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重慶,因水而興。
古時的重慶有“九開八閉”17座城門,開放的城門中除了通遠門通向陸路,其余8座都連接著江邊碼頭。
流淌了億萬年的長江,和重慶共生3000余年,深度塑造著這座城市。
1890年重慶開埠以來,重慶的城市范圍沖出老城門和老城墻的束縛。而從開埠時的商戶繁忙、人流如織,到抗日戰爭時期重工業城市地位的確立,長江給予了這座城市非凡的發展機遇。
如今,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處理保護與開發關系的根本遵循。
今年,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6周年。重慶,這顆長江上游的閃亮明珠,用6年時間,為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這道題作答,向著未來書寫這一輩人的答案。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35歲的羅玖明曾以為自己也會像父輩一樣,在漁船上度過一生。
現在,羅玖明的工作仍是在船上,只是漁船換成了漁政執法船,他的身份從捕魚人變成了護魚人。
清晨,天尚未亮,羅玖明就早早地來到嘉陵江北碚碼頭,細致地將漁政執法船擦拭干凈后,便開始給執法船加油,準備巡邏。
羅玖明曾是北碚區最年輕的捕魚能手之一,年紀雖不大,但他的“漁齡”可不短,已經超過20年。
羅家三代都是漁民,羅玖明小學畢業就開始在江上謀生。
從小捕魚的經歷,讓羅玖明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捕魚本領。但最近十年來,江里能捕到的魚蝦越來越少,往日肥美的江魚已難覓蹤影。
“長江里的魚越來越少、越來越小了。”羅玖明對此感受頗深。由于長期過度捕撈和水質污染,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一度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2021年1月1日零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
羅玖明護魚人的身份,也由此開始——他接受了北碚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的邀請,負責看護漁政執法船,并協助執法大隊打擊非法捕魚等行為。
只是對于這份規定9點上班的新工作,羅玖明還有些不習慣,總是在清晨4點早早醒來。但相比于作息時間的變化,于他而言,更大的不同則是自己從琢磨怎么捕魚,變成了開始思考如何護魚。
漁民“洗腳上岸”,退出“江湖”,“江湖”則開始有了長江旗艦物種長江江豚的身影,紅嘴鷗也每年一度光顧重慶。
據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10月,重慶長江流域范圍監測的74個斷面中,Ⅰ類水質斷面占8.1%,Ⅱ類占60.8%、Ⅲ類占28.4%,Ⅳ類僅占2.7%。
6年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生轉折性變化,母親河生機盎然。
一場場生態保護攻堅戰,在重慶沿江各區縣接連打響——
加強城鄉生活污水治理,重慶中心城區及沿江各區縣累計建成80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累計建成鄉鎮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600余座;重慶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提高至84%,規模養殖場、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分別提升至98%、100%;累計建成16處船舶污染物專用接收點、1650個船舶污染物固定或移動接收設施,全市2391艘船舶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收集處置裝置改造……
一系列制度設計,構筑協同共抓大保護良性格局——
重慶出臺了《關于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意見》等“1+3”配套文件;強化考核問責,近兩年對水質不達標的區縣政府累計約談10次;健全流域聯防聯控機制,與四川等地簽訂《關于建立長江上游地區省際協商合作機制的協議》……
如今,重慶長江干流沿線縣城集中式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長江干流沿線碼頭實現船舶垃圾設施全覆蓋;沿江一公里范圍內的落后化工產能已基本被淘汰。
多式聯運助力重慶擁抱世界
2021年10月30日早上8點,三峽大壩完成175米蓄水。
蓄水后的高峽平湖潮平兩岸闊,陽光下,江面波光粼粼,兩岸青山綠意盎然。
三峽大壩是長江“黃金水道”全方位升值的見證者:2003年6月至2021年6月,三峽船閘已安全通過91.24萬艘次船舶、16.04億噸貨物、1222.86萬人次旅客。
“現在看來,三峽船閘過壩需求還在不斷增加。”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黨委書記齊俊麟說。
發展需求不斷增加,長江“黃金水道”如何提高運載能力,如何才能使“黃金水道”更立體、更高效、更環保,活力更充沛?
