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幼兒園教師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在各方面會停滯不前,對于這種情況,一般稱之為步入了“職業高原期”。幼兒園教師要想突破職業高原的困頓,打破發展道路的瓶頸,需要從自身出發,充分認知,積極應對,克服一切障礙,獲得持續、高效的發展。筆者運用訪談、實地觀察等多種方法 ,輔以多學科理論論證,探討了職業高原期教師的自我突破策略,為幼兒園教師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一、自我規劃策略
從管理學的角度,幼兒園教師是職業人,其自身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在漫長的職業經歷中,自我規劃顯得尤其重要。如果缺乏自我規劃,不能成為職業的掌舵手,就可能耽擱、徘徊于職業發展高原之上,茫然不知所措。幼兒園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職業生涯規劃,以順利走出高原狀態。
(一)端正發展態度,重視規劃作用,認識規劃意義
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進行自我職業生涯規劃,首先就要重視規劃的作用,認識規劃的意義。重視規劃的作用,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語,而是需要關注和了解有關職業發展的相關理論知識。只有真正去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才能真正懂得如何進行自主職業生涯規劃,在實踐中去體會自主規劃的價值。此外,適當的理論知識可以在困頓時候給教師發展提供支持。筆者訪談的一位發展受挫但重新規劃得當的教師自我總結道:“我當年讀在職研究生時,因為沒有學前教育專業可選讀,只好讀了教育管理專業,因此接觸了職業管理的一些知識,當時沒覺得有什么用。后來,我續聘園長不成,被調去當了教研員,在職業發展最失落的時候,想起了以前學過的這些理論,我就用它們來指導自己眼下的情況。我現在的工作被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帶動了我教研團隊里的幼兒園老師們一起發展。”
(二)樹立職業理想,養成規劃習慣,制訂長短期規劃
認識到規劃的價值之后,教師應結合園本情況,制訂出目標清晰、階段分明、持續連貫、措施具體的發展計劃,并及時調整,校準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之間的偏差。一位中年幼兒園教師敘述了自己走出“職業高原”的經歷:“度過新手教師階段后,我就一直處于發展茫然的狀態。我是我們幼兒園的第一個本科生,但技能技巧不如專科畢業的同事,也看不到超越的可能,整個人也沒有方向。后來,在一次評‘市教學新秀’的理論考試中,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覺得自己不再一無是處了,開始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有了信心。有段時間我們當地提倡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我所在的幼兒園連續兩年面向市級交流開放。我由于積極參與區域活動的課題,也兩次在公開活動中交流了自己的文章,對開展區域活動的理解和總結獲得了大家的好評,這也許是本科生理論功底扎實的體現。現在想想,后來的發展還是得歸功于本科學習。我把自身理論優勢和園本教研聯系了起來,重新找到了自信。”只有設立的目標與現實遠近相宜,對自身的優勢、劣勢有客觀的評價,對環境中的支持因素和阻礙因素采取正確的認識,才能實現個人發展成效最大化。
二、自覺提升策略
“職業高原”的出現與個人素養的不足有著密切關聯,教師遭遇的“高原”問題表明他們在相關方面的素養尚待提高。提高個人素養可以從內部增加對“高原”現象的“免疫力”。個人素養包括性格、舉止、語言、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知識涵養、藝術修養等。塞爾伯在《教室危機:美國教育的重建》一書中指出:教師發展的困頓,正是由于只著眼于專業培養,而忽視了培養全面素養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提高個人素養如同深根滋養,讓心靈成長、意志堅定、思想自由、德行正直,這是幫助幼兒園教師獲得教育本質和自我發展的深厚基礎。
(一)通過健全生命提高個人素養
