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偉 袁江
(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在教育發展中評價體系承擔著導向和指導性的作用,是貫徹落實新時代教育育人的重要抓手,是引導學生的知識和修養不斷提升的主要辦法,是檢驗“五育并舉”工作成效的法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2020年)明確指出:要創新“五育”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形成與時代特征相適應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1]。基于此,在職業院校“發展性評價”的基礎上,構建“教師、學生、家庭、企業、社會”五方信息化發展性評估體系,并從體系的評價原則、評價要點、評價實施等三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以此實現職業院校關于美育與勞動教育的評價,促進職業院校學生“美育與勞動教育”的全面提升。
發展性評價強調評價的發展性作用,是現代教育評價發展的最新理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教育體制不斷深化改革,新時代對職業院校的學生評價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評價體系從單一性的評價向多維度轉變,從賦值型的評價向發展型轉變,從終結性評價向咨詢型轉變,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性為評價導向,是為進一步把握并改進學生的學習狀況的評價方式。
以職業院校學生為對象,以美育與勞動教育發展為主體的發展性評價,是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驗證“三全育人”工作成效的核心環節。其核心理念主要體現為以下方面:一是以學生的變化與成長為主線,針對不同時期,分階段和分層次的考核學生在美育與勞動教育方面的變化與進步,重點考核學生的勞動能力、勞動素質、勞動價值、勞動理念以及學習和勞動中創造美、發現美、體驗美等方面的信息,記錄學生在各方面的成長和提升成效。二是定期運用評價體系,采用“教師、學生、家庭、企業、社會”五維度的對學生發展成長實施量化賦值考核,同時公布考核結論和記錄。三是對學生發展成長記錄進行診斷性分析,科學分析學生成長過程中存在的亮點與缺陷,并提出個性化修正意見[2]。同時,及時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正面引導并激勵學生積極完成行動選擇,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對美育與勞動教育的評價均不能脫離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而展開。因此,美育與勞動教育的目標需要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有機融合,形成協同效應,共同發展。
首先,職業院校教育以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美育與勞動教育不可能脫離技術技能教育而單獨實施和存在,需在人才培養體系實施美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以及融合的成效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時代新時期不僅要考核學生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能等方面技術能力,還要重點考核學生在美育和勞動價值、勞動素養、勞動品質、勞動創新等方面的素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3]。因此,職業院校對美育與勞動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中提高比重,以保證美育與勞動教育融入職業院校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美育與勞動教育評價體系與人才教育培養體系評價體系保持一致。
其次,不同類型的專業具有不同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4]。同時,一個專業具有目標多樣化特點。因此,職業院校美育與勞動教育的評價不能在同一標準下實施目標評價,而應該因人而異,因專業而宜,體現多樣化特色,并對其專業培養目標的內涵進行細化,確定在專業教育培養目標下發揮去專業建設的需求性和自主性,對其美育與勞動教育的相關知識、思想意識、技術技能以及價值觀等進行融合,具有明顯特色性與專業性的職業院校進行美育與勞動教育,實現專業、美育、勞動教育三者之間的有效融合。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職業院校對人才培養應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創新“1+5”聯動信息化評估體機制。以學校為依托(學校為“1”),“教師、學生、家庭、企業、社會”五方聯動信息化評估機制(教師、學生、家庭、企業、社會為“5”)。
首先,分析五方個體負責考核的內容體系。(1)教師。教師承擔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評價責任。因此,實施對教師的考核評估顯得尤為重要,其具體內容為以下幾個方面:融合發展目標是否科學,教學設計是否可行,教育過程是否靈活,教學考核是否公開合理等[5]。(2)學生。對學生考核評估體系指標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一是評價學生在美育與勞動教育的學習過程中是否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是否踐行自我的價值理念[2]。二是學生是否具備專業勞動技能的創新發展,體現出勞動價值和勞動美。三是評價學生是否建立自我規劃發展目標,是否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目標,是否結合區域優勢和專業特點具備知識梳理的能力等。(3)家庭。美育和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3]。家庭應該在教育中發揮基礎作用,促使家庭推動美育和勞動教育的進行。具體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美育和勞動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品質。二是注重安排孩子進行勞動鍛煉,鼓勵參加勤工助學,強化勞動意識和能力培養。三是激勵孩子在生活中發現美、體驗美。(4)企業。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為技術技能型人才,是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術勞動人才。眾所周知,學生進行企業的頂崗實訓和實習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重要一環。因此,企業對學生的評價顯得更為合適和必要。具體考核評價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展現的勞動技術技能水平、勞動品質、勞動觀念、勞動價值以及勞動創造美、發現美等。(5)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社會在育人方面的功能作用逐漸顯現,起到教育支持作用。因此,社會對學生在美育與勞動教育方面的成效實施評估評價顯得很有必要。具體考核評價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勞動素養、勞動觀念、勞動技能以及勞動品質等。
