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效 黃海燕 常洪勁 孫輝



摘? 要:目的? 探討輸血檢驗流程質量控制對輸血安全產生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濟寧市中心血站收治的100例需要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的一般資料,根據就診時間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的就診時間為2020年1月~2020年7月,試驗組患者的就診時間為2020年8月~2021年1月,對照組患者在接受輸血管理時,由醫務人員采用常規的管理方案;試驗組患者在接受管理時,醫務人員采用輸血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方案,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狀況進行分析,對比輸血安全性。結果? 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的輸血滿意度評分與輸血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的安全事故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進行輸血安全管理時,將輸血檢驗流程質量控制應用于其中,能夠有助于提高血站的輸血質量和滿意度,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可在臨床應用。
關鍵詞:輸血檢驗流程;質量控制;輸血安全;影響分析;血站管理;安全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R4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6-0-03
輸血是靜脈輸送外源血液的一種有效方式,常常被應用于巨創手術和急診搶救中,但由于血液存在較大的排異性,對于外來的血液很容易出現排斥和免疫的情況[1],所以在對患者進行輸血治療時,往往會出現溶血性或者非溶血性的不良反應。為了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在輸血過程中做好有效的檢查并開展合理的流程質量控制,對于患者的康復來說至關重要[2]。輸血工作在近年來臨床治療中極為常用,屬于一種支持性與代償性的治療措施,輸血前的檢驗工作是輸血流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輸血的目的是使供血者血液進入患者體內后成分具有相應的成活意義[3],能夠使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使患者后續治療工作能夠更為順利的開展。為了保障輸血工作的順利進行,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輸血質量檢驗工作進行有效控制,建立完整的輸血檢驗流程,并且對各種并發癥進行積極的預防,最大限度地保障輸血安全[4]。本研究將2020年1月~2021年1月濟寧市中心血站收治的需要接受常規輸血治療的患者的一般資料作為研究樣本,探討輸血檢驗流程質量控制對輸血安全產生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濟寧市中心血站收治的100例需要接受常規輸血治療的患者的一般資料,根據就診時間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的就診時間為2020年1月~2020年7月采用常規的管理方案,試驗組患者的就診時間為2020年8月~2021年1月采用輸血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方案,對照組輸血量200~400 mL,平均輸血量(256.52±4.25)mL;試驗組輸血量200~400 mL,平均輸血量(254.55±5.65)mL。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1.42±5.21)歲。試驗組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31~64歲,平均年齡(40.95±4.9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濟寧市中心血站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入院時基本資料確認登記有效、完整者;②認知功能正常,患者家屬或患者自身對于臨床治療工作有完整知曉度者。
排除標準:①患者入院時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情況;②基本資料不完整或無法接受后續隨訪調查者;③患者本身或患者家屬對治療工作表示不同意;④入院時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器質性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內患者在接受輸血時,醫務人員按照常規流程進行操作,首先鑒定患者血型,在符合各項操作步驟的前提下開展輸血工作,核對醫囑、輸血同意書、輸血申請單、采血標簽,執行雙人查對、洗手、告知患者輸血的目的和配合事項,詢問是否存在不良反應。若血液出現標簽破損或是字跡不清等現象,則拒絕輸血。
試驗組患者采取輸血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第一,工作人員要保證交叉配血,血型檢驗工作更加嚴格,在實際執行期間,能夠按照微住凝膠(MGT)系統實施。比如:工作中保證所用反應卡和抗篩普細胞均出自同一生產企業。交叉配血中,工作人員可以使用微柱凝膠法和手工凝聚胺法,且在配血的時候對溶血、凝集情況詳細評估。第二,工作人員要做好血液樣本的采集工作,保證血液樣本的采集工作符合標準,該工作由專業人員執行。當血液樣本采集工作完成后,保證血液樣本和采集袋上的信息一致,在所有信息核對準確后才能儲存。血液樣本需要冷藏,儲存期間要控制好溫度,注意不能過高、過低。后期還需要做好消毒工作,以更好地保證血液樣本的安全性。在輸血之前,工作人員需要有效判斷血液樣本的血型,期間可以使用正反定型、相互驗證的檢驗方式,如果在實際檢驗的時候發現異常情況,則需要再次對其檢驗。第三,在血液采集管理工作中,采血前期要對獻血者的基本信息、臨床資料進行研究,保證血源安全性。采血期間按照標準進行,提升樣本的合格率。在血液鑒定管理工作中,要按照操作規定進行,如果發現存在蛋白異常的情況,使用洗滌紅細胞法再次鑒定。還需要做好Rh血型鑒定工作,按照具體的操作流程和說明書操作,特別是智能血型鑒定,不僅要保證其準確性,也要做好記錄,以便后期查詢。在配血管理環節,要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范》進行,在配血工作前期,需要對供血者、受血者的各個信息進行詳細分析,特別是每次交叉配血時,需要做好ABO、Rh血型核對和復查等工作。在血液發放管理環節,血液發放前期要對各個樣本的記錄情況、取血單等進行詳細核對,且分析輸血者和血液制品需求是否匹配,尤其是血型、體質量、疾病、輸血史以及過敏史等。如果發現輸血者的信息不明確,則需要進行血液信息檢驗工作,保證所有信息無誤后雙方才能交接簽字。后續還需要做好跟蹤管理,對所有的輸血反應報告單進行整理,對各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類,詳細研究出現不良事件的輸血案例,找到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并予以質量控制管理措施的優化。
1.4? 觀察指標
醫務人員須記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狀況、對輸血工作的滿意度、輸血質量評分、安全事故發生狀況。
不良反應:發熱、感染病、溶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熱+感染病+溶血)例數/總例數×100%。
輸血滿意度以及輸血質量評分,均由濟寧市中心血站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記錄,100分為滿分,得分越高,說明對應項目的質量越優。
安全事故:配比不當、職業暴露、血液污染。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
[n(%)]表示,采取字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取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在試驗結果中發現,相較于對照組來說,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以及輸血質量評分對比
