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洪
不同經濟形態,其資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也不同。
農耕時代,在政府掌握資源配置的背景下,以土地和勞動力為主導的資源密集型小農經濟,看似自給自足、看天吃飯,實際與賦稅和勞役、兵役高度相關。
工業化時代,資源資本密集型的社會化大分工,橫向上不斷突破市場邊界,縱向上不斷拉長產業鏈條,市場對資源配置占據主導地位。但政府的作用同樣重要,比如行業準入、貿易準入門檻等規則的制定和許可。
步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流與人才流、產品流、資金流、技術流等一道,成為政府與市場配置的重要資源,但其對生產力發展的貢獻遠沒有充分釋放出來。
就目前比較火熱的數字經濟而言,人們有著兩方面的共識:一是數據是關鍵的、重要的生產要素資源;二是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顯然,這缺少了對數據資源配置手段和方式的探討。
如同資本對應市場一樣,數據之所以成為關鍵的、重要的要素資源,就在于互聯網。首先,互聯網是一種信息通信技術,由計算機主導的PC互聯到人與人為主導的移動互聯,如今正朝著“人機物”三元融合的萬物智能互聯發展。其次,互聯網是一場技術革命,逐漸滲透、粘連、整合各類經濟形態、社會形態和萬事萬物,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再有,互聯網是一種思維,比如大家熟悉的去中心化、平臺化、快速迭代、流量、跨界等。
而互聯網對數據資源的配置,類似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因為互聯網有著一張實實在在的網絡,有著管理節點和平臺,可以實現指令的快速下達,提高指揮效率、提升指揮準確性。所以說,誰掌控了數據,誰就擁有了未來。
與此同時,互聯網對數據資源的配置,也類似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一是互聯網的滲透、跨界,催生和創造了無數個新業態新行業新職業。二是互聯網的去中心化,打破了工業化時代的“大而不倒”神話,塑造了中小微企業同樣通吃市場的奇跡,實現了各類市場主體平等競爭。三是互聯網的快速精準,遠比傳統的市場競爭更直接、更猛烈。
總歸起來,互聯網可稱為數據資源配置的“第三只手”,兼具政府有形和市場無形的特點。供給端加速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推動智能制造、智能建造和智慧農業、智慧城市發展,促進產業全面升級,解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上學難就醫難等城市病。需求端堅持用戶至上,利用移動智能終端,收集和挖掘用戶數據,分析用戶行為偏好,開拓、深挖消費市場,其中終身學習、興趣生活、運動和醫療健康消費潛力巨大。
具體到資源配置,互聯網以大數據為基礎黏合各類市場主體,注重網絡整合與節點優化,聚集整合資源、優化分配資源,協同促進資源有效利用、實現增值。集合優化數據資源,比如平臺經濟,實行在線及時、點對點對等資源配置,打造一個貫通上下游合作伙伴、黏合更多用戶參與生產經營的開放平臺。整合優化數據資源,比如共享經濟,臨時讓渡使用權,線上撮合和線下租賃使用同步,實現所有者獲得租賃收益和服務收益、需求者享用服務或創造價值、網絡平臺獲得用戶資源和資金資源的多贏格局。聚合優化數據資源,比如定制經濟,克服個性消費、定制生產成本高難題,以開放、協同優勢黏合更大范圍的策劃、設計、制造、包裝等專業力量,把個性化理念、產品、服務變為現實。
(作者系重慶郵電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