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斌

摘要:目的 分析下頜低位阻生智齒患者應用微創拔牙法與錘鑿劈冠法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納入168例下頜低位阻生智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源自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醫院收入,依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84例,對照組接受錘鑿劈冠法治療,研究組接受微創拔牙法,就患者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手術時間及疼痛程度進行組間比較。結果 研究組患者術中及術后并發癥風險、各時間點疼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且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相較于錘鑿劈冠法治療下頜低位阻生智齒患者,使用微創拔牙法具有積極意義,其能有效降低疼痛程度,降低術中及術后并發癥風險。
關鍵詞:微創拔牙法;錘鑿劈冠法;下頜低位阻生智齒;疼痛程度
【中圖分類號】R78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6--01
下頜低位阻生智齒是牙科臨床較常見的疾病,其會引發局部炎癥、鄰牙損傷,甚至會成為牙源性囊腫與腫瘤的潛在病源,對患者造成嚴重的損傷,甚至不可逆轉,為此早期拔除是消除并發癥的唯一選擇[1]。下頜阻生智齒的拔除是口腔頜面部外科較繁雜的牙槽外科手術之一,由于其生長位置隱蔽、解剖位置特殊等多種因素給手術治療帶來較大的難度[2]。自20世紀40年代起由Pell首次報道劈開法治療智齒,沿用至今。20世紀50年代末由Kilpatric提出渦輪機拔牙到近年來流行的“微創拔牙術”,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治療安全性[3]。鑒于此,本文就下頜低位阻生智齒患者應用微創拔牙法與錘鑿劈冠法治療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168例下頜低位阻生智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源自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醫院收入,依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84例,對照組男65例,女19例,年齡18~37歲,平均(24.37±2.37)歲。研究組男67例,女17例,年齡18~37歲,平均(23.31±2.35)歲。患者基線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術前準備入組患者均于術前常規攝牙片或頜骨全景片確定阻生牙的骨阻生程度,全面評估智齒阻生類型及阻生齒體積、牙根長度、形態等,掌握智齒與鄰牙的關系,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2)手術方式:①研究組,使用不含腎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對患者患側下頜神經阻滯麻醉及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行局部浸潤麻醉。對于低位水平阻生智齒,首先根據患者自身狀況設計相應的手術切口,給予常規翻瓣,而后使用高速渦輪鉆磨除牙冠上方及頰側的骨阻力,暴露牙冠后再使用金剛砂車針TF-12進行頰側增隙,采取多磨牙少去骨原則或者應用超聲骨刀頰側增隙,再應用高速渦輪鉆自牙頸部切斷牙冠,取出牙冠,拔除牙根;對于低位垂直及近中阻生智齒,使用45°仰角專用高速渦輪手機及外殼長裂鉆磨除近中阻力部分,用牙挺將牙挺松,拔除智齒。②對照組操作程序與研究組相同,操作過程中不使用渦輪鉆,應用骨鑿(兩組患者手術操作全程均由同一名醫師完成)。
(3)術后處理:搔刮拔牙窩并用鹽水沖洗,復位縫合。對于手術時間低于15min的患者術后通常不應用抗生素;超過15min的患者適當給予口服抗生素,連續應用3d;超過30min的患者,給予抗感染輸液治療,連續3d。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手術時間及疼痛程度。①疼痛程度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進行評估,應用具有0~10刻度的游標卡尺,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比,由患者根據自身疼痛狀況選擇相應的評分。②拔牙手術時間統一以麻醉起效后至拔牙術后縫合完畢為準。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x±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χ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P決定是否有差異,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組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術中及術后并發癥風險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手術時間及疼痛程度組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縮短,各時間點疼痛程度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阻生智齒指出是因頜骨內牙齒位置不合理,造成其無法正常萌出及生產而致。有相關數據顯示[5],就我國而言,智齒萌芽通常在16~25歲人群中,其中近40%的人群存在阻生或錯位的狀況,其中以下頜阻生智齒最多見。若出現下頜阻生智齒,極易增加頜面間隙感染、骨髓炎、冠周炎等并發癥風險,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為此,針對該疾病,臨床需給予有效、科學的干預方式[6]。
下頜智齒除少數適用于保留外,較多患者需給予預防性拔除,其在口腔學術界已達成共識[7]。但針對下頜低位阻生智齒的拔除是阻生齒拔除術中較復雜的外科手術措施,其位置較低,骨阻力與軟組織較難去除?,F如今,隨著微創治療的改變進入口腔領域,微創拔牙術逐漸在臨床應用廣泛。該治療措施是目前較先進的拔牙技術,其是將牙齒分割,達到最少去骨的目的,減少創口面積,促使術后快速愈合。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中及術后并發癥風險、各時間點疼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且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往臨床針對下頜低位阻生智齒通常采取錘鑿劈冠法進行治療,但該治療方式操作過程中施力方向和大小較難掌握,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損傷,增加術后并發癥風險。同時少數患者對該術式的接受長度較低,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方面均存在一定局限性[8]。該治療技術操作過程中,需反復開展錘、鑿、劈、撬等高強度干預,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影響治療依從性,增加操作難度,導致手術時間延長。而微創拔牙法治療過程中使用高速渦輪機,其體積較小,對手術視野不會造成明顯影響,且應用的拔牙刀尖端鋒利,刃口頸部涉及的形態不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根據患者自身狀況合理的選擇,能有效切除松質骨與牙周韌帶,提升操作準確性,降低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同時微創拔牙法操作過程中動作輕柔,不會因操作不當而導致鄰牙松動、牙齦撕裂等風險。
總而言之,針對下頜低位阻生智齒應用微創拔牙法與錘鑿劈冠法相比具有積極意義,其可有效降低疼痛程度,縮短手術時間,降低并發癥風險,患者接受度較高,具有良好的臨床推廣價值。但無論是何種治療方式,術者本身均需具備嫻熟的操作技能,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手術開展前,對患者阻生智齒狀況進行全面的探查,評估拔除難度,有助于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同時術后還需積極給予抗感染干預,叮囑患者定時復診,保障治療質量。
參考文獻:
[1] 趙學軍. 微創法與劈冠法在下頜低位阻生智齒拔除中的比較研究[J]. 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4(3):230-232.
[2] 賈朝清,王惠敏. 微創拔牙法在低位阻生智齒拔除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21,35(2):102-104.
[3] 李阿峰,董建偉,陳萌,等. 微創拔牙術對下頜低位阻生智齒的療效及血清抗PgIgG TNF-αIL-6的影響[J]. 西部醫學,2019,31(8):1256-1259,1268.
[4] 林勇,常顯亭,張建成,等. 微創拔牙技術拔除下頜低位埋伏阻生智齒臨床研究[J].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4,7(5):274-278.
[5] 劉博一. 微創拔牙法與錘鑿劈冠法治療下頜低位阻生智齒患者的效果比較[J]. 中國民康醫學,2021,33(6):131-133.
[6] 陳偉生,吳澤鍵,劉劍峰. 微創拔牙與傳統鑿骨劈冠法治療下頜低位埋伏阻生智齒患者的效果比較[J]. 中國民康醫學,2020,32(7):81-82.
[7] 鄧志武. 微創拔牙術治療下頜低位阻生智齒的療效觀察[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0,24(22):90-92.
[8] 陳強,童昕,邱利華,等. 不同處理方式對下頜低位阻生智齒拔除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 現代儀器與醫療,2017,23(5):104-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