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珠


“雙減”政策的根本宗旨在于讓教育回歸學校,讓教學回歸課堂,讓學習回歸生活。反觀當前常態課的語文課堂,還是注重教師的教,留給學生自主學習機會少,學生的讀書時間少,學生學習活動的時間少,思考的時間更少。那么,在不增加作業量,不參加校外培訓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呢?“增效提質”的主陣場在課堂上。如何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提水平?就是深思“教”向“學”的轉變,深思立根“1”閱讀策略教學遷移到“x”群文閱讀策略的運用。下面,筆者以統編教科書四年級上冊閱讀策略單元第8課《蝴蝶的家》為例進行探究。
一、立根以“1”為本,授予閱讀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1”,立根以“1”為本,授予學生必需的閱讀策略、方法。統編教科書中的每篇課文都有語文要素“1”,每個單元也有語文要素“1”,每一冊也都有一個重點的語文要素“1”。這些“1”環環緊扣,穿插出現在導讀、交流平臺、課文、習作等教材內容中。比如,四年級上冊整本教材都是圍繞一個語文要素“1”——“寫清楚”來安排八個單元所有內容的;四年級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1”就是讓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問題。而本單元四篇課文所承載的任務、角度不同:《一個豆英里的五粒豆》針對課文內容的局部和全文進行提問;《夜間飛行的秘密》從課文內容、寫法和聯系生活實際等不同角度提問;《呼風喚雨的世紀》篩選問題,借助問題理解課文;而第8課《蝴蝶的家》是這樣的:
“閱讀提示”要求包含3個目標:一是讀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二是再試著把問題分類;三是選出你認為最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并嘗試解決。很明顯,這3個目標是讓學生自主把在前面學到的閱讀策略、方法遷移到本課的閱讀探究之中。因此,我們就要以這些“1”為本,重點抓住“1”來設計多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去實踐、去探究,從中獲得閱讀的知識、方法和策略,培養閱讀的技能和核心素養,最終學會閱讀。
二、創設學生活動,促使學生真正地學
2021年11月,湛江一中正高級教師葉譯副校長在“從‘教學’走向‘學習’”講座中提出:“進行課堂革命,要從以教為設計中心轉向以學為設計中心,要把課堂從‘對話中心’轉向‘任務中心’,也就是從‘一問一答’轉向‘學生活動’,課堂要以‘任務’來促進學習的真正發生。”要想突破“1+x”群文教學的點,筆者認為,就是要進行“課堂革命”。“課堂革命”要思考兩條線:一條線是學生活動,一條線是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就是學生學習知識,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擔任“指導者”的角色,指導學生把“1”學到的閱讀知識變為閱讀技能,形成自主學習能力。下面,筆者以《蝴蝶的家》為例,圍繞“設計學生活動”這一主題,設計以下活動:
1.學習活動一:課前熱身活動
誰能猜一猜這些動物的家叫什么?
狗( )羊( )鳥( )蟻( )蜂( )龍( )虎( )牛( )
2.學習活動二:自主提問,分享自己的問題清單
自主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可以在文章旁邊或者文章后面批注問題,然后分類將問題整理進這份問題清單中。
3.學習活動三:篩選問題。要求學生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有幫助和引發深入思考的問題。
4.學習活動四:借助問題理解課文。自學提示:請同學們勾畫出“我”為蝴蝶著急的語句,反復朗讀這些語句,說說自己的感受。
最后,結合“為什么‘小朋友’和‘小女孩’都非常確定蝴蝶有家?”“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兩個問題,通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探究、自主誦讀,自主解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從而明白了課文以“問題”貫穿,描寫作者為雨中的蝴蝶深感擔憂,不斷找尋蝴蝶的家而最終無果的情節;也了解到作者以獨特的方式——對比、自問自答及“小朋友”和“小女孩”的觀察視角來展示一個個充滿愛和牽掛的場景,讓學生不知不覺加入閱讀活動中,經歷了一次有趣閱讀經歷。整節課都是學生的討論、探究的聲音,學生分享的聲音,學生誦讀的聲音。各項閱讀學習活動,學生都進行了分享。學生都是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全身心積極地參與活動探究的深度學習過程。體現了這是一個真正將課堂還給了每一個學生,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每一個學生的教學活動。
三、從“1”遷移“x”教學,進行單元整合
“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我們教好了教材中的“1”,授予了學生閱讀策略、方法和技能,學生日積月累,遇到與“1”雷同的“x”,喚醒從“1”中積累的語文經驗與生活經驗,舉一反三,讓學生在經驗的土壤里生長與拔節。“1”中的語文素養和“x”的語文素養貴在積淀,所有“x”群文閱讀教學任務設計不是單打獨斗的,而是把一個個的“1”的語文素養連成任務群,各個單元滲透融合,讓學生在連續的任務學習中拾級而上。過一段時間打“回馬槍”,用學到的新閱讀策略審閱所學過的文章,連成一篇篇“x”群文教學。只有以語文素養為主線,建立內在關聯,才能形成完整的“x”群,產生群文學習的整體效應,獲得一篇篇“x”群文閱讀的策略、方法和語言,學生的成就感和獲得感也才能越來越大。
比如,教學《蝴蝶的家》,教師引導學生將從前面三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內容、寫法、獲得啟示等)策略、分類和篩選問題的方法,自主遷移到《蝴蝶的家》,繼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已有閱讀的經驗和技能,通過聽、說、讀、寫這四種語言的基本方式運用,完成本節課中的各項學習活動,最后應用與實踐到課外的閱讀中去,遷移到“x”群文的閱讀中去,解決真實的閱讀問題。
提高“x”群文教學效果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方法,除了利用教材“1”突破“x”群文閱讀教學的點,還有最有效的方法——讀書。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讀書興趣。抓住了“讀”這個“牛鼻子”就可能一舉兩得,既能讓學生考得好,又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文系2020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X’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QJK5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薛法根.用語文“做事”:素養導向的任務設計要義[J].語文建設,2022.
[2]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