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丁毅
2021年6月27日晚,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
病床前,巫山縣老干部事務中心主任劉紹成、事務中心綜合科科長楊斌、縣委組織部老干部工作科科長冉術琴前來看望離休干部彭正秋。
臨近“七一”,劉紹成帶著兩位同事從巫山驅車趕赴重慶江北區探望彭老。見到“娘家”來人了,彭老喜出望外,為了給黨慶生,彭老提議一起歌唱《你是燈塔》,那是彭老的政治啟蒙歌曲。
曲罷,彭老激動地拉過劉紹成的手說:“殘軀不能再有貢獻了,希望紹成能代我向黨組織上交一筆特殊黨費。”
望著手中的1000元特殊黨費,劉紹成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能為這樣一群人服務,我很幸福,也很有成就感”。
2021年歲末,巫山縣老干部事務中心被表彰為“全國老干部工作先進集體”的消息在巫山傳開,這是事務中心全體工作人員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禮物。
“這是我們全體工作人員和服務對象共同努力的成果,既是鼓勵,也是鞭策,唯有做好工作,我們才能不負殊榮。”劉紹成說。
幸福是傾心陪伴
2021年12月23日下午3點,胡宋煬老人提前一個小時結束了自己的午睡時間。
在老伴楊海鳳的幫助下,胡宋煬穿好衣褲,之后便抱著暖手寶端坐在沙發上等待。
這個暖手寶現在是胡宋煬最喜歡的物什,走到哪兒都要抱在手上。暖手寶是巫山縣老干部事務中心工作人員黃成軍送的,她是胡宋煬的專職聯絡員。
胡宋煬不是巫山本地人,原籍山西。95歲的他參加過抗日戰爭,抗戰勝利后,又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西南戰役。從部隊轉業后,他留在重慶,定居巫山。
坐在沙發上,每過幾分鐘,胡宋煬就會望向門外,嘴里還嘀咕著:“她怎么還沒來。”
這天是黃成軍約定好來看胡宋煬的日子。
下午3點半左右,黃成軍提著滿滿一袋水果趕到胡宋煬家。見到小黃,胡宋煬的臉上露出喜悅的神色,示意黃成軍趕快坐下,又將桌面上擺著的一盤干果向她推了推。
“胡老,您的腿好些沒?”一坐下,黃成軍便開始詢問。
“好了好了,我都能走路了。”胡宋煬抱著暖手寶,用一口山西腔回答。
那是去年的4月,一通來自胡宋煬二女兒的電話讓黃成軍慌了神。
那天下午,胡宋煬午睡醒來,在家中轉悠時,不小心踢到椅子上摔倒了。摔一跤對于年輕人而言,可能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對于高齡老人來說,是一種致命的危險。
近些年來,巫山陸續失去了一些上了年紀的離休老人。年復一年,和胡宋煬年齡相仿的老人,現在僅剩9人。這些從革命戰爭年代走過來的老人,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流血流汗,每一位都是“寶貝”。
趕赴醫院的路上,黃成軍心里始終忐忑不安。幸運的是,醫生診斷胡宋煬為腰椎骨裂,沒有生命危險。
2011年,黃成軍開始接觸老干部工作;2012年,黃成軍成為胡宋煬的專職聯絡員。
10年的時間,他們間沒有發生什么驚心動魄的大事,只有日復一日的關心和陪伴,這個操著一口山西腔、性格內向而孤僻的老人,早已成為黃成軍心中的家人。
10年的陪伴,黃成軍也早已走進胡宋煬的內心,成為后輩一樣的家人。胡宋煬能回憶起來最幸福的事,不是年輕時受到表彰,而是在這樣的高齡,仍能戴著生日帽,在明晃晃的燭光中,唱著生日歌,許下生日愿望。
幸福是老有所養
2021年12月24日,巫山縣城。
出發去王衡慶老人的家之前,縣老干部事務中心工作人員徐盛菊給社區工作人員田俊和商務委退休黨支部書記胡厚銀分別打了電話。
徐盛菊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去到王衡慶的家中了。穿過熱鬧的小巷子,順著樓房找到三單元,再沿著樓梯爬上五樓,田俊和胡厚銀已經在門口等她了。
出發前,徐盛菊仔細地對照了清單,在超市買好了王衡慶所需的生活用品。
站在門口,徐盛菊以一種特殊的節奏敲門,沒過一會兒,屋內就傳來“咯吱咯吱”的聲響,是王衡慶推著輪椅過來開門了。
2001年冬天,王衡慶退休。退休后的生活本應該安逸閑適,但突發的小腦性共濟失調奪走了他的平衡能力,自此之后,王衡慶就只能依靠輪椅行動。
王衡慶居住的樓房為老式樓房,沒有安裝電梯,獨居的生活和五層樓的高度,是他和外面世界之間的天塹。
