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
摘 ?要:理論研究和政治研究是實現德育的主要途徑。教師應向學生傳授和滲透思政知識和理論,使得教學更具針對性、明確性,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提供指引,確保學生能夠按照預期目標成長起來。此外,運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開展教學活動,為教師在道德科學和思想政治課程的有效性研究方面提供了新的視角。然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在實踐中運用不當易產生不良的后果。習近平總書記“八個相統一”的思想,是德育長期以來形成的成功經驗的系統總結,也是高校上好思政課的重要遵循。在德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研究人本主義教學思想及學習模式在實踐中的運用,要遵循“八個相統一”要求,做到合理利用、正確取舍。
關鍵詞:“八個相統一”;德育與思政課;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6-0089-04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涵
人類學習的理論源于人類的思維。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人類社會的快速變化,科學創新逐漸成為大眾心目中時代精神的核心,但長此以往,人們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忽視了自身的情感、價值觀及欲望。因此,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等人立足實際情況,對美國傳統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問題,并將人本主義心理學運用于教育學,經過長期實踐,最終形成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后續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
(一)自我實現人格觀與內在學習論
馬斯洛認為,人的成長是基于自我認識的需要,這種需要對人的發展、擴張和成熟具有強烈的推動作用。外部學習是依賴于驗證和準備的學習,側重于教學,而不是理解。他認為,最好的學校就是反對外教,干預內學,依靠學生的內在本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才能,使其完成自主學習。
(二)情感和認知統一的教學目標
羅杰斯的相關研究表明,情感和認知是構成人類精神世界的兩大元素,缺一不可。在他看來,教育的理想狀態就是,既要運用情感方式,又要兼顧認知方式,做到知行合一。不僅如此,他還認為,教育應當將學生視為主體,幫助學生學習,培養其適應變化,掌握學習方法。他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使其掌握“需要知道的東西”。也就是說,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傳授知識更加重要[2]。
(三)有意義自由學習觀
羅杰斯對學習類型進行研究,最終將其劃分為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心理學習,另一種是體驗式學習。還有兩種次要類型,即有意義和無意義學習,并與前者相互對應。大多數心理學課程對學生本身并不重視,只包含思想,沒有情感,也沒有自我意義。這是一種不道德的教學。體驗式學習注重學生的體驗,將學生的靈活性、積極性作為著手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能夠將學生的需求、愿望連接到一起,賦予學習更多的現實意義。羅杰斯認為,就學生而言,有意義的學習等同于有效學習,教育和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這種學習的有效實現。在教學中,他認為學習原則核心應當是讓學生自由地學習,在其提出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中,著重強調從做中學。學生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學會適應變化,才具備主動意識,即便在缺少可靠知識的支持情況下,也能夠通過尋求、探索等方式成為可靠的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
(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
羅杰斯認為,凡是能夠傳授給別人的知識,相比之下都是無用的,能夠影響個體行為的知識,都是需要個體自我探索并同化到自身知識體系中的,因此傳統教學毫無意義,甚至是有害的。有效的、有用的教學都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僅僅是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甚至是學生的伙伴。人本主義者強調,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作為主體,在特定情況下對自我潛能進行挖掘,實現自我目標。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有一個基本假設,將每個正常人比作種子,只能在特定的溫度、濕度和光照下生長、開花、結果。每個人內部都具有一種自我實現的潛能,要讓學生在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挖掘自我潛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德育與思政課程借鑒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要堅持“八個相統一”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主要內容為深刻闡述思政課的重要意義,明確提出創新思政課教學理論、教學方式、教學目標等的重要性,要將“八個相統一”作為核心原則。這一核心原則不僅是德育必須遵循的工作規律,也是教書育人、學生成長規律的必然選擇[3]。
在思政教學中,教師應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的統一,側重以學理分析回應學生,確保教學內容更具說服性,運用真理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體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育人目標,就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這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用學術講政治,同時從學術上講清相關道理,讓學生真學真懂真信馬克思主義。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就是“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體現了將核心價值觀引導作為根本取向。這要求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把價值觀講得更鮮明,讓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自覺樹立正確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
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實質意義是,將主流意識形態傳遞給學生,使其直面各類錯誤觀點和思潮。教師堅持這一原則,能夠讓學生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批判性方法來直面錯誤思潮,面對現實情況進行理性思考,明確錯誤思想的本質、目的及其危害,從而避免被迷惑或者被欺騙。
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就是運用科學理論培養人才,不僅僅是在課堂中開展學習活動,而是讓課程與實踐有機結合到一起,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能夠運用思政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采取這種方式,不但能縮小理論的距離感,提高學生的獲得感,還能增強思政課堂的時代感[5]。
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是落實教學目標、優化課程設置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最理想的效果。其中統一性明確的共同準則、基本要求等,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思政課成為一個獨立、整體,且具有指向性的教學課程體系。而多樣性要求思政課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因材施教、多樣施教[6]。
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在教學中離不開教師的主導。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稍有疏忽,極易形成錯誤的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明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轉變教學觀念,明確思政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師生各自發揮作用,實現教學相長[7]。
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無論是灌輸還是啟發,都強調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正面理論傳授,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武裝頭腦、思考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積極、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的培養,在長期實踐中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等解決問題。