其次,構建五方之間的聯動評估機制。(1)學校—企業之間的聯動機制。美育與勞動教育隨著專業學習、專業實驗實訓、頂崗實訓實習等是職業院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產教融合的深入進行,學校與企業共同構建育人基地,承擔著培養的專業人才質量評價的主要職責。(2)學校—社會之間的聯動機制。社會對學生在美育與勞動教育方面實施相關報道和傳播,引導學生進行美育與勞動教育,起支持作用。(3)學校—家庭之間的聯動機制。學生在家庭的時間是比較多的,家長對孩子的美育與勞動教育起到價值引領作用,家長對孩子在美育與勞動教育方面的進步和成長感受更加強烈,對孩子的認知也比較深刻,因此,家長對孩子的評價顯得十分必要。(4)學校—教師之間的聯動機制。教師是實施組織美育與勞動教育工作,學校要制定對教師的評價管理機制,配置高素質的教師團隊,對學生進行美育與勞動教育方面成長和發展的“診斷書”。(5)學校—學生之間的聯動機制。大學生的心智已經逐漸成熟,可以充分調動作為評價主體的能動性,引導在專業勞動中體驗感和美感,促進進一步加強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學習和提升。
同時,五方聯動不單是學校與五方之間的聯動關系(見下圖1),同樣存在五方之間的相互聯動關系。比如:企業—學生、學生—社會、教師—企業等之間也存在聯動關系。

圖1 學校與五方之間的聯動關系圖
職業院校要注重學生在學習美育與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體現的培養效果,構建美育與勞動教育的“階段成果—反饋—導向”動態評價模式。
從人才培養目標的效果來看,動態性評價可實現全過程評價,發現美育與勞動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真正實現以評促改的效應。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的差異性,不斷調整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6],通過“教師、學生、家庭、企業、社會”五方評價機制實施過程性的動態化階段性成果,反饋學生在美育與勞動教育方面的成長與不足,并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提出針對性地方案。
從育人評價體系的發展來看,動態性評價可促進培養目標調整與模式創新等,真正實現以評促建的效應。評價指標應相對科學、相對穩定,尊重美育與勞動教育的客觀性指標合理性和科學性;同時也應與時俱進,動態靈活,不斷創新。促進育人評價體系的創新和可持續性發展。
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展理論,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目標和要求,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實施算法決策各評價指標的權值,構建可促進學生美育與勞動教育提升的發展性體系評價方案與評價要素(見表1)。評價體系方案由四個一級目錄,十二個二級目錄,三十六個三級目錄組成。

表1 發展性體系評價方案與評價要素
包含認知能力、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等三個二級目錄。其中,認知能力包含傳統文化、禮樂知識、科學知識、藝術知識、秩序知識等五個三級目錄;感知能力包含藝術鑒賞、藝術評論、科學鑒定等三個三級目錄;創造能力包含審美創新、表現美、審美生活等三個三級目錄。
包含勞動知識、勞動價值、勞動能力、勞動習慣等四個二級目錄[1]。其中,勞動知識包含理論與實踐知識以及知識融合等三個三級目錄;勞動價值包含勞動價值觀、行動與態度、勞動情感等三個三級目錄;勞動能力包含勞動技能、勞動創造、勞動創新等三個三級目錄;勞動習慣包含勞動意識、勞動行為、習慣形成等三個三級目錄。
包含人才培養目標、學生需求、課程操作性等三個二級目錄。其中,人才培養目標包含知識標準、能力標準、素質標準等三個三級目錄;學生需求包含身心發展、實際要求等二個三級目錄;課程操作性包含目標明確、內容新穎性、過程清晰、教法得當等四個三級目錄。
包含學習態度、學習成效等二個二級目錄。其中,學習態度包含主動性、團隊協作、課后實踐等三個三級目錄;學習成效包含理論成效、實踐成效、過程成效等三個三級目錄。
采用單一評價必然會產生不合理的片面性評價。因此,評價應根據事件的實踐性、過程性、綜合性和針對性進行實施,實施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多類型評價可以實現。
一是定性評價。對美育與勞動教育評價的特質和價值等考核條目無法進行量化,只有定性分析才可彰顯其意義。
二是定量評價。美育與勞動教育評價的知識、技能等條目可進行量化考核,并存在量化指標,進行量化評價可避免定性評價中主觀意識。對學生的參與活動和學習的出勤率、組織紀律、技術技能的熟練程度以及學習成效等進行客觀性的評價,實施定量評價,給出相應的評價等級。
不同評價主體,對評價結果的全面性、真實性、客觀性等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應將相關的評價主體都考慮在內,實施多主體的評價。從職業院校美育與勞動教育的實施者和影響者進行分析發現,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庭、企業、社會等。
學生的美育素養和勞動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培育符合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關系到職業院校的長遠發展。基于發展性評價的教育評價理念,實施美育和勞動教育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融合的評價體系,構建科學系統的評價體系,可提高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美育與勞動教育的教學效果和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