為了讓老有所養,在精準摸排的基礎上,縣老干部事務中心建立了特殊困難離退休干部幫扶動態管理臺賬,針對困難離退休干部,爭取特困幫扶金,并協調社區等參與共同幫扶,照顧其日常生活,王衡慶就受益其中。
2012年,照顧王衡慶的任務傳到了徐盛菊的身上。
老人性格固執偏激,常年獨居的生活又讓他對一切都具有一種天然的戒備心——手機只在晚上7點半至9點半開機;沒有按照一定節奏敲門的一律不開;不愿意別人動自己的所有物……
時間改變著一切。慢慢地,徐盛菊摸清了王衡慶的脾氣和生活規律,不僅教會了他怎么使用手機點外賣,也讓他慢慢放下了戒備心。
節氣已經臨近小寒,南方的冬天潮濕陰冷,風從樓道往屋里灌,徐盛菊一行急忙進屋,又轉身將房門關上。
門口的桌面上凌亂地擺放著一堆電子元件,王衡慶年輕時是研究集成電路的專家,老了也時常在家擺弄這些電子元件。老人有個愛好不容易,徐盛菊鼓勵他做這些事,還幫忙將他的一些“發明”送往縣科協。
徐盛菊他們將買來的生活用品分門別類擺好后,又幫王衡慶拾掇家里。老人推著輪椅,在徐盛菊的身后咿咿呀呀地說著“我這個發明能幫空調省電”、“你們要注意科學研究”、“天冷了注意保暖”之類的話。
徐盛菊笑著回答:“好的,王老師,您的研究我一定幫您上報。”
轉過身,徐盛菊繼續收拾家里,卻沒有告訴王衡慶,其實現在的空調已經發展到智能變頻的階段了。
幸福是有了“娘家”
2021年11月17日,鄉鎮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楊禮清接到一個求助電話。
電話來自巫山縣高唐街道凈壇社區黨委書記劉春林,18日凈壇社區要舉行換屆選舉會,想請幾位老同志出席會議,并幫忙計票。
這樣的電話楊禮清每年都會接到幾個,有時候是希望老同志出面幫忙調解糾紛,有時候是希望老同志能為大家上課,對于這樣的請求,楊禮清都不會拒絕。
答應下來之后,楊禮清在微信群里召集大家,有意向的可以在他這里報名,沒幾分鐘,人員問題就解決了。
從官渡鎮紀檢組長的崗位上退休后,楊禮清就進城跟隨子女一起居住了,但他的組織關系還留在鄉鎮,退休后,各種活動參加不了,甚至連交黨費都不方便。
“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老同志從鄉鎮退休后進城居住,一些鄉鎮又很偏遠,老同志進城后,就成了無根之萍。”巫山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委老干部局長向曉玲說。
不僅如此,巫山縣離退休干部人數多,地方又很偏遠,僅靠事務中心7名同志,根本就無法照顧周全。
轉機發生在2015年。
在一次聊天中,向曉玲了解到九龍坡區通過成立離退休工作委員會,各個單位的老同志成立離退休黨支部,讓老同志來管老同志的成功經驗。
“把格局打開,張開懷抱迎接老同志,我們準備成立離退休黨工委,這樣就能將全縣所有離退休老同志全部覆蓋。”向曉玲說。
當年5月,向曉玲就帶領劉紹成等人一同趕赴九龍坡區調研學習,返回巫山后,立即召開會議,邀請縣委主要領導、老同志代表一同參會。
會上,向曉玲講述了自己的構想,當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特別是楊禮清,更是激動地鼓起掌,“我們鄉鎮退休老干部終于找到了‘娘家’”。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巫山縣已由最初的7個離退休黨支部發展到現在的118個。
“老同志都是寶,是壓艙石,有了黨工委和黨支部,不僅給老同志找到了‘娘家’,還給老同志提供了發揮余熱的平臺。”劉紹成說。
近幾年,農委(現農業農村委)退休的胡吉喜、范開舉等老專家,到鄉村開展技術培訓50余場,結對聯系指導種養大戶20余戶、發展果園5000余畝。
鄉鎮退休干部黨支部的馬振良,見到巫峽市場亂搭亂建,有嚴重火災隱患,主動聯系相關部門,并和群眾做工作,不到一星期,就解決了問題。
退休干部楊錫林,獲得“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表彰,至今還帶領他組建的“夕陽警隊”,行走在巫山的大街小巷,保護群眾安全,宣傳法治思想。
近年來,全縣1200多名老同志有組織地參與疫情防控、鄉村振興,建言獻策600余條,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20余萬元,協助解決問題3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