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錦萍 康利 秦洋 仲志棟 王立仁 尹述洲
結直腸癌屬于臨床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生與遺傳、大腸慢性炎癥、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環境、吸氧等因素密切相關[1,2]。羥考酮是一種新型的阿片類鎮痛藥物,可同時對平滑肌的μ 和κ 受體發揮作用,經研究證實對內臟疼痛的緩解效果優于單純的μ 受體激動劑[3]。為進一步減輕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的疼痛感受,本次研究將舒芬太尼與羥考酮進行對比分析,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72 例接受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并根據“信封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6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5 例;年齡38~62 歲,平均年齡(50.14±4.05)歲。觀察組男22 例,女14 例;年齡39~61 歲,平均年齡(50.04±3.9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相關手術適應證的患者;②對研究內容詳知并自愿配合治療的患者。剔除標準:①合并存在嚴重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其他惡性腫瘤或傳染性疾病的患者;②合并存在精神、意識等方面障礙的患者;③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精神系統藥物或鎮痛藥物的患者;④酒精濫用史或對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的患者;⑤中途脫落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照常規進行12 h 的禁食和4 h 的禁飲處理,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為其進行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監測和建立靜脈通道。七氟醚:給予七氟醚1%~2%(成都力思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948)+0.05 mg/kg 咪達唑侖(江蘇九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33)+0.15 mg/kg 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9)進行靜脈注射,給予丙泊酚(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38)進行靶控輸注,先是控制血漿靶濃度為3.5 μg/ml,等患者意識完全喪失后可調整為2.5 μg/ml。對照組患者同時給予0.3 μg/kg 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進行靜脈注射。觀察組患者則同時給予0.3 mg/kg 鹽酸羥考酮注射液[萌蒂(中國)制藥有限公司,注冊證號J20130142]進行靜脈注射。完成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實施機械通氣治療,控制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為35~45 mm Hg (1 mm Hg=0.133 kPa)。
兩組患者術中均持續泵注0.2~0.4 μg/(kg·min)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97)和持續吸入1%~4%七氟醚(上海恒瑞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172)以維持麻醉,持續靶控輸注丙泊酚以維持血漿靶濃度為3~6 μg/ml,期間可間斷追加順苯磺酸阿曲庫銨以維持肌松,手術結束前30 min 則不再追加肌松劑。術中需密切關注兩組患者的麻醉睡眠深度指標電腦雙頻指數(BIS),保證其水平在40~65。
兩組患者縫皮時均停止輸注瑞芬太尼和停止吸入七氟醚,丙泊酚血漿靶濃度降至1.0 μg/ml,對照組患者靜脈注射0.15 μg/kg 舒芬太尼,觀察組患者則靜脈注射0.15 mg/kg 鹽酸羥考酮注射液。手術完畢后連接靜脈自控鎮痛泵(PCIA)以進行鎮痛,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2.5 μg/kg 舒芬太尼和10 mg 阿扎司瓊(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055)進行靜脈泵入,觀察組患者給予1 mg/kg 羥考酮和10 mg 阿扎司瓊進行靜脈泵入,二者均控制泵注速度為2 ml/h。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不同時間點的疼痛評分 通過疼痛數字評分法(NRS)[4]對兩組患者T1、T2、T3、T4 和T5 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滿分10 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
1.3.2 臨床相關指標 包括拔管時間、首次腸道通氣時間和鎮痛泵按壓次數[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疼痛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T1、T2、T3、T4、T5 時的疼痛評分分別為(1.24± 0.45)、(1.11±0.36)、(1.01±0.56)、(1.05±0.33)、(0.81±0.12)分,均低于對照組的(2.77±0.68)、(2.91± 0.65)、(2.12±0.72)、(1.98±0.52)、(1.55±0.15) 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疼痛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疼痛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對照組患者的拔管時間、首次腸道通氣時間和鎮痛泵按壓次數分別為(21.51±6.33)min、(71.19±19.24)h 和(3.16±1.98) 次;觀察組患者的拔管時間、首次腸道通氣時間和鎮痛泵按壓次數分別為(32.69±12.11)min、(75.58±10.01)h 和(0.22±0.51)次。觀察組患者拔管時間長于對照組,鎮痛泵按壓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4.909、8.627,P=0.000、0.000<0.05)。兩組患者首次腸道通氣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14,P=0.229>0.05)。
由于結直腸癌的早期臨床癥狀表現并不明顯,大多數患者僅有輕微的腹部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情況,待病情逐步發展惡化后可引發腹部包塊、腹痛、便血、腸梗阻等臨床癥狀,甚至可累及其他器官,進而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明顯威脅[5,6]。隨著微創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逐漸取代傳統的開腹手術,在保證患者病灶得以有效清除的同時,更利于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受和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但無論何種術式都無法規避其屬于“侵入性操作”的本質,因而仍無法避免會給患者機體造成一定損傷,加之不同個體對于疼痛的耐受程度存在差異,切口疼痛、腸道牽拉與炎性刺激等造成的內臟疼痛都會給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響,進而延長機體康復時間,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影響腫瘤轉歸及患者的總體生存概率,因此,選擇何種麻醉及鎮痛藥物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7-9]。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T1、T2、T3、T4、T5時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拔管時間長于對照組,鎮痛泵按壓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首次腸道通氣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羥考酮的術中麻醉及術后鎮痛效果要優于舒芬太尼,這是因為,舒芬太尼雖然鎮痛效果良好,但一次鎮痛時間僅為1 h,且過量時容易引發呼吸抑制。羥考酮不僅起效時間短,不易造成免疫抑制外,其一次鎮痛時間可達4 h,且對內臟疼痛的緩解效果很是理 想[10,11]。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拔管時間要長于對照組,考慮與T1 和T2 時羥考酮的鎮痛時間要長于舒芬太尼,在對照組患者因鎮痛效果減退而出現躁動時,觀察組患者仍對氣管插管有所耐受,加之自然蘇醒時間稍晚(但未超過蘇醒延遲標準),因而拔管時間要更長些[12]。
總而言之,相較于舒芬太尼,對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應用鹽酸羥考酮注射液進行術中麻醉與術后鎮痛效果更佳,更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