堅持顯性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單純依靠思政課程遠遠不夠,還需要加強其在其他課程中的滲透,通過對其他課程內容的深入挖掘,找到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方位、無死角育人。在這一點上,沒有什么可隱晦、可含糊的。但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思政課不能單打獨斗,要充分利用各類隱性教學資源,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效銜接,形成育人合力[8]。
三、堅持“八個相統一”,德育與思政課程借鑒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取舍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研究性學習,強調從做中學,值得借鑒
羅杰斯認為,就學生而言,有意義的學習等同于有效學習,教育和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這種學習的實現。在教學中,他認為學習原則的核心,應當是讓學生自由地學習,強調從做中學。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學習理論要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能因為定位是理論課就為理論而理論,故作高深,脫離實際”。
眾所周知,傳統思政教學是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往往不理解、不明白,不能全面發展,且限制了方法論在學習活動中的運用。長此以往,學生僅僅是機械地學習理論知識,但不理解。另外,如若學生對方法論的運用無法有效在實踐中得到驗證,會阻礙正確思想觀念在學生腦海中的形成,且時間越長,極易導致學生現有的世界觀出現問題,甚至出現根本性動搖。當前,社會提倡研究性學習,強調從做中學,學生在此基礎上,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且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途徑,幫助其長期而有效地鞏固世界觀的地位和正確性。由此可見,教師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原則,以科學理論培養人才,并將思政課程引入實踐當中,與社會現實問題有機結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奮斗者[9]。
(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尊重學習者主體地位,有可取之處
羅杰斯支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鼓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人本主義者認為,學習是讓學生在一定條件下發掘自己的長處、發展自我意識的過程。普通人就像一粒種子,在適宜的陽光、濕度、溫度等條件下,就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每個人都具有自身獨特的潛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提出開創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就是教師要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創建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學生在此環境中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和學習。教師要關注學生、親近學生,起到模范作用;提倡民主的學習方式,尊重示范權威,讓學生民主、均衡、公平地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是引領者,學生是主體,師生共同探索知識,相得益彰。學好思政課關鍵在于學生,學生價值建構、知識掌握、能力養成、素質提升,需要親身實踐來完成。思政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發揮各自作用,教學相長。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否定教師在德育與思政課堂中的作用不可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師作用的否定過于極端,不可取。事實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支持,學生的學習活動才能夠變得更加有效,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及時伸出援手予以點撥,為學生提供靈感,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入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培養符合社會運動和中國特色的創造者和實踐者是公共教育的主題,主要目的是引導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引導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認清罪惡的本質。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并不是放任自流的自由。“內容教學”和“信息來源的選擇”“根據學生的需要決定”在知識和政治科學中是不可能的。因此,對學生的尊重要注意度的問題,尊重不等于放任自流,指導學生沿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是思政課教師不可推卸的職責。“灌輸”與“啟發”也離不開教師,但堅持灌輸性并不強調硬灌漫灌,也不是“填鴨”,更不是被有些人所歪曲的“控制論”或“洗腦論”。同時,“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也充分體現出教師的協同作用。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這注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種顯性教育。教師應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10]。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作為一種新的視角和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必然會促進教與學理論的進步,促進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關注,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和愿望,關注個人選擇、個人差異和自尊,更加尊重、理解學生,重視創造舒適、輕松和愉快的學習體驗,強調團結、善良、理解在人類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些對道德意識和思想政治課程的更新至關重要,但人權強調學生的技能強度,不注意學生生活的社會性,不重視教師和教學的有效性,不重視教學計劃的系統邏輯和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會影響教育和教學的質量[11]。
人本主義思想在實踐中運用不當,易導致學生出現個性扭曲、道德滑坡、學習荒蕪、欲念橫流的嚴重后果,“八個相統一”是對長期以來德育形成的成功經驗的系統總結,進一步深化了對思政課教育教學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等一系列規律的認識,對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乃至整個德育過程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重要遵循。
參考文獻:
[1] 莫雷. 教育心理學[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50-154.
[2] 夏風琴,姜淑梅. 教育心理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75-76.
[3]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9-03-19(01).
[4] 吳潛濤,陳越. 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J]. 中國高等教育,2019(10):7-9.
[5] 黃昭彥. “八個統一”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政混合式“金課”教學模式研究[J]. 高教學刊,2020(31):185-187.
[6] 張立保,呂康清. 以“八個統一”為遵循推進高職高專思政課改革創新實踐[J]. 教育科學論壇,2019(36):58-61.
[7] 馬麗萍. 以“八個相統一”引領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1(09):72-73.
[8] 白文麗. “八個相統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J]. 民族教育研究,2020(05):21-26.
[9] 沈昊駒. “八個相統一”視閾下高校思政課實驗教學方法初探[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9):76-78.
[10] 陳麗瓊,孫勇. 人本主義視域下高職思政課綜合性成績評價模式研究——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 教育界,2015(36):146-147.
[11] 嚴玥. “八個相統一”視域下高職思政課新形態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 科教文匯,2021(29):155-157.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