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開收
紅色文化誕生于波瀾壯闊的革命年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支柱。紅色文化資源是營造德育教學氛圍的重要載體。借助地域優勢,合理運用本土紅色資源,能夠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學生對革命精神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行程萬里,不忘來路;飲水思源,不忘初心。我們應當不負重托,牢記初心使命,將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將紅色傳統發揚光大。
紅色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著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教育資源,對德育教學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現代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信息資訊鋪天蓋地,導致學生容易接觸到形形色色不健康的東西,影響身心健康。“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落實到教育中。
傳統德育教學中,學生學到的德育知識都來自教師講授的課本上的內容,學習體驗感不強,導致其對德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都比較膚淺。借助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可以打破原有德育教學只能在教室中進行的形式,將德育課堂變成了學生能夠真聽真看真感受的現實課堂。從學校教室到現實場景的轉變,將德育教學形式進行創新改革,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感,使其對德育知識理解更為深入。
我校將德育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領略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幫助學生樹立道德意識,使德育教學不再是空談理論大道理,而是真正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我校作為漯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擁有豐富的革命紅色文化遺址資源。抗戰勝利時,這里是全國16個受降點之一;解放軍陳謝兵團第一次南征后戰斗英雄表彰會在此舉行,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成立大會以及英雄表彰會也在這里舉行……我們結合這些資源定期開展校外德育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學生感覺課本里的知識鮮活起來了,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學習,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二、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應用
探索本土紅色文化在德育工作的有效實施,需建立在對紅色文化及特色校園文化充分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我們抓住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契合點,充分發揮校園紅色文化的德育功能,以紅色背景下的漯河二中為切入點,探索適合本校的德育途徑。
(一)開發校園紅色資源
紅色文化遺址作為歷史的見證,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和政治價值。全方位、多渠道地發揮校園紅色文化的德育功能,能夠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和歷史責任,明白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激發意志力、培養道德品質。因此,學校自籌資金建立了受降儀式原址紀念碑和受降儀式情景再現雕塑;在音美樓走廊增設抗日戰爭歷史文化長廊;建立了陳謝兵團南征后第一次戰斗英雄表彰大會原址紀念碑;建立了渡江戰役誓師大會原址紀念碑和陳賡大將雕塑;在東南角圍墻增設解放戰爭歷史文化長廊;在西圍墻增建70米校史文化長廊,宣傳學校厚重的歷史和優秀黨員教師牛運昌的故事。
(二)融入校園德育活動
組織各種豐富新穎的德育實踐活動,是使學生深刻體會紅色文化深刻內涵的有效途徑。我校結合實際,開展了一系列強調學生參與性、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德育活動。
我們通過在學生中選拔紅色文化小講解員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校園紅色文化的理解。學校從優秀團員中挑選、培養文化小講解員,利用周二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安排小講解員在校園內現場講解紅色歷史故事。這個活動深受學生喜歡,為了當上講解員,他們查資料、練習演講,勁頭十足。
我們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校園實踐活動和校園社團建設中,定期舉行“童心向黨”歌詠比賽、清明節祭英烈、“向國旗敬禮”網上簽名和“我和國旗合個影”等活動。同時組建愛國文學社、紅色藝術團、學雷鋒服務隊等社團,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三)紅色文化引入校本德育教材
我們以紅色文化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德育綜合課程建設和提升教師德育專業化水平。校園內豐富的紅色文化遺址資源為我校德育模式探究提供了現實的教材資源。憑借著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們發揮集體智慧,通過查閱本地相關歷史文獻、走訪知情老人、挖掘紅色故事背后的精神財富,整理出數十個有關本校的紅色文化故事,有針對性地選取優秀共產黨員牛運倉同志的故事,緊密結合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將德育內容結合本校校園紅色文化資源,編成校本德育教材,用榜樣事跡和紅色故事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目的。
綜上所述,將德育教學與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結合,有效消除了傳統教學形式概念化的弊端,使德育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新穎豐富的德育教學活動增強了學生在教學中的體驗感,深化了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革命先烈們的寶貴精神可以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實現優秀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承。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基于紅色文化開展特色德育的模式建構與實施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CJYC212511032)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