在試驗結果中,相較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對于輸血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更高,輸血質量評分同樣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輸血過程中的安全事故發生狀況對比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相較于對照組來說,試驗組患者輸血過程中的安全事故發生率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交叉配血是醫院接受輸血治療前需要執行的一項必要測試,只有在患者輸血治療過程中進行準確且敏感的交叉,符合測試才能夠有效減少有害輸血反應的發生,使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生命安全得到保障。隨著近年來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輸血技術也愈發成熟[5-6],在交叉配血的血液測試過程中,由于人為因素所引發的檢測結果錯誤的發生率正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相關研究表明,低離子聚丙烯檢測是一種新型的測量方法,其檢測原理是在血液中添加低離子介質溶液[7-8],進而降低紅細胞表面的電位,有助于促進抗原和抗體的聚集。
疑似溶血是極為嚴重的一種并發癥,如果發生溶血,醫務人員不僅需要按照以上的要求處理,還需要立即抽取患者血樣,同時將保留的血袋和患者的血樣送往輸血科,做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相容性實驗,查明患者在輸血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需要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使患者在接受后續治療的過程中有良好的心態,避免由于輸血失誤,引發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在患者出現輸血反應后,需要立即通知輸血科,并由醫務人員嚴格按照要求填寫輸血反應調查表,隨后上報輸血科。
輸血質量管理對于我國的血液檢驗質控工作來說極為重要[9-10],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開展有效的綜合管理,確保各項指標都符合標準后進行輸血操作,無論是血液的保存還是輸血操作,醫務人員都需要盡量采用優勢的方式加以控制,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輸血的安全[11-12],使患者后續的治療工作能夠更為順利地開展。在開展輸血管理時相關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各項指標以及內容的核對,查看血袋是否破損以及血液的顏色是否正常,在完成一系列的檢查工作后再進行輸血,能夠有助于保障患者的治療效果[13-15]。血站中所有的血制劑都需要接受嚴格的質量檢測,通過逐層把關才能提供給患者,血制劑的質量有保障,才能使臨床檢驗工作更為順利地開展[16-17]。輸血操作不恰當,例如在對患者進行輸血前沒有按要求對患者的肘部進行有效消毒,或者血液保存時溫度不符合要求,都有可能導致患者在輸血后出現細菌感染[18-19]。血液檢驗工作涉及的內容較為復雜,需要工作人員在輸血前進行有效的綜合性分析,工作人員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程度,并做好輸血前的質量控制和血型鑒定以及交叉配血和采血工作。
綜上所述,在進行輸血安全管理時,將輸血檢驗流程質量控制應用于其中,有助于提高血站的輸血質量和滿意度,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可在臨床上進行進一步應用。
參考文獻
[1]李雪梅,徐麗華,翟瑋瑋,等.血站血液非檢驗報廢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的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21,31(4):511-513.
[2]Javidi M, Zarei M,Ashrafpour E,et al.Post-treatment Flare-up Incidence after Using Nano Zinc Oxide Eugenol Sealer in Mandibular First Molars with Irreversible Pulpitis[J].Journal of dentistry (Shiraz,Iran),2020, 21(4):307-313.
[3]劉天正.輸血檢驗質量控制對血站輸血安全性的影響[J].當代醫學,2020,26(32):162-163.
[4]于秀娟,張鶴,張雷.輸血前不規則抗體篩查臨床意義探討[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7(5):1087-1089.
[5]劉志勇.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與輸血安全策略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20,17(8):180-181,184.
[6]Roberts DJ, Field S,Delaney M,et al.Problems and Approaches for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J].Hematology/On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6,30(2):477-495.
[7]沈小瓊,胡云南.血站輸血檢驗質量控制對輸血安全性的影響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2):255-256.
[8]劉亞梅,黃九兵.輸血不良反應原因調查及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9,9(24):216-218,247.
[9]郭咚.獻血者初篩檢驗在血站血液檢測中的重要性分析[J].當代醫學,2019,25(9):110-112.
[10]董艷.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與安全探討淺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80):195.
[11]范文成,王棚,馮霞,等.血站血液檢測設備性能對比方法的探討[J].中國醫學裝備,2018,15(9):36-40.
[12]張琴,朱楷.血站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與輸血安全性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16):2269-2270.
[13]蘇永,呂建平.血站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及安全性探討[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27):143-144.
[14]楊志偉.血站的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與輸血安全性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17,38(11):145-146.
[15]潘海平,馮秋霞,唐英.血站實驗室血液檢測過程質量控制[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7,24(6):106-108.
[16]殷琳.血站血液檢驗標本誤差原因及應對措施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25):122-123.
[17]丁權.血站血液檢驗實驗室的質量控制及管理措施[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15):40-41.
[18]王宏.血站輸血檢驗質控管理與安全性分析[J].名醫,2020,11(11):63.
[19]吳敏華,蔡葵,朱琳睿,等.佛山地區輸血患者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分布特點及分析[J].黑龍江醫學,2021,45(19):2112-2114,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