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馥君 李學英
詩人創作詩歌作品時,總會受到所處地理位置和生活環境的啟發和影響,成為其作品的創作來源。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部,是中華文化極具特色之地,這片土地上產生了諸多的先哲賢士和鴻儒巨擘,形成了豐富深邃的滇文化。高奣映作為少數民族中具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和學者,為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人們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特定的地域所獨有的文化特色。因此,探析高奣映的文學作品時,不應僅僅研究詩人本身,而應將研究的視野擴大到其所處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環境中。本文試通過簡要分析《妙香國草》中的部分詩歌,論述其中蘊含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地域文化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一、高奣映的生平及經歷
高奣映,清初姚安府世襲土同知,是一位有著重要成就的少數民族文學家和學者。豐富的經歷使他的身份呈現多樣化,根據他的經歷大致可分為初承襲其父職位、正式任姚安府土同知世職、結束仕途生涯而歸隱結磷山潛心研究學問三個階段。
高奣映人生的第一階段,僅12歲便承襲父職。高奣映生于清順治四年(1647),此時正值明末清初改朝換代時期。其父親是少數支持明朝的土司之一,因此深知自己難以得到清王朝的重用,在回家途中,便將職位交給兒子高奣映。因高奣映年幼,便由他的母親輔佐他處理事務,并代為掌管印信。在高奣映孩提時父母就對他寄予厚望,對他的教育也格外看重,加上他本身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青少年時期就積累了大量的知識,為他成為詩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奣映人生的第二階段,是在他26歲的時候正式承襲了姚安府土同知世職。這是他官途生涯中的重要階段,他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報效祖國。在經歷了改朝換代后,高奣映恢復了世職,土官的權利得到了維護,他認為這是清王朝對他的恩德,此后效忠于清王朝。在他剛上任不久后,川滇交界、金沙江流域的少數民族區域發生了戰亂,這成為高奣映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
陳九彬在《土司名儒:高奣映》中寫道:“高奣映初戰告捷,由此而贏得了當地各族人民的信賴和敬仰,也贏得了官府上下一致的贊賞。”在沒有耗費任何軍事力量的情況下,高奣映憑借自己的能力和當時的影響力,平息了這場土司之間的戰爭。后因與吳三桂有政治牽連,深知不能將此層關系撇清,在政局穩定后,便效仿自己的父親,歸隱結磷山,將土同知世職交給自己的長子高映厚,至此政治生涯結束。
高奣映人生的第三階段,是他結束了做官生涯歸隱結磷山。這一時期,他將重心主要放在了三個方面:一是學術研究,其所著《太極明辨》《金剛慧解》《妙香國草》《迪孫》《滇鑒》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二是教育方面,他開設了學館,培養各地的學子,在教導學生之余創作了《春秋時藝》《高氏家范》等書;三是參加一些社會上的公益事業,修建佛寺,賑濟災民。
二、高奣映詩歌創作的地域特色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是云南學習中原文化較早的地方之一,滋養了許多優秀的文人學者,孕育出極具地域特色的滇云文化。在滇云文化中,文學是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深深地扎根于人內心深處,受到周圍地理環境影響最大的,也是最為直接的。清代詩人孔尚任在《古鐵齋詩序》中曾記載:“蓋山川風土者,詩人性情之根柢也。”孔尚任認為山川風土培養人的性情,地理條件、生活環境與人們氣質的形成息息相關。不同的環境培養不同的人格和思想,“得其云霞則靈,得其泉脈則秀,得其岡陵則厚,得其林莽煙火則健”。詩人在創作詩歌時以山川風土劃分詩歌風格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展現不同的詩歌風格。作為一位少數民族學者,高奣映的詩歌創作中體現著豐富的滇文化。
