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川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6年來,重慶自然生態本底進一步夯實、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城鄉綠色發展進一步顯現、綠色低碳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但是,重慶仍然面臨著污染治理面廣量大、生態修復任務重難度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尚需進一步提升等困難和挑戰。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牢把握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刻領會把握“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的精神實質和內涵要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夯實綠色本底。
一是優化國土空間與分區管控,構建全域綠色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加強與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科學劃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實施國土空間分區、分類用途管制。提升主城都市區能級、做大重慶都市圈,將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作為生態保護修復的主戰場,加快形成結構科學、集約高效、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一區兩群”發展新格局。
二是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嚴守生態安全底線。以三峽庫區生態保護為核心,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地為重點,優化構建以長江、嘉陵江、烏江,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為主體的“三帶四屏多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持續加強水土氣等重點環境問題治理,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實施河流全流域生態治理,加強濕地生態系統建設;推進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加強土壤修復和生態綜合治理;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保護生物資源和修復生物生活的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
三是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實現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推行“生態+”、“+生態”發展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依托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氣候經濟、山上經濟、水中經濟、林下經濟等;大力推廣生態種植和生態養殖,打造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農業生產基地。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壯大智能硬件、智能軟件、智能制造裝備、智能汽車、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鏈,建立低能耗、可循環、清潔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優化利用化石能源,擴大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深入推進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建設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
四是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城鄉共富共美。推進“兩江四岸”整治提升,打造長嘉匯、廣陽島、樞紐港、智慧園等城市新名片,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市政設施和市容環境品質,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開展山城公園、山城綠道、山城步道等山城系列品牌建設。聚焦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三維價值,高標準建設環境舒適的綠色智慧未來社區。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加快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農村田園風貌保護和環境整治,保護鄉村自然生態景觀格局和農業生產的自然肌理,打造巴渝特色美麗鄉村。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重點加強農村生活垃圾、農村生活污水、廁所糞污治理,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家園;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實現村莊公共空間及庭院房屋、村莊周邊干凈整潔。
五是傳承弘揚生態文化,形成全民生態自覺。深入挖掘農耕文化、書法文化、山水文化、詩詞歌賦、戲曲民俗等蘊藏的生態文化內涵。加強對世界遺產、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生態文化載體的保護。推動建立生態文化體系,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文化地標。依托“互聯網+”,建立包括機關、企業、社區、學校和家庭等在內的生態文明教育網絡體系,利用“世界環境日”等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普及生態文化知識。推進人文底蘊、自然文化和生態價值觀念的全面融合,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節約的生活方式。持續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等創建行動,不斷擴大創建行動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
六是加強區域協同開放合作,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以聯合河長制為基礎,建立跨區域、跨部門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流域治理機制。通過協商確定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目標,明確與流域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相適應的產業準入標準、污染治理政策、風險防范要求。建立毗鄰地區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共建共管共治機制,協同推進河流湖庫保護修復、飲用水水源地整治,共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環境改善。在跨界河流、重點生態環境功能區河流及主要支流加強水質監測點設置,將實時數據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動態監測數據平臺。加大跨界執法溝通合作力度,共同預防突發環境事件。協同推進生態環境標準統一,建立溝通協調、跨區域生態環境標準合作制定機制。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倡導綠色投資理念,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關于綠色轉型發展的交流合作。
七是構建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完善山清水秀美麗之地評價體系和目標考核機制。強化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控、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管理,扎實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實行失職追責和損害擔責。建立健全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協同機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體系。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健全生態環境治理企業責任。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暢通監督渠道,搭建政府、企業、公眾和媒體互動交流平臺。健全風險防控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強對生態系統狀況、生物多樣性、生態風險、保護成效的監測評估,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體系。建立跨流域跨區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試點推進生態敏感區生態搬遷。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制定生態資產與生態產品核算標準、核算評估機制和核算結果應用機制。
(作者系重慶社會科學院生態與環境資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生態安全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