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學偉
現階段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病速度較快且發病較為兇險,患者臨床大多存在胸悶、胸前區疼痛等癥狀,若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患者會由于血流速度變慢出現血管痙攣,造成血小板聚集,提升血液粘度,這時就會出現血栓。而冠心病心絞痛致死率較高,預后較差,為了更好的預防病情惡化須及時進行治療。目前采取介入手術治療能夠提升效果,但在術后還需要通過使用有效的藥物進行調節,從而提升預后效果。阿托伐他汀具有較好的降脂效果,能夠有效控制動脈粥樣硬化,氯吡格雷可以避免脂質發生氧化反應,利于紅細胞溶解,屬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主要藥物之一[3,4]。單一使用阿托伐他汀或氯吡格雷效果并不明顯,因此本次研究將阿托伐他汀與氯吡格雷聯合使用,分析其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180 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90 例。納入標準:選擇經臨床診斷確診為冠心病心絞痛、存在臨床癥狀、個人資料完善的患者。排除標準:排除具有精神障礙、對本次治療藥物過敏、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對照組患者中男45 例,女45 例;年齡34~76 歲,平均年齡(55.06±7.03)歲;自發心絞痛15 例,初發心絞痛30 例,勞動誘發心絞痛25 例,惡化勞動型心絞痛2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50 例,女40 例;年齡35~75 歲,平均年齡(55.02±6.78)歲;自發心絞痛20 例,初發心絞痛15 例,勞動誘發心絞痛30 例,惡化勞動型心絞痛2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包括鈣離子拮抗劑、β 受體阻滯劑治療,保證休息。
1.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規格:20 mg×7 s)治療,口服,1 片/次,1 次/d。
1.2.2 觀察組 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9,規格:75 mg×7 s]治療。阿托伐他汀用法用量同對照組。氯吡格雷首次使用劑量為300 mg,隨后為1 片/次,1 次/d。
兩組患者需連續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血清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心功能指標主要分為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數、心臟指數。血清指標檢測需抽取患者靜脈血3 ml,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可溶性、單核細胞趨化因子、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因子。并發癥分為腦卒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數、心臟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數、心臟指數分別為(5.67±1.32)L/min、(51.76±7.29)%、(3.26±0.72)L/(min·m2),均高于對照組的(3.97±1.16)L/min、(42.89±5.08)%、(3.02± 0.66)L/(min·m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可溶性CD40 配體、單核細胞趨化因子、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可溶性CD40 配體(3.26±0.88)ng/ml、單核細胞趨化因子(65.58±11.72)ng/L、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因子(85.58±19.46)ng/ml 均低于對照組的(5.15± 1.35)ng/ml、(89.87±14.45)ng/L、(109.73±26.36)ng/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7.78%,低于對照組的18.8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冠心病心絞痛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其降低了心肌血流量,進而出現血小板聚集,造成冠狀動脈痙攣,甚至管腔閉塞[5,6]。相關研究調查表明,患者在疲勞過度、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會加速血流運行,從而促使血小板聚集,誘發冠心病心絞痛,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重點需放在增強心功能、改善血管炎癥反應、降低血小板聚集方面[7,8]。
目前,采用藥物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阻斷內源性膽固醇結合,進而控制低密度脂蛋白形成,降低血脂[9,10]。同時這一藥物還可以減輕炎性反應,穩定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提升血管內皮功能,有效降低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頻率。氯吡格雷屬于抗血小板藥物,可以抑制血小板及受體結合,避免血小板聚集[11,12]。臨床中單一使用阿托伐他汀或氯吡格雷雖然能夠起到降脂消炎的作用,但效果不夠理想,因此本次研究將阿托伐他汀與氯吡格雷相結合使用,獲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數、心臟指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可溶性CD40 配體、單核細胞趨化因子、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因子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7.78%,低于對照組的18.8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心絞痛治療中有著較好的效果,能夠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及血清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