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壽華
摘要:國有林場作為生態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發展基礎。在生態文明戰略實施的時代背景下,發揮國有林場生態建設的主陣地、排頭兵、生力軍作用,對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多元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對策與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國有林場是我國最穩定的森林資源培育陣地,是國家重要的森林資源戰略儲備之所在。中央已經明確指出,國有林場在今后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因此,開展生態國有林場建設,對于生態保護,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生命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是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的需求之一。
1 國有林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重要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國有林場4855個,改革后國有林場數量整合為4297個,分布在31個省(區、市)的1600多個縣高市,他們廣泛分布于祖國的大江南北、江河湖海的源頭,是國家生態建設的發動機、印鈔機,其不可再生的稀缺森林資源所組成的綠水青山,所形成的森林生態系統就是祖國的金山銀山,是社會一切發展基礎的靠山。
1.1 是構建國土生態安全體系的衛士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國有林場為國家加快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極大地提升森林資源儲備量,促進自然資源的可循環利用,在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沙塵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方面,在保護江河湖海生態環境系統、構建國土生態安全體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據全國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林地面積3.04億hm2,森林面積1.95億hm2,而國有林場就管護著全國近1/5的林地和近1/2的國有林地森林資源,是我國生態環境建設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并且我國已在國有林場基礎上建立自然保護區1300多個,約占全國自然保護區森林面積的40%,在生態建設領域中站有重要地位,是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衛士。
1.2 是國家基礎發展動力的源泉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生態環境已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是人類一切發展基礎的基礎、發展動力的源泉。國有林場作為我國森林資源培育中最穩定的主陣地,是國家生態戰略資源的儲備庫之一,是我國增加森林碳匯的潛力之所在。在未來能源戰略中,為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以應對諸如溫室效應等惡劣氣候環境變化具有舉足輕重的特殊作用與重要意義。
1.3 是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的港灣
將“兩山論”從物質需求推進到精神需要,“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隨著社會發展的突飛猛進,曾經人們只滿足于對物質的需求現狀已發生轉變,人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物質需求,已上升為對美好生活、向往大自然的精神追求,讓綠水青山已成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迫切需求。國有林場是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建設者和貢獻者,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國有林場充分利用國有林場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和森林景光資源,先后相繼已建成森林公園2000多處,已成為人們樂山樂水、休閑游樂的然氧吧、黃金圣地,放飛大自然的重要養生場所,是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的綠色港灣、打卡地、集散地,對改善地區經濟發展環境和生活環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4 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需品
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聯系將更加密切。保護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更好的利用森林資源,在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于人類。在生態國有林場建設中,國有林場肩負著保護與發展雙重重任,既要在保護中求發展,又要在發展中搞保護,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大展身手的同時,也要在社會資本市場的融入下,拓寬生態產業的開展和投資渠道,加速國有林場生態產業鏈的快速形成,利用豐富多樣的森林資源、林下資源開發出更多具有生態特色的綠色林產品、林副產以品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實現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協同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的目標。
2 建設生態國有林場所存在問題
2.1 國有林場法制建設落后
在現行的部門行業之間的管理辦法與管理條例已造成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機制理順難、森林資源管理權限不清等有法無法管的境地。目前,林業部門內部有關行業與國有林場在法制建設方面各自為陣,以自我為中心的結果導致所形成的法制基礎相互沖突與制約,這些都成為了阻礙國有林場健康發展的因素。國有林場與國家自然保護地建設缺乏法律的有效支持,各類自然保護地的劃分類型與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管理面積交叉重疊、多頭管理,建設與發展缺乏有效可行的法律保護。體現在自然保護地類型分類與國有林場管理都存在短見與偏見,形成立法缺乏頂層設計,且立法層級較低,往往表現在彼此都以自身利益為出以點和落腳點、各自為陣,沒有為有法可依可用提供良好的法制生境。
2.2 國有林場管理體制機制不順
改革前,我國在國有林場基礎上已建立各級自然保護區1300多個,約占全國自然保護區森林面積的40%,已在國有林場內利用豐富的森林風景資源相繼建成各級森林公園2000多處。由于以上這些歷史承因,造成管理上“多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體制與模式屢見不鮮,致使他們之間在森林資源上或交叉、或重疊,出現一地多管、一部多管等齊抓共管的混亂關系。就算國有林場改革也出于部門內相關性強的行業間已有的法律法規缺陷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改革并未從根本上理順國有林場和與他關聯性極強的自然保護區,以及與森林公園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致使國有林場管理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機制不順,“責、權、利”不清。
2.3 國有林場生態活力不足