(一)地域景觀豐富
《姚安縣志》中記載:“姚安地形,四周崇山峻嶺,中部平疇廣川,地勢南高北低,微顯傾斜。”姚安地理位置特殊,成為南方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的國家格局基本穩定,促進了云南民族詩歌的發展,尤其是以地域景觀為內容的詩歌不斷增多。明太祖時期對西南邊疆地區進行開發,改善了云南因地理位置原因導致的比較封閉的狀況,加強了云南與其他地區之間的聯系,云南省內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流也逐漸增強。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詩人將足跡留在了每個地域上,詩歌創作的地域景觀得到了擴展。
據《高奣映評傳》記載,《妙香國草》共記載了大理地區的54處名勝古跡。這些詩歌均從名勝古跡入手,每首詩都有一篇題釋,是對當篇詩歌名勝古跡的由來、形態以及歷史背景的介紹,對生活的環境、風俗習慣進行概述,使讀者對詩歌中的地域景觀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因此,《妙香國草》不僅是一部詩集,還是一部大理名勝古跡的游記,可以作為一部地方志閱讀。例如《登浩然閣觀海有感限韻》:“碧波千頃落群溪,杰閣攢空洱水西……春風自我招攜得,秋月何人感慨齊。”詩人意在表明浩然閣位于西洱河上,是一處景色優美之地。將自己置身于內,以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抒寫大理風光,詩人幾乎走遍了大理的名勝古跡,每次游覽都有作詩,而這些詩歌內容也離不開大理景觀。
《妙香國草》中描寫了許多大理的景物,如花甸壩、浩然閣、羅剎洞等。詩篇《龍尾關》介紹了龍尾關位于蒼山洱海的交匯處,這里是滇西交通的關鍵之處。題釋中對龍尾關的地形、地貌作了具體詳盡的描述。《蝴蝶樹》是另一篇描寫大理景觀的詩篇,其詩和題釋意在記錄樹。蝴蝶樹長在蝴蝶泉上,每年蝴蝶樹開花時,蝴蝶也恰在此時飛來,蝴蝶與花混合在一起,使蝴蝶泉的景色迷人。不少文人墨客曾為蝴蝶泉作詩。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中記載:“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蛺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詩人在《妙香國草》中記錄了大理的山水風土、名勝古跡,辭藻華麗,真實描繪了大理的風貌,表現詩人對大理的熱愛,可以稱得上大理名勝古跡志了。
(二)地域景觀的情感意象
地域景觀對詩歌創作產生的影響主要是詩人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通過對事物的切身感受,從而產生的情感體驗。詩歌中的情感并不是憑空產生的,是主體人對客觀對象產生的精神共鳴,將情感隱藏在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下。早在我國西周時期,詩歌中便使用意象表達情感。例如,《詩經》中的草木意象,詩人將意象自身的屬性賦予了特定的內涵,幫助詩歌抒發情感。
作為一位云南少數民族學者,其文學作品中地域特征明顯,在《妙香國草》中記載的54處風景名勝,大多是他情感抒發的載體。詩歌以抒情為主,將大理優美的風光和悠久的歷史展現在讀者眼前,成為詩人表達情感之作。如《明蘭》,詩人借楊士云先生親手種植的蘭花,贊頌這高潔忠貞的品格。“感當時,話長今夜。燕子飛來,幸得依王謝,且凝眸看誰愜。紉休為佩,襲思托藉。”呈現出詩人作為明王朝遺民內心復雜的心理,對明王朝懷著一份感恩的情意。詞的下闋抒發詩人的志向,將明蘭作為佩飾縫在衣服上,以此寄托自己高潔的品格和情懷。“花開甚事心難罷,醉將蝴蝶游蜂罵。”詩人痛恨那些沒有骨氣的人,將“蝴蝶”和“蜜蜂”比作沒有骨氣之人。側面展現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欣賞,借花喻人,由花生情。
高奣映歸隱結磷山時創作了不少詩歌,詠物言志詩自然包含其中。《牡丹詞》8首是高奣映詠物言志詩的代表作,成詩于歸隱結磷山時,稱得上他歸隱時內心的真實寫照。牡丹被稱之為花中之王,將花之美與詩人的人格美合而為一,兩者融為一體,留給讀者韻味無窮之感。在《牡丹詞》中的第八首中,詩人通過石崇、王愷斗富的故事,教導自己的后代子孫,擁有財富可能只是暫時的,就像牡丹花一樣,不管綻放時如何絢麗多彩終究會凋謝。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一定要時刻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保持住青春和本心。
