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斌杰 孫啟明 何晨希 方和遠

摘 要:“產學研結合”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以政府為主導構建政產學研“四螺旋”模型,研究“四主體”之間的互動互補機制及協同共振關系,可以為產學研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規約,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水平。同時,提出以“四螺旋”理論與傳統制造業、新興產業、文創產業、教育產業及醫養產業等所在的“三圈層”多主體互動、多種激勵手段并用引才引智的觀點,開展高端人才“生態圈”硬核打造研究和引進高端人才路徑對策研究,旨在為政府制定人才引進政策提供理論參考。本文以錫臺學院創新合作模式為例進行深入研究,結論表明,地方高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遵循,推動高校學科建設與產業協同發展,可從體制改革、機制改制、互利互惠三個方面實施。
關鍵詞:政產學研;“四螺旋”模型;人才引進;產業協同發展
本文索引:湯斌杰,孫啟明,何晨希,等.<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06):-161.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3(b)--03
江蘇省經濟的硬核在于制造業,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雖屬上游,但在國際舞臺上總體尚未占據高端。江蘇省產業發展仍存在制造業自主研發基礎不夠牢固、自主核心技術不夠先進、國際領軍企業數量不夠充足、自主品牌影響力不夠深遠等問題。因此,引進傳統制造業、高端設計研發人才,有利于江蘇省制造業走出微笑曲線中的低端環節,進軍世界制造業產業鏈制高點;引進新興產業高端人才,有利于彎道超車,使江蘇省新興產業步入中高端行列;引進教育、文創、環保、醫療等高端人才,能夠進一步優化江蘇省的三次產業結構比重,從而打造高端產業人才生態群,吸引并穩定“高凈值人口”回流和長居。然而,人才的引進需要有產業平臺、教育平臺、科研平臺三大硬實力的支持,留住高端人才并使其選擇在本地長期發展,需要教育、文化、環境、醫養、健康等可持續發展的軟實力包容,唯有四者交錯融合、互補互用、互相促進,才能真正立足于長遠,構建高端人才硬核“生態圈”。
1 文獻回顧
教育部于2016年10月發布《教育部科技部關于加強高等學??萍汲晒D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旨在以企業技術需求為導向,依托高校人才、科技優勢,推動一批能支撐經濟轉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顯著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為技術供給方,“產學研”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然而,過往有關研究重視其產出/輸出作用,即如何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培養高端對口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等,屬于經“生態圈”后的輸出環節。南京工業大學王冀寧教授基于新巴斯德象限對高??蒲袆撔聢F隊發展路徑進行研究。通過分析高水平創新團隊的發展,得出在當前創新創業大環境下,我國高校創新團隊應以團隊科研活動為基礎,以政府政策為主導,實現大學、研究中心與企業緊密合作的“政產學研”路徑,將自身科研成果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從而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湖北工業大學賓厚教授通過實證研究表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合作開發、人才輸送模式與產業技術創新質量呈正相關關系,技術轉讓模式與產業技術創新質量關系不顯著等。上述反映出現有研究的主要關注點,即將政府這一主體引入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中,加強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促進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平衡,創新資源要素的有序高效流動,使其成為科技創新的助推力。然而,人才的“輸入”更需政產學研四大主體交錯融合、互相促進。傳統的研究思路僅從單一層面來解決人才問題,將政府、產業、研究院與其密切的聯系相割離,忽視四螺旋四大主體的協同發展作用。因此,本文從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視角出發,利用四螺旋模型構建高端產業人才硬核“生態圈”,提出了不同引才引智的具體路徑,為切實解決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分布合理的問題提供啟示。
2 人才生態圈建設現狀研究
2.1 生態圈最內層:制造業
制造業是江蘇省經濟的硬核,屬于第一圈層。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結構仍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產業配套協作大于自主創新,出口導向大于自我消費。立足于國際產業鏈的高度,江蘇省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已然勢在必行,引進制造業高端人才及技術刻不容緩。
2.2 生態圈中間層:新興產業
新興產業屬于第二圈層,本質也屬于制造業硬核層。與國際高端新興產業相比,尚未形成集群規模、未起到引領作用。究其深層次原因在于:基礎研發投入相對不足、基礎研發人才不足、自主知識產權不足、可推廣應用的核心技術也不足。問題的本質所在,還是缺少高端研發人才。作為三圈層的中間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現階段推進供給側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力抓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當下,高校應當注重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重視對學生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3 生態圈最外層:軟產業
地處南京、上海之間的蘇錫常是江蘇省的GDP大戶,天然接受南京、上海的產業輻射與轉移,但三地的高凈值人口多數選擇在南京、上海置業。究其深層次原因,是教育、文化、醫療和環保等產業發達水平的差異所致,這些產業相對制造業是“軟產業”,屬于第三圈層,卻是制造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因素,綜合社會效應及基礎性的意義甚至高于制造業本身。
無論是三圈層中位于最內層的傳統制造業還是中間層的新興產業,長遠發展都需要高端人才的支撐。傳統制造業、新興產業集群、教育、文化、環境、醫療養老、健康等保護硬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軟產業三大圈層互補互用、交織相融,輔之以四螺旋四主體的強紐帶作用,使整個模型形成密不可分的整體。研究政府、高校、企業和錫臺學院四主體,通過互補的運轉機制,形成四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有機結合、深度融合,最終為蘇南地區制造業產業帶引進“三圈層”所需各類人才服務。工業立省與教育文化立省并舉,自然環境友好與醫養環境友好并舉,才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長久之計。
3 政產學研“四螺旋”模型的構建
3.1 基于社會有機體和生態學理論
依據社會有機體和生態學理論,構建以政府政策為核心,以高校、研究院、企業和產業為外圍的引進高端產業人才硬核“生態圈”,進一步衍生出以政、產、學、研為研究對象的四螺旋模型(見圖1)。
3.2 政產學研四螺旋模型解讀
錫臺學院三大主要功能:教學、科研、社會服務。通過高校與企業在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方面的結合,能夠使高校培養出的應用型、研究型、創新型高端人才有用武之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由于其較高的科學技術含量的特點,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水平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人力資源水平的提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動能機制培育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必須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導向 ,以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以高?!a業對接機制下的人才培育制度,有利于更好地滿足人才就業需求與企業升級的發展性要求。對高校而言,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應用型人才需要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具備較強的知識應用能力,強調的是“實用”;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較寬的專業視野,能夠在熟練掌握現有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上,發揮較強的創造力,強調的是“靈活”。通過分析四螺旋模型的演化及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呈現螺旋上升的結構,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既存在相互協同,又存在相互博弈。同時,在價值創造的過程中,伴隨一系列復雜的要素流動過程,結果反作用于協同創新。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在不同的層面上呈現出不同的耦合機理,這些機理的內部機制對創新結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專家的研究成果大體分為三個類別:一是產學研用在價值創造方面的參與者及其運行體系。一般來說,參與者之間有一定的互補性,他們借助各自的資源進行合作。二是合作創新發展與價值創造的過程,價值創造一般包含實施者之間的合作模式、創新實施和價值創造。三是協同創新的要素聚集過程,創新要素在不同的區域會因創新環境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結果。