只有一個自身健全的生命才可以去引導、影響別的生命,因為教育“是對人心靈的‘喚醒’”(狄爾泰)。[1]因此,幼兒園教師本質上需要達到高素養標準,才能對幼兒起到榜樣、引導的作用。正如齊美爾指出的:“生命過程就是不斷保持生命自身,不斷壯大、發展生命自身的過程。但是生命的含義不僅在于此,它不僅創造更多的生命來時時更新自己,而且從自身創造出非生命的東西,這些東西又具有他們自己的規律和意義。”[2]一位特級教師的經驗之談也表明充實自己的重要性,她說:“幼兒園教師要從各方面充實自己,要會玩。學習不只局限于專業,也是玩的過程。幼兒園教師的興趣愛好要廣,很多知識在幼兒園工作中可以用到。現在幼兒的生活空間擴大了,認知范圍擴大了,而且幼兒的發展是動態的、創造性的,教師如果知識面狹窄,素質不夠,就很難勝任工作。比如我們園的孩子問:‘為什么水杉樹的樹頭都是朝東的?’‘馬路為什么要做成硬的?’對孩子的這些問題,教師的回答就要有道理,能力強的教師還可以幫助孩子設計實驗。再如我們園的大班‘野營’活動,第一年辦時,我們讓孩子自己想需要帶什么;第二年辦時,我們讓孩子進一步思考自己哪里做對了,哪里做得不對;第三年辦時,我們讓孩子再想想野營中可能會發生什么問題。孩子想的內容很多是老師想不到的,如‘踩到屎粑粑怎么辦’這種問題。我們還讓孩子們自己想解決辦法,他們會想出‘看著路好好走’‘到草地上蹭蹭’‘找樹枝挑掉’等多種辦法。這個過程既幫助孩子提高了能力,又促進了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轉變,而且每年對同一個活動進行不同的設計,讓教師們覺得課程永遠在變化,還有發展的空間和動力,自己只有不斷學習跟上,才會有進步。一些教師在工作中能輕松自如地進行領域滲透,能對不同幼兒做出不同的適宜反應,能通過課程的開展實現自己的發展,這樣就不會感到負重在身,不會出現高原現象,反而能體會到工作的樂趣。”
(二)通過職業追求提升個人素養
自然生命的存在是與精神生命的存在統一的,因此幼兒園教師的個人素養也是與職業追求相統一的。職業的選擇和維持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前提,但是客觀的職業和內在的素養不是沖突、矛盾的,可以展現雙重價值。一位特級教師敘述了個人素養和職業追求之間的互動作用:“21世紀對人才素質有新的要求,我會對照這些要求反觀自己的工作。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的能力要求,我就創建了‘生活、學習、做人’園本課程,在課程實施中注重活動類型的多樣性、活動環境的開放性、活動模式的創新性、指導策略的應變性,帶領老師們一起踐行,一起成長,促使老師們不斷掌握新的技能,同時為了保證課程與時俱進的生命力,而要求老師們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能夠開發新資源,不斷豐富課程,從‘教書匠’變成‘智慧的工廠’。”
(三)通過教育生活提升個人素養
生命哲學關心生命體驗和生命意義,教育生活不應囿于職業生存,需放眼整個生命歷程,展望生命的美好。一位女教師的經歷就很有啟發,她說:“我做幼兒園教師前曾是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心理老師,對兒童心理知識有一定積累。后來我到幼兒園工作,去一個班,用眼睛一‘撣’,對孩子的大致狀態就很有數了,因此我的建議對家長很有指導作用,家長對我產生內在的信任,這對我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認為要做好幼兒園教師工作,不能僅對專業感興趣,要對整個教育生活感興趣。我做過教師、班組長、年級組長、園務會主任、園長,我現在做總務,做總務也是對專業經歷的豐富。帶班時只了解教學,經過這么多崗位的歷練,對幼兒園的業務從上到下都會,退休后也有人請我去指導。我認為所有的經歷對人的成長都是一種鋪墊。”教師要在生命觀體系下看發展,從生命內化的角度探索發展的內部可能,才不會因理性而遮蔽完整生活的意義,從而讓自己詩意地生存和發展。
三、自主學習策略
自主學習可以幫助幼兒園教師獲得持久發展的動力,升騰不斷前進的希望。《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里提出幼兒園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的典范”。 在終身學習思想的指導下,幼兒園教師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一)長期學
幼兒教師要在思想上打破一次學習定終身的觀念,樹立終身學習觀,將終身學習看作常態化需求。發展是長遠的、終身的,因此受教育時間也應具有終生性,長時學習才能實現長效發展。職業高原的本質就是發展的停滯,而不斷學習正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動力。如一位年近八旬的特級教師,以自身的經歷和思考踐行了這一思想:“我1960年中專畢業就到幼兒園當了教師。做教師是前三年糊涂做,后三年開始懂,再三年熟練做,整個過程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逐步讓學習成為自己的一種需要和習慣。1982年,我已經工作多年并當園長了,但還主動到南京師范大學進修聽課,學習改革開放形勢下幼教的新理論、新知識。作為教育者,需要不斷學習,才能動腦筋去思考。