三、地域文化對高奣映詩歌創作主旋律的影響
明代,云南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其地理位置。云南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不斷涌入大批學者,如司馬相如、李善、駱賓王、楊慎和李贄等前往此地開啟姚安新學風。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量的漢人入籍,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成為西南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區域,并將中原文化覆蓋至此。高奣映成為文化交流的受益者之一,創作出許多優秀的詩歌作品。
(一)推崇真情實感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言志”是詩的功能和屬性,高奣映在總結“詩言志”時注重詩歌立意,避免詩歌庸俗。他認為詩歌中詩人所要表現的“志”既是詩人的觀點,也是詩人的真實情感和對生活的體驗。詩歌是詩人至情至性所發的產物,是詩人的真情實感。高奣映的詩學理論體系強調“氣、真、格”,即詩人的感情要真摯,藝術要真實,而情感和藝術都應來源于現實生活。高奣映所強調的“氣格說”,意在重視詩歌的理論思想,強調真摯的情感在詩歌中的作用。
從《妙香國草》中可清晰地了解到,詩人賦予詩歌的社會功能,與文學中的“文以載道”思想一脈相承。例如,詩人通過描寫大理的山川風土和名勝古跡,將歷史與現實、自然景色和人文思想相互交融,呈現出詩歌中的真實情感。《感通寺恭讀明太祖御墨》:“蕩山赤日照人愁,圣藻初開思不休。拜罷香煙疑似昔,讀來玉軸感同秋。當年白馬嘶何處?此日丹茶放小丘。為憶臨軒重慰問,殊方今已負皇猷。”詩人以恭敬之心頌揚明太祖的英明,表面上看是一首描寫自己游覽感通寺、觀賞朱元璋御墨的情景,但每字每句都透露著憶古思今的感慨,映襯出詩人的真情實感,將名山大川的景物詩呈現出深厚的底蘊。這是他飽讀詩書、游覽景物后,寫出的發自內心真情實感的詩。
(二)推崇忠君愛國思想
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高奣映,目睹了朝代更迭、戰亂紛爭后對忠君愛國、維護國家統一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12歲就承襲父位的他對明朝皇帝充滿感激之情,隨著云南地區的發展,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注重對忠君愛國之士的歌頌,這些思想在他的詩歌中都有所體現。詩篇《汝南王碑》抒發了詩人內心對明王朝滅亡的悲痛之情,將情感寄托于景色之中,既是寫景又是抒情,當年的“擊玉詠春山”和今日的“苔痕半剝斑”,詩人內心的隱痛都展現其中。詩篇中的最后一句“底事那堪秋月上,捫碑難讀冷禪關”將情感推至高潮,遺民的痛苦深入詩人心中。
高奣映在經歷了明王朝滅亡后內心的痛苦之情溢于言表,痛苦之余仍心存感恩。在詩歌《罷谷》中,詩人表現出了人須有忠孝的思想觀點。詩人認為罷谷是由于罷父在此隱居而得名,從罷谷到鳥吊山,詩人認為鳥類都有仁義之心,人類更應如此。詩中描述山川河流、地理環境,同時又有情感的體現,這在當時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詩篇。詩篇《書盟神祠》同樣也是一首愛國主義詩歌。詩中描寫了唐朝與南詔的關系,希望南詔能夠盡快歸順唐,經過與吐蕃的一系列斗爭后,南詔同意歸唐,并在點蒼山會盟。這是一首典型的愛國主義詩歌,渴望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詩歌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依托分不開,高奣映的成長和詩歌的形成離不開他生長的土地、大自然的啟發、詩歌氛圍的感召。
(北方民族大學)
基金項目:2021年北方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明清云南姚安高氏家族文學研究”(YCX21027)。
作者簡介:李馥君(1991—),女,黑龍江雞西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