫學相關要求進行,進而使得結論精確度有所差異。接下來的研究活動中,必須嚴格按照循證醫學相關要求進行多方驗證,科學設計,抽取更多的病例資料。同時,對于高滲鹽水的功效及作用機制還需開展深入研究,重點分析高滲鹽水對分子生物學、細胞基因學等方面的影響,歸納總結出高滲鹽水發揮功效的靶點,進而對疾病病理進行全面剖析,有力地促進藥物研發的速度。
綜上所述,對于兒童變應性鼻炎的治療而言,高滲鹽水鼻腔沖洗效果更為明顯,安全性高,可促使患兒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