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蔣艷


摘要: 目的 探究NF-κ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60只雌性小鼠隨機分為四組每組各15只,分為假手術組(Sham組)、缺血再灌注組(I/R組)、慢病毒對照(Ad-nc)組、慢病毒(Ad-SNHG1)組,所有小鼠再灌注損傷4h后處死小鼠,HE染色分析心肌組織病理變化,并選擇Western blot分析心肌組織NF-κB信號通路變化,酶聯免疫吸附測定小鼠外周血及心肌組織炎癥水平。結果 慢病毒(Ad-SNHG1)組心肌NF-κB、血液HMGB-1、IL-10、Tn-1、P-NF-kBp65、TLR4免疫組化評分顯著高于其他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后NF-κB激活并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增加心肌細胞負擔。
關鍵詞:核因子-κB;心肌缺血;灌注損傷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6--01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類型,隨著溶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展開,心肌梗死致死率得到顯著改善,但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損傷成為新的難題[1]。核因子-κB(NF-κB)作為細胞中關鍵轉錄調節因子,刺激因子如脂多糖、病毒或腫瘤壞死因子等的活化誘導多種基因表達,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參與機體炎癥反應[2]。分析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后NF-κB活性及炎癥因子變化,對有效干預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良好指導作用。文章就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分析NF-κB及相關炎癥因子變化,具體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和儀器
健康雌性C57BL/60小鼠60 只,12周大,20~22g,清潔級。由桂林醫學院動物實驗中心提供(編號:62000700001045)。采取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四組各15只,假手術組(Sham組):實驗時只扎線,不結扎、缺血再灌注組(I/R組):結扎冠狀血流30分鐘,放松結扎線進行再灌注2小時,造成I/R損傷、慢病毒對照(Ad-nc)組:術前7d、2d尾靜脈注射對照慢病毒,然后結扎冠脈造I/R損傷模型、慢病毒(Ad-SNHG1)組:術前7d、2d尾靜脈注射Ad-SNHG1慢病毒,然后結扎冠脈造I/R損傷模型。
1.2 方法
1.2.1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構建
將小鼠(C57BL/6,12周大)稱重后,2.5%戊巴比妥麻醉。將小鼠仰臥位固定于手術操作臺上。剪去頸部體毛,剪開頸部皮膚分離組織,氣管切開連接小動物呼吸機,潮氣量250 mL/min,呼吸頻率120次/min。碘伏消毒,胸骨正中偏左側切口分離肌肉,剪斷第3-4根肋,用于胸器撐開胸骨,暴露小鼠心臟。提起包壁層剪開心包,暴露左心耳,在左心耳與肺動脈圓錐之間,找到行走于也肌內與也大靜脈走向一致的冠狀動脈前降支處進針,5-0無創縫合線穿過,進針深度為0.3-0.5 mm,在肺動脈圓錐旁出針。術中用針形電極連接小鼠四肢,心尖區表面的蒼白表示缺血成功,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成功。120 min后松解結扎線,行再灌注,實驗過程中維持機械呼吸支持。Sham組小鼠手術操作與上述基本相同,僅將縫合針穿線過左冠狀動脈前降支,但不結扎該血管。
1.2.2心肌組織核質分離
取出生1-3天新生小鼠處死,心室剪碎至體積1mm3左右的顆粒,15 mL離心管中加入1 mL 0.1% II型膠原酶、0.2%胰酶混合液(1:1),37℃消化10 min輕輕吹打靜置1分鐘,收集上清液放置50 mL離心管,加入DMEM/F12+10%FBS培養基,重復6~7次直至組織消化成絮狀沉淀物。收集細胞接種于35 mm的無菌培養皿中,培養30 min。上清液中的細胞再次貼壁45 min,仍懸浮的細胞接種于涂有明膠的培養皿中培養24 h,得到跳動的心肌細胞。
1.2.3Western blot分析蛋白表達
提取細胞蛋白和細胞核蛋白添加上樣緩沖液,依據說明書操作作NF-KBp65(Ser536)、IkBa(Ser32)等蛋白表達水平,內參選擇LaminB和Tubulin。
1.2.4血液樣本處理
四組小鼠建模前及建模后4h分別經尾部取血,將12000rpm/min離心10min(離心半徑8.2cm),將血清部分轉移至新的離心管,用于ELISA檢測。
1.2.5心肌組織細胞提取物制備
取四組小鼠心肌組織各0.1g并剪碎,放入放射免疫沉淀法組織裂解液200ul,在組織勻漿儀上勻漿,在冰上靜置30min,1200×g,上清轉移至新的離心管,用于ELISA檢測組織炎癥因子。
1.2.6ELISA分析炎癥因子水平
取96孔板,設置標準品及待測樣品孔,加入分離獲取血清和組織上清液10ul,待測樣本孔中添加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檢測抗體100ul,依據說明書孵育、洗滌操作。終止反應后于酶標儀492nm處測定隔空吸光度值,依據樣品OD值,計算各樣本濃度值。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GraphPad Prism v6.0和SPSS 18.0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所有數據均以SD(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兩組間的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多重比較檢驗區分三組或三組以上的差異。
2 結果
2.1四組小鼠心肌NF-κB水平比較
慢病毒(Ad-SNHG1)組心肌NF-κB水平顯著高于其他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四組大鼠血漿中各ELISA指標含量分析
慢病毒(Ad-SNHG1)組HMGB-1、IL-10、Tn-1水平顯著高于其他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四組小鼠心臟組織免疫組化評分結果
慢病毒(Ad-SNHG1)組P-NF-kBp65、TLR4免疫組化評分顯著高于其他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缺血再灌注損傷所致組織損傷為一種與抗原無關炎癥過程,病理生理十分復雜。既往研究指出[3],氧化應激反應在缺血再灌注損傷病理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缺血再灌注會引起無菌性炎癥,獲得性和固有免疫系統均被激活,如模式識別受體激活、炎癥細胞浸潤。
NF-κB則作為一種能特異的與免疫球蛋白的增強子KB序列結合的核蛋白轉錄因子,具有Rel同源結構域,是Rel蛋白家族成員。未活化狀態下,NF-κB與抑制因子結合并形成NF-κB/IκB復合物,處于失活狀態,定位于細胞質中。但經過外界刺激下會產生活性氧、細胞因子等。本次研究中指出,通過建立四組模型組,其中慢病毒(Ad-SNHG1)組NF-κB信號通路處于最高水平。主要是建模后,磷酸化NF-κBp65和磷酸化IκBa水平顯著增加,p65蛋白大量進入細胞核,IκBa磷酸化水平增加,處于高激活狀態,顯著增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NF-κB活性。同時,針對血清、免疫組化中相關指標分析后,心肌慢性損傷缺血再灌注后炎癥因子、P-NF-kBp65、TLR4顯著偏高,表明炎癥因子作用下會造成心肌損傷。
綜上所述,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后NF-κB激活并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增加心肌組織損傷。
參考文獻:
[1]戴文琴,黃縣立,汪愛萍,等.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后NF-κB磷酸化狀態及炎癥因子的表達水平[J].國際免疫學雜志,2020,43(1):26-30.
[2]韋皓,許玉霞,秦莉,等. HIF-1α通過TLR4/NF-κB信號通路對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損傷的保護機制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9,18(10):1017-1020.
[3]袁泉,夏中元,趙博,等. NF-κB在Jak2/STAT3通路增加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致腦損傷中的作用[J].醫學研究雜志,2018,47(7):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