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洋

摘要:目的:探討在糖尿病診斷中部分生化檢驗指標的效果分析。方法: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共計143例糖尿病患者作為A組,選取同一時間段的我院健康體檢者143例作為B組,對兩組患者進行生化檢驗,比較兩組的生化檢驗指標水平及生化檢驗陽性率。結果:與B組相比,A組的生化指標水平明顯更高(P<0.05),生化檢驗陽性率明顯更高(P<0.05)。結論:糖尿病患者使用生化檢驗指標診斷效果明顯,可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
關鍵詞:生化檢驗指標;糖尿病;診斷研究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6--01
糖尿病是一種高發病率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而且是一種終身性疾病,隨著糖尿病病情的發展,導致患者的重要器官受到損傷,從而誘發各種并發癥[1]。通過研究有學者發現,生化檢驗指標在糖尿病診斷中有較大的價值。本研究通過對143例糖尿病患者及143例健康體檢人員進行分析,旨在探討部分生化檢驗指標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143例糖尿病患作為A組,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并經過血糖檢查確診,排除妊娠、哺乳期婦女,其中A組,男性、女性分別為71例、72例,年齡在31~69(52.18±3.65)歲。選取同期我院143例健康體檢人員作為B組,其中男性、女性分別為72例、71例,年齡在32~70(52.23±3.21)歲。
1.2檢測方法
兩組受檢者取晨尿5mL,進行尿微量白蛋白(MAU)檢測,兩組空腹時取靜脈血,抽取EDTA抗凝血管、真空分離血管各一管。真空分離血管放置室溫,放置時間為30min,經10min離心備用。檢測血肌酐(Cr)、血清胱抑素(CysC),采用EDTA抗凝血管進行C反應蛋白(CRP)、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不同生化指標檢測方法不同,MAU、Cr、CRP、CysC、HbA1c應用方法分別為免疫熒光干式定量法、酶免疫比濁法、免疫透射比濁法以及色譜法。各檢測項目嚴格按照標準操作程序文件(SOP)進行檢查,同時每個項目做室內質控進行監測。
1.3觀察指標
分析過程中,對兩組MAU、Cr、CRP、CysC、HbA1c生化檢驗指標水平進行統計,比較兩組患者的生化指標水平及生化檢驗陽性率。生化檢驗陽性率=陽性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生化檢驗陽性率)顯示方式為[n(%)]、χ2檢驗,計量資料(生化指標水平)顯示方式為(x±s)、t檢驗,錄入SPSS 25.0統計學軟件,以α=0.05為標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與B組MAU、Cr、CRP、CysC、HbAlc水平比較,A組有著更高的生化水平指標(P<0.05)。見表1。
2.2兩組各項生化檢驗陽性率比較
與B組MAU、Cr、CRP、CysC、HbAlc檢驗陽性率比較,A組有著更高的生化檢驗陽性率(P<0.05)。見表2。
3討論
糖尿病以高血糖作為顯著特征,高血糖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損所導致的,且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的狀態下。糖尿病的發病與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有較大關系,患者以多食、多飲、多尿、消瘦為主要表現癥狀,糖尿病的產生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影響,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2]。
根據MAU,可以判斷患者的尿液蛋白情況,并可對腎臟異常造成的滲漏蛋白質進行評估。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的Cr水平會出現增高。CRP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可增加腎小球的通透性,造成蛋白增加,增加氧化應激反應,因而將CRP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準確性較高。CysC具有非糖基化,經腎小球可對CysC進行重吸收,故CysC可反映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可用于糖尿病的診斷。對HbAlc指標進行分析,可以判斷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并且在血糖檢測過程中患者體內的血紅蛋白含量不會受到影響,因此,HbAlc可作為糖尿病診斷的準確指標[3]。
分析中,A組與B組的生化指標水平相比較,前者明顯更高。患者部分生化指標水平明顯升高且高于正常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評價指標。分析中,A組與B組的生化檢驗陽性率相比較,前者明顯更高。究其原因,糖尿病患者的生化指標水平遠高于健康人群,導致其生化檢驗陽性率更高,說明糖尿病診斷中可提高患者生化檢驗陽性率。
綜上所述,采用部分生化檢驗指標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診斷評價,可以為臨床醫生提供準確可靠的實驗室依據,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蔣敏.生化檢驗指標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17):31-32.
[2]王佳.生化檢驗指標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27):121-122.
[3]劉利芹,程實,翁華峰.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生化檢驗指標的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8):176-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