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競博 焦春梅
摘 ?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培養青年政治骨干作為黨千秋事業的重要指針。民主革命時期,黨通過組織日常學習、創辦學校和短期培訓等形式,堅持開展對青年政治骨干的培養。新時代,將黨對青年政治骨干培養的認識置于百年奮斗的大背景之下,總結歷史經驗,揭示其內在規律和基本特征,對開展青年培養工作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青年;政治骨干;歷史經驗
中圖分類號:D432.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6-0021-04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出號召,青年人要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中國共產黨的壯大和成功有多方面的寶貴經驗,如:始終保持黨的純潔性和戰斗力,使黨一直能夠把握時代主要矛盾,解決時代問題。同時,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對青年一代的培養教育。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能夠根據自身使命的要求和社會革命與建設發展的需要,加強對青年政治骨干的培養,使他們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成為黨的事業的建設者,使黨的組織不斷發展壯大,黨的事業永葆生機活力。
一、民主革命時期黨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
(一)建黨初期與大革命階段黨對青年政治骨干的培養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與會代表13人,平均年齡為27歲,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開始就代表了中國青年的理想。中國共產黨培養青年政治骨干,是與黨的任務使命緊密聯系的,特別是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過程中,把對象重點關注到中國進步青年群體[1]。陳獨秀早期主辦的《新青年》自1915年創刊到1926年發起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與科學,成為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陣地。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骨干力量基本上都是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青年。為了擴大后備力量的需要,使進步青年在黨的組織教育下成長和走向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黨員數量迅速增加,由于大批黨員和團員的思想理論水平非常有限,加強對黨員和黨的后備力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十分迫切,當時黨對青年政治骨干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創辦革命刊物、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著作、開辦學習班。黨早期主辦的《新青年》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1926—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毛澤東先后在廣州和武昌舉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號召革命的青年知識分子到農村去,與農民結合,從農民痛苦的生活和需要中,引導他們和土豪劣紳斗爭。全黨全軍都十分重視青年工作與青年教育。在此期間,毛澤東親自制定了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要求以共產主義精神教育青年。
(二)土地革命時期黨對青年政治骨干的培養
從土地革命戰爭開始,由于各個時期都面臨著緊迫或十分重大的革命戰爭任務,中國共產黨對青年政治骨干的培養都包含在重大的革命斗爭中。為了解決當時的主要矛盾,黨的后備接班人培養的思想逐步生成,但是沒有系統形成。一是因為當時的國內革命戰爭異常艱難和劇烈,新生的革命力量處在強大的反動勢力包圍中,中國共產黨有許多涉及生死攸關的重大現實問題要優先解決,黨的青年后備力量培養工作,主要是圍繞解決主要任務而開展的。二是因為當時與敵對集團包括外國反動勢力的斗爭,主要是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思想領域的斗爭不是主要矛盾。當時國內外反動勢力也主要通過軍事攻擊、威脅和政治打壓,企圖扼殺革命力量。思想領域和意識形態的斗爭雖然存在,但不是斗爭的主戰場。在此期間,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開始自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新歷程,并且在這一時期編撰了《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中國農民問題》《長岡鄉調查》《興國調查》等著作,要求青年團注重組織和思想建設。隨著革命勝利以及新的人民政權建立,黨的后備人才培養才提上了重要的日程。
(三)抗日戰爭時期黨對青年政治骨干的培養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隊伍經歷千難萬險到達陜北后,干部和隊伍損失嚴重,紅軍僅剩下三萬多人的骨干力量。面對抗戰形勢的日趨緊急,急需補充大批黨政軍干部,培養青年干部補充到黨政軍隊伍,是革命的緊迫需要。這一時期,由于受到中國共產黨堅決抗日和為民族大義英勇奮戰精神的感召,大批青年知識分子投奔延安,尋找救國與追求真理的道路。因此,中國共產黨也面臨著把這些進步青年培養為政治骨干的任務。根據革命形勢發展需要,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和其他根據地陸續舉辦了一些培訓學校和干部學校。僅僅在陜甘寧邊區舉辦的干部學校就包括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陜北公學、自然科學院、延安女子大學、安吳堡青年培訓班等。其他抗日根據地的各類學校發展也很快,有政治教育、軍事培訓和技術培訓等,僅抗日軍政大學就在各個根據地創辦了12所分校和5所陸軍中學。毛澤東高度重視學校對青年骨干人才的培養,有關學校的教育方針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干部教育培訓方式、學校的干部選拔配備,都是他和黨中央共同研究[2]。延安時期的干部教育和青年政治骨干培養,具有當時歷史時期社會形勢要求的特點,既為了解決中國共產黨當時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從干部隊伍建設方面加強黨的后備青年骨干培養,又為中國共產黨之后長期革命和建設儲備了大批骨干人才,為后期抗戰反攻和解放戰爭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儲備了大批革命干部。
