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丹
摘要:目的:分析120救護車內心搏驟停患者的救護方法和救護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21年9月我站接診的37例120救護車內出現心搏驟停的重癥監護室重癥患者納入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救護結果,總結救護方法。結果:本組37例患者中有36例存活,生存率為97.29%,效果良好,患者在救治后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結論:對心搏驟停患者積極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提升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120救護車;心搏驟停;救護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6--01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scue method and effect of 120 ambulance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Methods: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7 to September 2021, 37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with cardiac arrest in 120 ambulances received by our station were selected into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rescue results were counted. Summarize the rescue method. Results: 36 of the 37 patients in this group survived, the survival rate was 97.29%, the effect was good,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 Actively taking effective pre-hospital first aid for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save the lives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Key words:120 ambulance; cardiac arrest; ambulance
重癥監護室重癥病情比較危急,且具有變化快的特點,患者往往處于較長時間的昏迷狀態,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治療難度較大,具有很高的死亡率[1]。因此臨床上對該類患者應給予高效的搶救方案,心搏驟停便是常見的表現,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一旦患者出現心搏驟停而未能得到及時救護便很容易導致患者死亡,因此,120救護車內的搶救便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環節[2]。為此,本文選取了選取2017年1月-2021年9月我站接診的37例120救護車內出現心搏驟停的重癥監護室重癥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21年9月我站接診的37例120救護車內出現心搏驟停的重癥監護室重癥患者,本次研究經由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均通過患者本人或其家屬簽字同意。本組患者中男21例,女16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74歲,平均年齡(51.25±13.24)歲,原發病類型包括:原發性心臟病19例,10例中毒,7例外傷,另外1例為其它。
1.2 方法
1.2.1出車前設備檢查 在每次救護車出車之前應充分詳細的檢查核對救護車內設備設施和各項準備工作,設施設備包括心電圖、除顫儀等相關儀器的電源是否正常,性能是否受到影響,同時應認真檢查車內相關的藥品、氧氣、喉鏡的光源等,確保各項設備設施正常工作,避免救護車內急救工作的開展受到影響;
1.2.2早期診斷患者心搏驟停前的征象 在救護車接到患者之后,醫護人員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狀況和反應情況,例如患者出現了突然意識喪失、呼吸停止、面色及口唇紫紺、對刺激無反應等表現時則可判定為心搏驟停,并立即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在評估患者的意識狀態的時候需要注意若患者為腦外傷或腦出血以及合并有頸椎損傷的時候不能猛烈的晃動患者,若患者神志清醒未發生昏迷而出現心室顫動、嚴重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的時候,醫護人員應叮囑患者用力咳嗽,通過這種方式提高腦部灌流,同時改善患者的心律失常狀況,從而為醫護人員的搶救贏得更多的時間[3];
1.2.3爭分奪秒的搶救,根據相關臨床研究資料表明,患者發生心搏驟停后五分鐘之內腦神經細胞便會發生損傷,且這種損傷時不可逆的,心搏驟停十分鐘后腦細胞便會大量的死亡。因此,患者在發生心搏驟停之后除了要及時給予患者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同時還應該立即將救護車停到路旁安全的地方實施就地搶救;
1.2.4充分的利用救護車車內空間,受到救護車車內空間的限制,搶救的操作會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這就需要搶救人員合理的利用救護車的有限空間,比如在放置擔架的時候應保持患者頭部與車尾方向一致,這樣就可以確保患者出現突發情況的時候方便及時將后門打開,給予患者實施氣管插管等相關的搶救措施;如果患者合并有頭頸部外傷,則應注意不可采取托頸法或墊肩法開通氣道,因為這兩種方式會進一步造成頸髓損傷。
1.2.5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有效溝通,通常情況下,120收治的重癥患者一般是突發性疾病或病情突然變化,因此患者的家屬往往沒有心理準備,大部分是處于焦急、易怒、應激的狀態,從而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醫護人員的搶救上,同時,患者家屬直接目睹急救過程,因此會對醫護人員存在較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了搶救人員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搶救技術,同時要具備較高的應變能力、溝通能力、臨場處理能力,在對患者實施搶救的過程中做好患者家屬的安撫,耐心的為患者家屬解釋患者病情狀況、實施的搶救措施等,使患者家屬焦急的心理得以安撫,避免醫患矛盾、糾紛出現,并盡可能的得到患者家屬的積極配合,確保搶救措施的有效落實[4];