比如改革開放后,各種教育理念撲面而來,新課程層出不窮,我們園已搞的綜合課程還要不要搞了?我就先看,而不是盲從新口號。我多方學習,發現新思想與我園課程不相違背,沒有必要另立山頭,可以加強已有的,兼容并蓄。所以我園的綜合課程堅持了30年,其發展是一個繼承、改革、創新的過程,人家學我的經驗,我又不斷創造。我覺得還有必要繼續研究下去,園本課程應跟隨兒童成長的節拍而調整。我從教一輩子,不停地學習、思考,研究新出現的問題,退休后還是定期去各個分園,與年輕老師學新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在仍在繼續。我還跟在專家后面到處去學習,學習要伴隨一輩子!如果勤于學習、思考,就會前進。”堅持不斷地學習,才是“源頭活水”,才能促進教師不斷地突破一個個“高原”。
(二)主動學
幼兒教師在行動上要改變被動等靠的現狀,以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為要旨,重視教育內容的實用性。知識結構落后是導致“職業高原”里的“專業高原”的重要原因。幼兒園教師需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將培養、培訓從點狀拉伸為線狀,保持學校教育與在職教育階段的有機聯系,主動爭取發展契機,這也是應對我國當前幼兒園教師培訓機會不均衡現狀的有效辦法。在實踐中,幼兒園教師需要很多的實踐能力,如自我學習的能力、設計課程的能力、評價幼兒的能力、調整教育方案的能力、組織多種活動的能力、個別教育的能力、與同事協調的能力、開展家長工作的能力、與社會交際的能力、創建環境的能力、總結工作的能力、反思的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獲得主要靠教師保持學習的敏感度和主動性。一位優秀教師的經驗是:“我主動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記錄了大量的學習心得、教育筆記、讀書摘抄,通過這種方式,幫助自己很快成了稱職的教師,而且能夠輔導其他教師。”另一位特級教師的經驗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打開國門,國外各種新經驗迎面而來,我協助老園長收集來各種資料,一起學習,很早就建立了研究意識。后來又主動參加了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主持的多項課題研究。在園本課程探索階段,主動學習了建構論、系統論、行動研究法等;在園本課程體系建構階段,又學習了課程論、陳鶴琴教育思想、發展心理學、課程評價論等;在園本課程發展階段,又學習了多元智能理論、瑞吉歐教育思想。”可以看出,只有主動地學習才能獲得必需的能力,跟得上教育發展的步伐,促進自身的成長。
(三)處處學
幼兒教師應靈活利用各種方式和地點進行學習。學習不應受限于原有學校教育,需要通過多種學習彌補已有學校培養的不足,并完善在職培訓的功效。幼兒教師應摒棄教育囿于學校和培訓場所的思維限隔,忽略校內與校外、工作與學習的界限,將學習與工作、生活場景融合起來,通過在場學習、處處學習,突破“高原”,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終身發展。一位特級教師總結道:“我鼓勵園里的老師們通過多渠道來學習,如看電視學習、聽講座學習、去醫科大學旁聽兒保知識。每名新教師來園都會收到一支筆、一本學習筆記、一本保教心得筆記,這是鼓勵他們到處學習,隨手記錄,從而養成愛學習、勤動手的好習慣。處處都有學習點,比如我在某次技能大賽中看了一節叫作 ‘怪婆婆’的示范課,上課的小老師提到了一個新名詞——‘波點組化’。我不懂是什么意思,就虛心去問參賽的小老師,這樣我就懂了。有些老師以為在幼兒園小、中、大班帶班轉了兩輪,就熟悉幼兒園工作了,其實,兒童現狀、教法、教材選擇、家長工作方法等都在不斷變化,都要不斷研究。”在日復一日的教育生活中,教師要有學習的敏感性,抓住學習契機,在解決一個個疑問的實踐過程中,獲得持續發展,走出“職業高原”。
【參考文獻】
[1]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00.
[2] Georg Simmel. Fash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7,(06):541-548.
本文系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新時代江蘇幼兒園教師職業發展高原現象的特點及對策研究”(編號:18JYB001)、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學前兒童意外傷害認知的教育干預研究”(編號:B-a/2020/01/27)、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改課題“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