二、民主革命時期黨培養青年政治骨干的基本經驗
(一)始終把政治教育擺在首位,培養青年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和政治立場
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一條基本原則。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開始就確立了自己的政治綱領、政治目標和政治路線,黨的組織發展過程中,把政治教育始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對黨員干部軍隊和人民群眾進行政治斗爭和階級斗爭教育,通過干部學校、軍政大學、農民夜校、日常政治教育等方式,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無產階級思想教育、革命斗爭教育,保持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干部和人民軍隊的政治本色,也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沒有忘記政治本色,以政治革命、政治建設和政治改革推動社會進步和全面發展。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世紀的百年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把教育青年、發動青年、引領青年,作為最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讓廣大青年參與到轟轟烈烈的社會大變革運動中,大批青年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導力量和骨干力量,成為革命隊伍中無數的革命先鋒和平凡英雄。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在對青年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至關重要,教育青年走正確的成長道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教育青年忠于黨、忠于人民,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奮斗。
中國共產黨對青年政治骨干的培養,在價值取向、價值引領、內容選擇、任務確定、結果評價各個方面,都把政治放在首位。鄧小平曾指出,“學習理論要精,要管用”。培養青年政治骨干,不是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對青年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體現出了精簡和管用的特征。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很難有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所對青年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黨對青年骨干的培養主要是教育青年確立無產階級的立場,認識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樹立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掌握群眾工作和對敵斗爭的基本方法。青年理論教育是青年教育的基礎,要著重解決的是青年的政治價值取向問題。理論教育內容的精練和管用,是青年教育內容總體布局的要求,是青年成長規律的要求,是青年理論教育的重要原則[3]。
(二)在實踐中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通過淬煉使其成為革命事業的骨干
將實踐作為人才培養主渠道之一,在實踐中考驗青年的成長。中國共產黨的青年教育史,就是一部實踐教育的歷史,是一代代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在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歷史。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推動社會變革一定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代表社會進步力量的無產階級的社會理想,一定是在實實在在的社會實踐中實現的。在實踐中教育青年,在實踐中鍛煉青年,在實踐中培養青年政治骨干,是中國共產黨青年教育的寶貴經驗,也是青年政治骨干成長的必由之路。缺乏實踐鍛煉的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家,只能是空洞教條的紙上談兵,王明“左”傾路線的錯誤,給中國共產黨造成了重大的損失,給我們提供了加強青年政治骨干培養過程中實踐教育的反面教材。
相信青年,是教育青年、培養青年的前提。相信青年熱心上進,使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吸引和動員了無數熱血青年投奔革命,投奔解放區,投奔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他們前仆后繼參加革命,一次一次發動革命運動,拋頭顱灑熱血,推動了革命事業的發展。相信青年能夠認識真理、掌握真理,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青年追求價值,追求真理,相信革命的科學道理。他們的真理追求與馬克思主義的真理特性高度契合。中國共產黨近百年來始終用科學革命理論武裝青年,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一批又一批青年的思想理論武裝,使他們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批又一批政治骨干。
(三)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直接參與青年政治骨干培養的具體工作,加強黨的組織建設
青年政治骨干的培養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建設事業,事關黨的長期生存和戰斗力,事關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發展。在黨的建設和發展歷史上,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黨中央領導人,高度重視黨的后備接班人培養工作。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都特別重視和親自參與青年教育工作,他們為青年講授革命理論,指導青年走上正確成長道路。他們帶領和引導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為黨的組織建設和社會主義革命持續積累了強大的物質力量。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直接參與青年的培養教育,使這項工作組織力強、推動力大,成為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的共識。同時,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抓青年的培養教育,也為廣大青年成長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使青年的培養教育工作更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教育效果較好[4]。