1.2.6合理的借助資源 通常情況下,120救護車內的人員配備是一位醫生和1位護理人員,這就需要兩位臨床人員高效的配合,對于一些偏遠地方便可能存在途中搶救時間過長的現象,這就會導致途中可能發生氧氣不夠、藥品缺乏、電源缺少及監測不全等意外事件,所以,對于建立了不間斷的人工循環、人工呼吸以后需要及時把患者送往就近條件滿足的醫院搶救,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5]。
1.2.7待患者恢復心跳后,護理人員第一時間對其腦部采取降溫措施,這樣的做法遵循了“熱脹冷縮”的原理,使患者腦部組織體積變小,減少耗氧量,減緩患者的代謝率。
1.2.8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定時巡查病房,以確保患者呼吸道保持順暢,從而預防患者發生肺部感染。若發現患者的氣道內存在分泌物,需采取吸痰措施將其立即吸出,吸痰過程中,應在嚴格遵守吸痰標準操作的基礎上,確保操作力度輕盈,以免損傷或刺激氣道
1.2.9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尿量進行密切觀察,若患者的尿量少于30 ml/h,提示患者可能伴有急性腎功能衰竭問題,對此,護理人員需給予液體輸入。
1.2.10在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的過程中,用藥前護理人員需要和醫生進行核實,從而降低或避免醫護人員由于用藥輸液差錯所致患者出現各種不良反應。此外,為患者準備高熱量和高
蛋白的食物,如果患者在昏迷狀態中不宜進食,按照醫囑采取鼻飼處理,以維持機體電解質的平衡。
1.3 觀察指標
統計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2 結果
本組37例患者中有36例存活,生存率為97.29%,效果良好,患者在救治后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3 討論
臨床研究表明,在西醫治療方面,我國臨床還存在設備條件落后、技術水平低下、搶救時機延遲等缺陷,特別是在患者方面,絕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屬缺乏自救的意識和能力。這就導致了在目前的階段,120救護車院前急救的難度較大,急救的成功率也相對較低下,而要選擇120急救車的重癥患者病情程度往往較重,急切的需要高效的搶救方案,這就與現階段相對較低的搶救水平產生了矛盾,因此,120救治能力需要進行提升,這一問題不僅在我國,同時在全球范圍內也是一項急需解決的公共健康問題[6]。
心搏驟停是120急救車內常見的一種突發現象,且心搏驟停在各個年齡階段均可出現,特別是在中老年階段發生率更高,在男性群體中的發生率高于女性群體,在任何地方也均可發生,尤其是工作場所和患者家中[7]。引發心搏驟停的因素眾多,如嚴重的心臟病、腦卒中、急性中毒、腦外傷、溺亡、呼吸性急性衰竭、電擊傷等,一年四季中,春冬季節的發病率高于夏秋季節,對于年齡較高的老年患者而言,由于該部分患者群體往往合并慢性疾病,患者機體的各臟器官功能較為低下,對環境變化的敏感度相對較高,一旦受到寒冷刺激或出現情緒激動的時候,便容易發生心搏驟停[8]。
在患者發生心跳呼吸驟停之后,患者的大腦細胞耐受度便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處于完全缺氧、缺血狀態,一旦沒有得到及時改善,便會導致患者的腦細胞發生不可逆的損傷,所以,在患者出現心搏驟停早期的時候需立即對患者實施心肺復蘇、氣管插管、心電除顫等急救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120救護車中復蘇需經歷到達現場的時程,如果了發生了出診過程受交通堵塞導致120救護車延時或者患者家屬描述病情、地址不夠具體等情況,便會導致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患者已經死亡,也有一些患者在發生心搏驟停后患者家屬以及場前的路人缺乏醫療專業知識而無法辨別病情或者不能采取正確的救護措施,使得患者失去了黃金搶救時機,降低了搶救的成功率,所以,要更好的提升心搏驟停搶救成功率,醫院應制定和完善相應的預防措施和搶救措施。
本次研究中,所接診的37例患者中有36例存活,生存率為97.29%,效果良好,患者在救治后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由此提示,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能夠有效提升心搏驟停的存活率,對于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溫亞,白思怡.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聯合目標溫度管理技術在心臟驟停患者恢復自主循環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16):2876-2877.
[2]吳婷婷,黃碧珊,李紅.早期改良預警評分對不同年齡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發生心搏驟停的預測價值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21,36(16):1477-1481.
[3]吳慧鋒,王能軍,溫建芳,蘇芳,常媛.ECPR急救流程在急診呼吸心搏驟停患者中的應用及對自主循環恢復率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23):58-60.
[4] 莊君燦,黃奇花,吳木富,等. 心搏驟停急診患者心肺復蘇術成功的影響因素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21,55(7):686.
[5]張高峰,梁昌偉,杜方,陳佩佩.多科協助分層急救護理小組干預策略對惡性心律失常致心搏驟停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5):125-127.
[6] 郭晉平,馮順易,王博,等. 在救護車上采用保持施救者身體平衡固定架對心搏驟停患者CPR的影響: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21,29(10):940-942.
[7]曾涌,唐國強,趙金川.不同心肺復蘇術對院前心搏驟停患者心功能、血氣指標、神經功能以及預后的影響[J].臨床急診雜志,2020,21(12):969-973.
[8]席紹松,朱英,刁孟元,金光勇,陳嘉伊,胡煒.心搏驟停后接受靜脈動脈體外膜肺氧合支持患者的神經系統并發癥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20,58(28):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