4 發展路徑啟示
4.1 對四主體的啟示
政府要不斷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因地制宜,結合自身城市的特點,制定完善的人才認定標準,并出臺配套的引才政策。針對高層次的人才需求,政府應從資金資助體系,教育、醫療、人才服務機構多方面推行相關政策。
高校要結合不同的需要層次,豐富激勵機制,從薪酬體系水平、教育氛圍、職業發展空間、主人翁意識和員工復雜性方面,維護人才隊伍的穩定性,減少人才流動。
企業應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進行人才吸引及員工激勵策略的改革發展。針對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發展多元化、高質量的激勵策略。
研究院應當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優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學??萍汲晒D化,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同時,應當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以科技成果轉化為目標,培養交叉學科的創新型應用人才,并精準對接當地企業及社會的需求。研究院與高校、政府、企業不應當是簡單的合作和聯盟,而應整合優勢資源來培育創新型科技企業,通過激發協同創新體系的內在驅動力,促使創新要素的有效匯聚及快速流通。具體來說,研究院應當通過搭建小型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平臺,共享優勢資源,優化課程體系,建立師資互聘和跨學科人才培養,構建國際教育合作平臺幾個方面不斷探討并建立良好的運作模式,進一步提升協同創新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2 根據不同需求完善“四主體”互補引進人才的政策體系
針對建設人才“生態圈”需要解決的問題:尋找人才動態需求熱點及一般規律是當務之急;制定完善的高端人才引進政策,形成多部門融合的動態人才引進政策體系則是關鍵。由于外界環境的多樣性與內部機制的復雜性,引進和留住相關領域的高端人才,要根據不同需求制定動態的相關政策。進一步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弗洛姆的期望值理論,分別研究各類不同層次人才的不同需求,對應四螺旋四個主體需求的契合點,有機交叉對接各類人才的就業機會需求、薪金需求、生活需求、學習研究多種需求及各類人才的經濟地位認同、職業認同與個人價值認同等自我身份認同維度,并尋找動態人才需求的一般規律,完善“四主體”互補引進人才的動態政策體系,可以為高校、政府出臺綜合統一的引進人才政策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羅茜.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測度分析與影響因素扎根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5):43-51.
王冀寧,張春霞,王雯熠.基于新巴斯德象限的高校科研創新團隊“政產學研”發展路徑研究:以NG大學xx院士高水平創新團隊為例[J].現代教育管理,2020(11):73-79.
賓厚,馬全成,王歡芳.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與產業技術創新質量[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3(4):70-79.
李斌.基于四螺旋模型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理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9.
劉龍海,戴吉亮.藍色經濟區產業集群與學科集群協同創新平臺構建研究[J.理論學刊,2015(4):69-73.
王命瑞.構建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的人才引進政策:以福州市為例[J].中國勞動,2017(10):49-52.
鄭夢婕.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打造大汕頭灣區城市格局的機遇、挑戰及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8(1):10-12.
孫成才,周勃,費朝陽,等.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院建設模式探索[J].科技與創新,2021(6):46-47.
Research on the Path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Known as Four Spirals to Create a Competent “Ecological Circle” for Talents in High-end Industries
Business School, Wuxi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000
TANG Binjie? SUN Qiming? HE Chenxi? FANG Heyuan
Abstract: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is the joint and coupling of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part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government-led construction of a “four-spiral” model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to study the interac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chanism and synergistic resonanc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our subjects”, can provide policy support and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s fo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t the same time,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using the “four-spiral” theory to interact with the multiple subjects in the “three circles”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merging industri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education industries and medical care industries, and to use multiple incentives to attract talents,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building competent “ecological circle” of high-end tal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end talents, aiming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policies for talent introduction.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innovative cooperation model of Xitai College as an example to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follow the service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disciplines and industries,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ystem reform, mechanism reform, and mutual benefits.
Keywords: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four-spiral” model; talent introduction; industri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