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華慶 楊雪梅 俞天秀


內容摘要: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精神,“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等高技術手段,推動流散海外的敦煌遺書等文物的數字化復原,實現敦煌文化藝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數字化共享”。敦煌研究院成立“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組,論證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的總體目標、實施原則、數字化標準、數字資源獲取模式和實施步驟等內容。
關鍵詞: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數字資源獲取模式
中圖分類號:K870.6;G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2)01-0013-07
A Review of the Digital Restoration Project for the
Dunhuang Relics Scattered Overseas
LUO Huaqing YANG Xuemei YU Tianxiu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speech given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 the Dunhuang Academys symposium, and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digital restoration of Dunhuang artifacts and promote the digital sharing of Dunhuang culture and art resources globally, the Dunhuang Academy has established a project team whose primary goal is to achieve the “digital restoration of Dunhuang cultural relics scattered oversea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new initiative, including the overall goals,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digital standards, modes of digital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proposed procedures for implementation.
Keywords:Dunhuang cultural relics scattered overseas; digital restoration; digital resource acquisition mode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宏大、內容最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出土了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各類文物6萬余件。藏經洞文物“方面異常廣泛,內容無限豐富”,包括宗教典籍、中國傳統四部書、官私文書、少數民族文字資料等,是不可多得的寶貴學術研究資料。但不幸的是,藏經洞的發現正值風雨飄搖的清朝末期,未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近5萬多件文物流失到英、法、美、日、俄等海外多國近40多個機構,造成難以抹去的“吾國學術之傷心史”。近百年來,在國內外敦煌學界的共同努力下,通過調查、編輯、刊布、研究流失海外敦煌文獻的目錄和圖錄,基本弄清楚了敦煌藏經洞文物有什么、是什么的問題,敦煌文物的價值被逐步挖掘,敦煌學不斷發揚光大,形成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新局面,但敦煌文物流失海外分存多地的命運并沒有改變。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中,特別指出:“要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等高技術手段,推動流散海外的敦煌遺書等文物的數字化復原,實現敦煌文化藝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數字化共享。要引導支持各國學者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對新時代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回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作出了具體的指示。這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大業,是文物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全社會的共同期盼。實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對促進學術發展、共享敦煌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密切國際交流、增進民心相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復原,敦煌研究院成立專門的“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組推進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現將這一項目的實施思路和方案進行概述。
一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現狀
自20世紀初各國開始用傳統膠片拍攝敦煌遺書資料。20世紀80年代初,各國學者嘗試利用計算機技術處理敦煌遺書信息,刊布敦煌遺書目錄索引。90年代以來,隨著攝影技術、數字技術的發展,國內外都開始進行敦煌文物數字化工作,并探索建立敦煌遺書數據庫。
