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其與高校“概論”課有機融合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激勵青年學生奮發有為。文章在提煉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與教材結合點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將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融入高校“概論”課課堂教學的實施路徑,即:結合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豐富教學內容;根據脫貧攻堅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以“脫貧攻堅”為主題,布置課后作業;結合脫貧攻堅資源,開展校外實踐教學。
關鍵詞:脫貧攻堅;“概論”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6-0141-04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這一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無疑鼓舞了14億中國人,也為高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教學資源,而如何將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則是每位“概論”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融入高校“概論”課的價值意蘊
(一)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提升“概論”課課堂教學實效性,既需要依靠抽象的邏輯思維來證明真理,也需要依靠生動具體的形象來“顯示真理”[1]。因此,除理論講授外,教師還需用生動鮮活、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案例來吸引學生注意力。脫貧攻堅偉大事業是當代中國最波瀾壯闊的畫卷,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鍛造形成了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脫貧成果更是惠及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億萬人民。將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與“概論”課課堂教學相融合,不僅能以情動人,還能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性。
(二)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是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而“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政課的核心課程,必須積極承擔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培育工作,深入挖掘脫貧攻堅偉大事業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講好脫貧攻堅故事,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展現脫貧攻堅成果,充分利用脫貧攻堅這本典型而生動的實踐教材來展示我國的政治優勢,堅定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豐富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知和政治情感。
(三)有助于激勵青年學生奮發有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脫貧攻堅戰中,黃文秀、樊貞子、吳應譜等扶貧干部將年輕的生命奉獻給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在“概論”課課堂教學中融入脫貧攻堅偉大事業,展示青年榜樣的蓬勃力量,闡明新時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可以引領大學生感悟家國情懷、傳承理想信念、增強社會責任感,激勵大學生奮發圖強、接續奮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二、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與“概論”課教材的結合點
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與高校“概論”課教學有機結合,教師需精心提煉其與教材的結合點。第一,脫貧攻堅的生動故事彰顯制度優勢。在高教出版社2021年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第十四章第一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中,教師可結合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第一書記的扶貧故事有力證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在第五章第二節第一目“鄧小平理論回答的基本問題”中可結合“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等故事來生動詮釋社會主義關于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第二,“精準脫貧”踐行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精準脫貧”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采取群眾路線的工作路線,激勵貧困群眾依靠自己的勞動擺脫貧困,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在新時代的具體表現。因此,可將“精準脫貧”相關內容與教材第一章第二節第二目“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相結合。第三,脫貧攻堅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教材第九章第一節第三目“奮力實現中國夢”明確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是偉大的中國精神在新時代的賡續傳承,是中國人民踏平坎坷成大道的精神動力,因此可與該目教學有機結合。第四,“兩不愁三保障”描繪民生福祉新畫卷。“兩不愁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即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3]。“兩不愁三保障”是補齊民生短板的重要舉措,可為教材第十章第四節第一目“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豐富而生動的佐證材料。第五,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在教材第十一章第一節第一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同時也要在詳細介紹脫貧攻堅戰勝利成果的基礎上講清其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系。第六,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貢獻。在教材第十三章第三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用中國主動與世界分享減貧經驗、不斷用自身發展促進世界發展的故事來證明中國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貢獻。
三、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融入高校“概論”課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結合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一堂課的根本所在,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支撐。用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相關素材豐富“概論”課的教學內容,既能關照現實,又有助于展現新時代我國國家形象。
1. 找準數據,突出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勝利
列寧曾說過,“在解釋社會主義問題和目前俄國革命問題時,不要講空話,不要空喊,而要善于運用掌握的事實和數字。”[4]因此要找準用好數據來凸顯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從縱向上看,從2012年到2020年,我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832個貧困縣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從橫向上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陷入貧困的人口數量從1.19億增加到1.24億人,而中國頂住疫情壓力,2020年底如期實現貧困人口全部退出的目標。這些極具典型性的數據給予學生真切的感受、巨大的震撼、隱性的引導,極大提高了學生對脫貧攻堅偉大勝利的認可度。
