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平 岳曉燕


摘要:目的:結合臨床實踐,探尋發熱患兒有效護理方式。方法:選發熱患兒60例,按照隨機數字排列法均分為兩組,并設定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組各有患兒3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這一基礎上接受舒適護理,對比兩組干預效果。結果: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家長滿意度更高(P<0.05)。結論:對于發熱患兒而言,舒適護理可有效改善發熱癥狀,促使患兒盡早恢復。
關鍵詞:發熱;兒科;舒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6--01
在眾多兒科疾病中,發熱較為常見,0.5—6歲嬰幼兒是高發群體,病情容易反復,且并發癥中,嚴重影響了患兒的健康,使得家屬心理壓力較大[1]。對于發熱患兒,除了臨床有效治療外,加以針對性護理可有效緩解發熱癥狀,避免出現驚厥,使得患兒盡早康復[2]。對此,本研究提出舒適護理方法,現將整個研究內容及過程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篩取發熱患兒60例,按照患兒的入組順序進行隨機分組,即單數設定為對照組,雙數設定為觀察組,各組各有患兒30例,對比兩組患兒一般資料(見表1),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內容及方法符合倫理學,且通過了審批,患兒完全知情。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對病房中溫濕度進行有效控制,定時通風,重點監測患兒體溫變化情況。針對39℃以下的患兒,可采取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溫方法;對于39℃以上的患兒,應嚴格按照醫囑指導其服用降熱藥物,并注意口腔清潔的維持,注重呼吸道清理[3]。觀察組在這一基礎上接受舒適護理干預,具體為:(1)病情監測:對患兒體溫變化進行重點監測,基于醫生診斷的反復發熱原因,嚴格遵照醫囑進行護理干預,有效預防病情進一步惡化。(2)健康教育:護士耐心地向患兒家屬講解病因病機、并發癥、治療方法。同時,在護理過程中細致講解護理操作的價值,親自示范體溫正確測量方法,并詳細講解如何選擇藥物、物理降溫方法等。(3)心理干預:針對病情不斷反復的情況,家長往往會產生焦慮、驚慌等不良情緒,對此,護士積極主動地同家屬溝通,消除其疑慮,緩解焦慮情緒。同時,耐心介紹治療及護理方法的必要性、安全性,緩解其緊張情緒。尤其是高熱期間,應耐心地向家屬解釋體溫升高屬于正常病理現象,無需過于緊張,同時針對并發癥同家屬進行積極溝通,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認真學習護理方法。另外,護士應把患兒病情緩解情況第一時間告知家屬。(4)不同時期護理。前驅期,護士詳解介紹發病原因及治療方法,結合檢查結果與具體癥狀進行針對性干預;體溫升高期,備齊急救器械與藥物,采取藥物+物理聯合降溫方法,對神經系統病變進行有效預防。針對已經出現高熱驚厥癥狀的患兒,應積極救治,確保呼吸道始終處于通暢狀態;高溫持續期應基于不同年齡段實施針對性護理;體溫下降期,護士應從飲食、輸液等方面進行積極指導,提供患兒所需營養,并積極預防并發癥的出現。
1.3觀察指標
如實統計兩組患兒退熱、住院時間,并隨訪調查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主要設定了非常滿意 、一般滿意 、不滿意三個選項。
1.4統計學分析
針對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本研究選擇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其中采取(x±s)的形式統計計量資料,并通過t進行檢驗;以[n(%)]的方式表示計數資料,并接受χ2檢驗。另外,若P<0.05則表明兩組數據具有差異性。
2結果
2.1兩組患兒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據統計,觀察組患兒退熱、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2兩組家屬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
據統計,觀察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3討論
對于人體而言,發熱是防御疾病的一種反應,是兒科高發疾病之一,持續性發熱會誘發昏迷、驚厥、抽搐等嚴重并發癥,嚴重情況下威脅到患兒生命。常規護理則是護士按照醫囑執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動性較差,且在護理過程中沒有加強家屬健康教育與心理指導,導致家屬過于擔憂患兒病情而誘發護患糾紛。舒適護理干預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基于患兒及家屬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護理與指導,密切監測病情,并同家屬積極溝通,了解病因,實施有效治療。同時,注意患兒家屬心理指導,緩解其不良情緒,形成相互信賴、理解的護患關系,提高家屬配合度。另外,基于發熱證型實施有效降溫干預,避免并發癥的出現,促使患兒早日康復。本研究結果充分證實了舒適護理干預的有效性,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龐琳琳,陳麗珍.綜合護理干預在發熱患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14):136.
[2]楊弘,冶星.綜合護理干預在發熱患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3):136.
[3]羅鳳,王歡歡.發熱患兒家屬的心理護理[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8(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