(一)膠片現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法國、印度等國將所藏敦煌文物逐步以微縮膠卷的形式公布,國內相關機構積極爭取獲得這些微縮膠卷,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敦煌研究院都收藏著英國和法國藏的敦煌文物的微縮膠卷。
(二)數字化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陸續對所藏敦煌文物進行數字化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英國已完成60%,法國已完成50% ,日本已完成5%,俄羅斯已完成5%,其他國家的數字化情況尚不完全掌握。目前國內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絲綢博物館等機構授權獲取了部分國外數字化圖像,具體數量不詳。
(三)數據庫現狀
目前國內比較典型的是由方廣锠先生探索建設的“敦煌遺書信息資源庫”和敦煌研究院馬德先生課題組建設的“敦煌遺書數據庫”,國際上比較典型的是國際敦煌項目(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簡稱IDP),具體如下:
(1)國內敦煌遺書數據庫:方廣锠先生是國內最早進行敦煌遺書數據庫建設的探索者,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建立數據庫,對敦煌遺書進行編目,到90年代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敦煌目錄索引程序”,自2006年開始重新設計建設“敦煌遺書信息資源庫”,到2010年完成第1期,收錄了英、法、俄等國及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總目錄。2012年,由敦煌研究院馬德先生牽頭申請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承擔建設“敦煌遺書數據庫建設”,數據庫已收錄甘肅省內所藏敦煌藏經洞出土敦煌漢、藏文遺書7800余件(數字化圖片共80000余幅),錄入國內外67000余件敦煌文獻的基本信息。這兩個數據庫提供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目錄信息和內容錄文,但未獲得所藏文物的圖片原始數據。
(2)國際敦煌項目:1994年成立國際敦煌項目(IDP),秘書處設在英國國家圖書館。IDP的目標是使敦煌及絲綢之路東段其他考古遺址出土的寫本、繪畫及藝術品的信息與圖像能在互聯網上免費獲取。1998年,IDP英文網站開通,數據庫開始對外提供服務。目前,IDP在全世界設立了8個分中心,分別維護英、中、俄、日、德、法、韓七種文字版本的網站與數據庫,目前已收錄圖片數量535062張。
但這些數據庫存在標準不統一、信息不全面、檢索不便利等不足,至今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普及適用的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復原平臺,既極大地限制了敦煌學研究的深入發展,也無法全面地向人民群眾展示藏經洞文物的全面貌,不能面向社會廣泛闡釋藏經洞文物所蘊含的深厚價值和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
目標、原則與數字化標準
(一)總體目標
基于項目的背景、意義和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前數字化現狀,本項目提出了實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的目標:旨在通過國內外協商合作,運用新興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多渠道、多方式獲取(采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資源,并建立統一完整的數據庫和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復原和全球共享。支持和引導國內外學者利用數字資源深入研究挖掘敦煌文物博大精深的價值蘊含,通過展覽、出版、融媒體傳播等多元化方式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以增強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服務國家文化強國建設。
(二)基本原則
為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我們認為應該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國際合作、平等協商的原則。項目實施秉持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歷史的態度,遵照國際協定和國際慣例,采取國際友好交流、合作的方式,與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收藏國和收藏機構平等協商、平等洽談,共促民族文化資源的共享。
二是,堅持自上而下、統籌協調的原則。項目組織堅持國家層面宏觀協調、統一部署;科研單位和學術機構具體執行、分步落實;廣泛調動和吸引社會資金、社會力量的參與,形成自上而下、整體聯動、廣泛參與的協同工作模式。
三是,堅持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的原則。根據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分布情況和國際關系現狀、機構合作關系實際情況,采取先易后難、分階段、分區域、分目標實施,最高目標是獲得可實現真實復原的高清數字化原始數據;次之為取得高清文物數字化圖片;最低目標是取得文物數字化掃描圖片或膠片。
四是,堅持立足目標、多元模式的原則。立足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的總體目標,根據敦煌文物各收藏機構的文物數字化實際情況,采取協商獲取、授權獲取、合作采集、眾智眾籌等適應具體情況的多元數字資源獲取模式,逐步獲取(采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資源。
(三) 數字化標準
建立統一的數字化標準是實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的基礎,根據流失海外敦煌文物不同類型、不同收藏機構與數字化現狀,根據不同數字資源獲取模式,利用國內實施的文物二維圖像采集、三維重建數據采集等文物數字化采集標準,數據處理與加工標準,數據接收與存儲標準,以及IDP采集技術標準等,構建流失海外文物數字化復原標準體系,建立相對應的文物數字化采集參數技術指標,如二維圖像數字化技術參數標準(表1)、三維重建技術參數標準(表2)。
三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資源獲取模式