三、民主革命時期黨培養青年政治骨干的重要啟示
(一)中國共產黨堅持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推動了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
新時期加強青年政治骨干的培養,是中國共產黨的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黨的建設和發展的10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須持續培養中堅力量和后備骨干力量,這是我們的事業生生不息的物質保證。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實現“四個偉大”,關鍵是實現好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這是其他工程的基本保障。黨的建設的根本是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的質量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質量密切聯系,息息相關。因此,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更要切實抓好黨的青年政治骨干培養工作,實施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
(二)要不斷加強中國共產黨對青年政治骨干培養的規范化、制度化,培養方式要與時俱進
培養一大批青年政治骨干,越來越成為中國共產黨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針對培養青年政治骨干,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國家相關部委連續下發了多個相關文件。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加深對青年政治骨干培養重要性的認識,使這項工作逐漸走向規范化、制度化,成為當前黨的建設和高校人才培養中緊迫的政治任務。特別是高等院校,要探討以集中培訓為主要方式的多種形式的青年政治骨干教育途徑,使這項工作形成體系,建構新的有效模式。
從無產階級的整個歷史使命角度考察,無產階級政黨的后備人才培養是始終持續不斷的任務,是政黨完成階級使命的內在要求。政黨的骨干分子,是政黨中第一重要的物質力量。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啟發我們,保持一個政黨始終充滿戰斗活力并勇往直前,不僅要始終注重培養后備骨干隊伍,而且對后備人才的培養要與時代要求密切結合,與解決時代面臨的主要矛盾密切結合。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初期、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等,都針對不同時期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對青年進行不同側重點的教育,使青年立足當時的時代背景,既學習理論又投身于時代的革命洪流,在時代的大潮中奮斗成長。歷史也證明,凡是脫離時代要求的,所謂的對青年的培養和青年的奮斗,都會脫離社會,變成僵化教條或者紙上談兵,都不會取得成功。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就是政黨的最大政治任務。在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培養青年,讓青年在投身于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過程中鍛煉成長,是青年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5]。
(三)高校黨委要擔負起為黨的事業培養青年政治骨干后備接班人的職責和使命
新時期的大學有新的使命,我國的大學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培養德才兼備、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前高校把主要的任務都放在了培養合格建設者方面,在培養黨的事業可靠接班人方面,缺乏認識自覺和行為主動性。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內含著層次性的要求,“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一個任務方向的兩個不同層次目標要求,“合格建設者”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大批量人才,具有大眾性特點。“可靠接班人”主要是指從大批青年政治骨干中成長起來的黨員干部,具有先進性特點。黨的事業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也更加需要大批后備人才,各高校要強化認識自覺,擔當起這一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2] 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節選)[J]. 新湘評論,2021(05):56-57.
[3] 趙諾,劉照峰.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青年干
部培養工作的歷史經驗[J]. 青年探索,2021(05):56-67.
[4] 徐峻蔚. 共青團改革背景下青年干部的培養邏輯——基于民主革命時期青年干部培養的思考[J]. 北京青年研究,2018,27(04):42-50.
[5] 吳平. 青年干部培養使用的創新實踐[J]. 冶金管理,2018(13):48-51.
(責任編輯:鄒宇銘)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吉林省高教學會課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網絡素養提升”(課題編號:JGJX2020D141);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高校思政課題“吉林省高校青馬工程標準體系研究”(課題編號:GS2019);2021年度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吉林省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信仰培養及其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Y0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競博(1990—),女,博士在讀,長春中醫藥大學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學院綜合部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焦春梅(1974—),女,學士,汪清愛國主義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