這是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2020年7月,一艘名為“冠榮668”的集裝箱班輪在重慶果園港集裝箱碼頭滿載離港。這批共計100標箱的貨物,采用“中歐班列+江海聯運”(即“鐵—江—海”)過境中轉模式,從俄羅斯通過中歐班列(渝新歐)抵達果園港,再經長江“黃金水道”運抵上海,最后通過海運抵達越南,運行時間較亞歐大陸橋轉海運方式節省約10天。
這是一趟意義非凡的航程,標志著“中歐班列+江海聯運”過境中轉在果園港實現首航。
同時,這也意味著果園港已經擺脫內陸港的身份。
向東,順流而下,連接長江經濟帶各港口城市群;向西,對接中歐班列(渝新歐),直通我國西北及中亞、歐洲;向南,“水鐵聯運”直通西部陸海新通道。2021年1—11月,果園港累計貨物總吞吐量達到1993.4萬噸,同比增長55.07%。
“從船來船走,到多式聯運,港區變得越來越熱鬧。”果園港相關負責人說。
2021年7月,涪陵龍頭港二期工程全面完工,水運與鐵路運輸在此實現無縫對接,未來年貨運量將達到4000萬噸,其中涪陵地方運量約1500萬噸、烏江中轉運量約1500萬噸、鐵路地方和中轉運量約1000萬噸。
涪陵龍頭港將成為重慶第二大港口,與果園港、萬州港共同組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國際航運物流樞紐,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的骨干樞紐和交通平臺,也是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主要節點,進一步提升了重慶開發開放水平,助力重慶更好地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涪陵龍頭港自2017年5月試運營以來,已累計完成集裝箱裝卸約3萬標箱,貨運量呈穩步上升趨勢。
江海聯動,陸海呼應;綱舉目張,經脈循行。
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千年“黃金水道”,激蕩澎湃,有效連接起沿江省市和全國乃至全球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使得重慶匯入世界經濟大潮。
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在人們通常的認知中,重慶是一座重工業城市。
以汽車為代表的支柱產業凸顯著這座城市的定位。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重慶考察,指出重慶要“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示范”二字,重若千鈞,既是信任,又是鞭策。
萬州區三陽化工廠,這個建于2001年,為填補三峽庫區產業空心化的工廠緊鄰長江。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萬州區以嚴控化工污染作為加強庫區生態環保的突破口,堅守沿岸一公里紅線,加速推動化工企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
三陽化工廠因緊鄰長江,污染大,被要求停產。一座生產了18年的國有化工企業,從歷史舞臺上退場。作為三峽庫區中心城市,萬州區近幾年轉型發展綠色照明、智能裝備、食品醫藥等新興產業,化工占全區規模工業的比重由2012年的28.8%降至如今的約10%,實現華麗轉身,將綠色還給長江母親河。
大江奔流,巨龍起舞。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重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精彩紛呈。
位于巴南區的重慶國際生物城,2015年建立至今,短短幾年時間便聚集了70多家醫藥企業,擁有長效胰島素、抗體注射液等多個拳頭醫藥產品。
兩江新區至信實業有限公司數字化工廠,焊接車間內一臺臺機械臂不停揮舞、熱成型生產線上激光精準切割,這家專業從事汽車沖焊零部件研發與制造的企業正滿負荷生產。
新中天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同時也是國家環境保護危險廢物處置工程技術(重慶)中心,在煙氣脫硫脫硝、垃圾焚燒發電、城鎮污水處理等領域的多項技術,已納入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名錄,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重慶充分展現“上游擔當”,把對綠色技術的追求推向極致。在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的動作中,我們看到一個重工業城市努力轉身的身影。
推動無人汽車自動駕駛測試,百度、一汽、東風等自動駕駛企業慕名而來。以無人駕駛為代表的未來科技,正在讓汽車產業變得更加綠色智能,也讓重慶的產業底色變得更綠。
重慶的名字還出現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成為首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之一。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同時也在回饋重慶。全球每3臺筆記本電腦、每10部手機,就有1臺(部)是“重慶造”;汽車產業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新能源化升級;集聚數字經濟企業超過1.5萬家,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4%,“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成為重慶新名片。
擦亮“長江文化”名片
2021年5月26日,隨著夜幕降臨,在200米深的武隆仙女山桃園大峽谷,一場以U型槽谷為舞臺的實景演出徐徐拉開帷幕。
燈光隨著音樂逐漸亮起,在音樂達到高潮時,又突然安靜,燈光也逐漸暗淡,此時,號子聲響起——
“一聲號子我一身汗,一聲號子我一身膽,一根纖繩九丈三,父子代代肩上拴……”
隨著號子聲逐漸上揚,聚光燈再度亮起。舞臺上,數十位身著藍色短褲、赤裸著上半身、肩掛纖繩的漢子同時發出吟唱。遠處,還有十幾名赤膊的“船工”或搖櫓、或扳橈,跟著節拍齊聲吼起來。
在木船航運的時代,川江號子是船工們與激流險灘搏命的“指南針”,他們高喊著號子溯江而上,在驚濤駭浪中討生活,聲聲號子里透著不前進不罷休的倔強和不屈不撓的堅韌。
千百年來,長江及其支流白帆點點,號子聲聲不斷。
而今,作為長江最富凝聚力、最具標志性的音樂符號和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川江號子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登上世界各地的舞臺,為燦爛悠久的長江文化唱出一片新天地。
一聲號子激起千層浪,聲聲號子里,生生不息的長江文化在自然生長。
為了修繕大足石刻,“石刻御醫”陳卉麗一大早就趕到工地“面壁”。面對千年文物的塵埃與殘傷,陳卉麗的心中有說不出的傷感。
“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須用心跟它們對話,才能讓它們再放光彩。”陳卉麗說。
文物修繕,為的是更好地保護長江文化遺產,留住長江記憶。奔流不息的長江水,不僅塑造了重慶人的性格,也造就了巴山蜀水間的千年文脈。
保護是傳承的前提。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重慶現有2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40多萬件可移動文物,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特色鮮明、分布廣泛,只有保護好才能傳承好、弘揚好。
如今,重慶已經形成了一條從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室內修復、保管陳列、規劃建設到成果展示的全流程鏈條,三峽庫區的經濟社會重構也已經完成,文化資源的轉化利用,則變得極為重要。
近年來,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推動建設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將奉節白帝城、云陽磐石城、萬州天生城等考古遺址聯合打造成旅游區;涪陵將白鶴梁“石魚出水兆豐年”等文化元素融入農民豐收節活動中;萬州重點打造三峽文化園,將川江號子融入文化演出中;“詩城”奉節依托厚重的詩詞文化打造實景演出“歸來三峽”……
依托扎實的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黃金水道”奔流不息,千年文脈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