實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的核心是獲取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資源,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收藏機構不一、數字化情況各不相同、對待數字復原的態度各有不同,經過充分討論論證,目前提出五種數字資源獲取模式,具體如下。
(一)協商模式
從國家層面與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收藏國開展外交協商,爭取促成收藏機構以友好贈予等方式返還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資源。
(二)收藏機構授權模式
由國家委托敦煌研究院等學術機構,與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收藏機構進行協商,通過版權授予方式(有償)獲取所藏文物數字化資源。
(三)出版圖錄授權模式
由國家委托敦煌研究院等學術機構,與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收藏機構進行協商,通過出版圖錄版權授予方式(有償),進行圖像掃描、數字化再加工方式獲取所藏文物數字化資源。
(四)合作采集模式
由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委托相關機構與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收藏機構進行協商,通過委托文物收藏機構或國內機構數字化團隊赴外進行數字化采集的方式,采集目前尚未被數字化的文物數字資源。
(五)眾智模式
呼吁和接受國內外社會機構或個人主動以捐贈或授權方式提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資源。
依據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在各國收藏和數字化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數字化資源獲取模式。對數字化技術和規模成熟且國際關系良好的國家(機構),可主要采取協商模式和機構授權模式;對保存文物數量大但未大規模開展文物數字化的國家(機構),可主要采取合作采集模式;對收藏敦煌文物數量少且收藏分散的國家(機構),可主要采取機構授權、眾智模式;對流失文物持謹慎態度的國家(機構),可主要采取出版圖錄授權模式。
四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
數字化復原實施步驟
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深度調查研究
一是,調研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收藏信息。進一步調查印度、日本、土耳其、韓國等目前敦煌文物收藏情況尚不明確的國家,進一步獲取這些國家所藏敦煌文物的詳細信息。
二是,調研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現狀。進一步調查目前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現狀,掌握已被(未被)數字化的文物詳細數量;掌握各國不同機構采用的數字化技術和標準情況;掌握各國不同機構各自建立的數據庫情況。
三是,調研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收藏機構管理模式與合作意愿。詳細調查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各收藏機構目前對敦煌文物和敦煌文物數字資源的管理和授權模式,掌握其對各種模式獲取數字資源的態度,掌握其合作意愿和授權方式。
(二)博物館環境下數字化采集標準規范及裝置研發
根據流失海外敦煌文物類型不同,以及收藏博物館的具體環境,從數字化采集的設備、布光、精度、色彩、數據量、加工、存儲等方面,研發制定博物館環境下的數字化標準及裝置研發。
(三)獲取數字資源
這是項目實施最為核心的內容,根據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在各國的收藏情況、數字化資源情況和國際關系現狀等,我們分別提出了不同的獲取方式:
一是,法國、英國藏敦煌文物數字資源的獲取。法國、英國為流失海外文物主要收藏國,所藏敦煌文物已基本實現數字化,目前與國內相關機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提出首先采用協商模式,協商無法獲得時采用機構授權模式。
二是,匈牙利藏敦煌文物數字資源的獲取。目前敦煌研究院正與匈牙利科學院進行館藏敦煌等地區的文物數字化項目,數字資源可直接獲取。提出采用合作采集模式獲取數字資源。
三是,俄羅斯藏敦煌文物數字資源的獲取。俄羅斯所藏敦煌文獻數量巨大,目前大部分文物未被數字化,但有意愿進行合作數字化。提出首先通過協商模式獲取已有數據資源,協商未達成一致可采取機構授權模式獲取;通過合作數字化模式獲取目前尚未被數字化的資源。
四是,日本藏敦煌文物數字化資源的獲取。日本總計收藏了近1600件敦煌文物,但分散收藏于機構和個人手中。提出對收藏文物數量較多的機構,采取機構授權模式和合作數字化模式,對散藏機構和個人,采取眾智模式逐步獲取。
五是,印度藏敦煌文物數字化資源的獲取。印度收藏約有1000余件敦煌文物,目前詳細收藏數量和數字化情況尚不明確。提出首先通過機構間的學術交流洽談合作意向,達成授權或合作數字化意向可通過機構授權或合作數字化模式獲取,未達成則通過圖錄版權授權模式或眾智模式獲取。
六是,其他國家藏敦煌文物數字化資源的獲取。德國、美國、瑞典、丹麥、土耳其等國收藏的敦煌文物數量不多,可采用多種模式逐步獲取。對可協商返還的國家(機構),通過協商獲取;已對所藏文物數字化的機構,進行機構授權獲取,對未數字化的機構和個人所藏,采取合作數字化或眾智模式獲取。
(四)數字化采集及加工
一是,現有數字資源加工獲取。對已符合“數字化標準”要求的數字資源,按照存儲和交換、展示標準導入數據庫。獲取的暫不符合數據接收標準的數字資源,利用數字增強相關技術,實現數字文物數據內容的持續增強。通過上述方法達到規定的數據接收標準,導入數據庫。
二是,赴國外進行數據采集與加工。分派專門數字化工作組,按照“數字化標準”要求,分別赴匈牙利、俄羅斯、日本等國家進行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采集和加工工作,并按照數據接收標準導入數據庫。
三是,委托國外機構采集與加工。參照“數字化標準”要求,委托英國國家圖書館、大英博物館、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等機構的數字化團隊進行采集與加工,按照數據接收標準導入數據庫。
四是,出版物/膠片采集與加工。根據“數字化標準”要求,對印度等國家出版的敦煌文物圖錄、膠片進行掃描,獲取數字資源并進行加工處理,按照數據接收標準導入數據庫。