全國近1/5的林地和近1/2的國有林地由國有林場管理,是我國森林生態環境體系建設的資源核心。在已完成的國有林場改革只是給國有林場一個新生的架構而已,只解決了國有林場最基本的生存問題,至于發展方面所給予的政策,仍舊沒有改變國有林場支持政策被邊緣化,背靠金山銀卻束手無策的結局。新生的國有林場本就十分虛弱,諸如國有林場職工隊伍年齡斷層、老年化,建設管理等基礎設施條件仍舊十分薄弱,沒有強大的政策支持為新生的國有林場注入新生的活力,致使自我造血能力弱,就算國有林場有再多的精華資源也難立寸功。
2.4 以人為本方面的問題
按照“因林而養人”的改革原則,國有林場改革后仍舊約有40%的職工沒有事業編制,全國超過20萬的國有林場職工屬于需要安置的富余人員。當下,改革后屬于事業性質的部分國有林場在一段時期以內普遍存在事業與企業職工并存的現象,其中企業性質的國有林場職工需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來過渡達到退休年齡方能徹底解決、消除,才能夠真正實現國有林場管理事業化,森林資源管護實現政府購買服務社會化。
3 生態國有林場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3.1 要加強國有林場法制建設
完善生態制度體系建設,是貫徹落實“兩山論”的重要保障,“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國有林場,其建設與發展只有依靠法制建設,要想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就必須從有法可依開始。從國家層面通過“廢、改、立”修訂與國有林場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或修編現有法律、法規,一改以往行業間從根源上就以自我為中心、自身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形成各自為陣的立法立制局面,要以部門來綜合部門中相關性較強的行業發展需要,本著不偏不倚,齊頭并進,相輔相成的原則,從部門管理辦法、條例進行清理優化部門相關法制體系的建設,為國有林場深化改革與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提供行之有效的法律依據,為國有林場或保護區等有關管理機構行使森林資源管理的“責、權、利”保駕護航,實現依法治林,為生態文明建設掃清路障。
3.2 要理順國有林場管理體制機制
國有林場改革并未達到理想要求,必須通過國有林場深化改革加以解決:一是要按照“精簡、高效、協調”的原則,合理設置內部管理機構。從管理上改變改革前后“多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體制與模式,改變它們之間在森林資源上或交叉、或重疊,一地多管或一個部門多頭管理的關系,造成管理資源對人力、財力和物力的資源浪費。二是要從資源上厘清國有林場內已建立的自然保護區或森林公園對森林資源的齊抓共管關系,有利于明確森林資源管理、管護主體責任,事關林長制改革、自然保護地改革、森林資源確權發證、森林資源考核等,對今后方方面面的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3.3 要構建國有林場生態建設體系
3.3.1 要以保護優先保生態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生態國有林場建設要把維護和提高森林資源生態功能作為生態國有林場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作為發展目標和方向,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對生態國有林場建設的多元化需求。通過“護綠”工程,按照“因林而養人”的原則嚴管林:一是要以先進的人事理念加強對森林資源管理和保護隊伍的建設;二是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加強森林火災的監管和防范;三是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強對森林資源病蟲害的監測與生物防治;四是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對毀林開荒、征占用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處罰力度,實現依法治林。
3.3.2 要以培育為輔育生態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用生態文明思想去實踐行“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保護理念,只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國有林場要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通過“增綠”工程擴大國有林地面積,促進森林撫育,提高林分質量,儲備更多的森林資源以改善生態環境。
3.3.3 要以和諧共享用生態
生態經濟已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顯著標志。“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國有林場是國家建立的專門從事植樹造林、森林培育、保護和利用的林業事業單位,是生態修復和建設的主力軍,是全民所需生態公共產品最主要的提供者和生產者。在通過保育并舉實現生物多樣性更加突出,森林生態系統更加完備的基礎上,去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促進森林資源的綜合經營和科學利用,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提供豐富多樣的森林產品和生態服務,以滿足人們對生態食品、健康綠色的林產品、健康環保的林副產品的日益增長為需要;以人民樂山樂水,對宜居環境、休閑環境的美好向往為需求,去實現生態文明的終極目標。
3.4 要保障職工根本權益
國有林場改革基本實現事業化改革,但事業性質的部分國有林場在一段時期以內將普遍存在事業和企業職工并存的格局,由于國有林場所承載的歷史成因和所遺留問題較多,改革后全國國有林場中約有40%的職工,超過20萬人的國有林場職工屬于富余人員。為了保障國有林場職工合法權益,必須深化國有林場人事勞動制度改革,國有林場事業編制除必需的行政管理、技術、執法等人員定崗定編外,其余人員均應采取購買服務方式進行管理。一是事業國有林場單位中“事企兩種職工、兩種保障”的并存現象將在一段時間內存在,這種特殊現象需要一個為期十年左右的時間來過渡、來消除此類人員,最終真正實現政府購買服務市場化、社會化;二是為保障職工權益,先期可以考慮利用定編不定崗方式實現富余人員逐步消化,最終過渡到定編定崗,實現“精編簡政”。
4 結語
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的今天,物質條件已不再是人們的單一追求,人們已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在生態文明戰略中,構建生態國有林場建設不僅能保護生態環境產生生態效益,而且能有效將生態效益轉變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生態國有林場建設融入社會發展過程之中,堅持可持續發展建設理念和要求,促進生態國有林場建設和社會發展共同進步,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 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N].人民日報,2013-09-08.
[3]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
[4]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 習近平春節前夕赴云南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N].人民日報,2020-01-22.
[6] 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奮斗,2019(17):11.
[7] 張建龍.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筑牢生態基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森林生態安全的重要論述[J].綠色中國,2016(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