(五)數字資源管理與共享平臺建設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資源管理與共享平臺功能設計見圖1。
數字資源管理與共享平臺包括:(1)數據存儲系統,(2)數據管理系統,(3)數據應用系統,(4)協同研究系統。我們將獲取和采集到的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資源和通過其他方式獲取的歷史影像、研究成果等資源導入數據庫,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錄:按照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收藏機構、文物類型、文物名稱建立文獻目錄庫和藝術品目錄庫。
(2)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圖像:按照目錄分類,導入獲取(采集)到的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圖像,并錄入文物的名稱、材質、年代、尺寸、內容、流傳經過等信息要素和關鍵詞及主題詞等內容。
(3)流失海外敦煌文物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一是按照目錄分類導入獲取(采集)到的流失海外敦煌文物三維信息、VR信息,實現360°還原展示文物本體;二是導入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當前收藏機構視頻記錄,全方位展示文物的當前保存環境。
(4)歷史影像:收集導入保存在國內外不同收藏機構的有關莫高窟及文物流失早期記錄的歷史影像、記錄手稿、筆記、檔案、口述資料等資源。
(5)研究成果:導入目前國內外關于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研究論文、論著,可與文物數字化圖像、VR、視頻實現智能關聯。
五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
復原工作進展情況
按照以上總體思路和構想,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的基礎工作和首要工作是調查清楚目前流失海外敦煌文物詳細目錄,建立健全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據目錄庫。這項工作已經進行了一個多世紀,諸多學者和機構都進行過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編目工作,但是目前編目還存在標準不統一、信息不全面等問題,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是“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完整數字目錄整理與展示”項目,旨在全面系統地梳理掌握藏經洞文物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的收藏保存狀況、文物數量、數字化現狀和刊布情況,實現目錄數據、分布情況、管理情況等的內容統計,并進行可視化的展示,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一) 目錄數據的收集
通過現有的藏經洞海外文物數字化項目、文獻資料、網站等收集整理現有的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完整目錄,并進行處理和存儲。
(二) 制定目錄映射關系規則
建立目錄統一編號和編號映射規則,將同一文物的不同編號和不同館藏的不同格式的文物編號映射到統一的目錄編號上。
(三)目錄數據的清洗
對現有和收集的目錄數據進行清洗去重,去除冗余、錯誤的目錄數據,形成精確的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錄。
(四)目錄數據的核驗
利用已整理的數據庫,研究現有網站數據(例如IDP項目網站)自動核對和專家手動相結合的校核方法,保證目錄數據的精確性。
(五)數據統計分析及圖表化展示
將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總目錄、收藏機構的名稱及位置、各收藏機構的目錄、文物的類型、文物的數量等分別進行統計,并采用界面簡潔、重點突出、直觀易讀的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展示。
目前已基于相關研究成果完成部分藏經洞文物目錄的數據收集,其他相關數據正在持續收集中;已完成了目錄數據庫的架構與用戶界面(User Interface,簡稱UI)設計,正在進行目錄數據的清洗工作。
六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
復原工作展望
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復原,是敦煌研究院的責任,也是敦煌學界的責任,是社會共同的責任,這項巨大的工程和項目單靠敦煌研究院一家的力量難以完成,敦煌研究院也在此倡議,希望與文博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等機構攜手努力,一道致力于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復原,通過宏觀協調、廣泛參與、團結合作的協同工作模式,運用新興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多渠道、多方式獲(采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資源,建立統一完整的數據庫和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復原和全球共享。
本文是羅華慶、楊雪梅、俞天秀基于敦煌研究院《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撰寫的概述報告,報告的核心內容和思想觀點是《方案》編制組集體智慧的結晶,特此說明。并向為此作出重要貢獻的陳港泉、夏生平、盛巖海、丁曉宏、何紅軍等編制組成員表示衷心感謝!
收稿日期:2021-10-09
作者簡介:羅華慶(1962- ?),男,四川省成都市人,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甘肅省敦煌學會會長,主要從事石窟考古、博物館學、敦煌學術史等研究。
楊雪梅(1986- ?),女,甘肅省民樂縣人,敦煌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主要從事科研與知識產權管理、莫高精神等研究。
俞天秀(1981- ?),男,甘肅省武威市人,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主要從事石窟數字化與軟件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