2. 找好案例,展現脫貧攻堅中的動人故事
在脫貧攻堅中有大量動人故事可挖掘,但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就必須進行取舍,精挑細選經典案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幾乎走遍了全國最貧困的地區,只為脫貧攻堅不落一村一戶一人。數百萬駐村干部扎根基層,無私奉獻、嘔心瀝血,黃文秀等干部甚至獻出年輕生命,田應志等貧困學子則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秉持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奮斗精神,向命運宣戰。這些故事蕩氣回腸,發人深省,講好這些典型案例,可告慰逝者、激勵來者,可凸顯我國制度優勢、弘揚社會正能量,為民族復興凝聚偉力。
3. 開闊視野,講透脫貧攻堅蘊含的時代價值
“概論”課教師視野要廣,要從不同視野分析脫貧攻堅蘊含的時代價值。在國內,脫貧攻堅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并培育大批優秀干部和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積蓄磅礴力量。在國際上,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國際減貧事業貢獻了主要力量,并為世界消除貧困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既提高了我國的制度吸引力、影響力,又推動構建人類減貧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在理論上,我國根據特殊國情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創建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在實踐上,絕對貧困的消除有力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奏響了我國向現代化進軍和共同富裕的前奏,也為其他國家人民的減貧發展提供了中國樣本。
(二)根據脫貧攻堅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
一堂好課要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教學內容必須依托一定的教學形式加以呈現。要讓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相關內容入耳、入腦、入心、入行,必須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形式。
1. 利用新媒體技術,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正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方方面面。有鑒于此,“概論”課教師應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改革。當前,新媒體上出現了諸多脫貧攻堅主題的素材,比如紀錄片《擺脫貧困》、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公益短片《上山》,這些新媒體素材形象直觀、圖文并茂、聲像交融,是語言授課的有益補充。教師應與時俱進,及時掌握新媒體技術,精挑細選相關新媒體素材,以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2. 結合信息化教學平臺,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
因課時有限及普遍存在的大班授課模式,“概論”課課堂上的師生互動非常有限,而諸如超星學習通、希沃白板、藍墨云班課等信息化教學平臺的問世則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可利用這些平臺向學生發送學習任務,比如發送討論題:“精準脫貧”是如何體現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在收到任務后,每個學生都可通過平臺在手機上完成討論。此外,平臺還支持搶答、投票、問卷填寫等活動,這些充滿趣味的功能極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氛圍,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互動性。
3. 鼓勵學生現身說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說服力
生活即教育,“概論”課要重視對學生自身資源的開發,使學生的生活體驗成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5]。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現身說法,講述自身或身邊的脫貧攻堅故事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說服力。首先,教師要在自愿的原則上邀請脫貧摘帽的學生上講臺講述自己家的脫貧經歷,介紹當地政府的扶貧政策,分享其中的感人故事。其次,邀請學生講述身邊的貧困家庭是如何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擺脫貧困的,并請他們分享對此的感想體會。最后,鼓勵學生借用道具以增強現身說法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比如現場展示家鄉土特產以引出產業脫貧故事、展示與扶貧干部的合影以歌頌脫貧攻堅中的黨群關系。
(三)以“脫貧攻堅”為主題,布置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以“脫貧攻堅”為主題布置課后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有力呼應,是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情感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1. 引導學生品讀駐村扶貧日記,撰寫讀后感
扶貧干部的駐村扶貧日記文筆樸實、詮釋初心、承載追思,是“概論”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寶貴資源。首先,教師應對日記加以挑選,引導學生品讀諸如《黃文秀扶貧日記》《“石頭山寨”扶貧隊長的日記》等具有重大教育意義、能體現一代人責任擔當的優秀日記。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撰寫讀后感。教師要詳細說明撰寫要求,除寫作的一般要求外,還需請學生由彼度己,思考自己未來的奮斗方向。最后,教師應及時評閱學生的讀后感,這有利于第一時間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和思維誤區,進而針對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向。
2. 鼓勵學生創作優秀文藝作品,弘揚正能量
在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文藝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大學生會增強主動學習意識,會對這一偉大事業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無疑會成為提高“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精神力量。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創作的正確方向。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文藝作品要以弘揚主旋律為創作根本目的,要充分運用榜樣的力量來感染人、教育人,這是創作大方向。其次,要鼓勵學生創作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承載“脫貧攻堅”內容的文藝作品形式多樣,比如朗誦、歌劇、微電影、小品、小說,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點進行選擇。最后,要聯合學工部門建設校園傳播平臺。教師可聯合學工部門舉辦比賽,讓優秀的“脫貧攻堅”主題文藝作品脫穎而出。在此基礎上,學工部門可定期在學校官網和微信公眾號上推送優秀作品,從而讓主旋律更高昂,讓正能量更強勁,讓大學生更堅定“四個自信”。
(四)結合脫貧攻堅資源,開展校外實踐教學
校外實踐教學是“概論”課教學的重要環節,及時把脫貧攻堅資源融入“概論”課校外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生動表現,是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有力舉措。
1. 帶領學生參觀脫貧攻堅紀念館,加深其對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認知
學生在脫貧攻堅紀念館親眼見證基層鄉村面臨的復雜貧困情況和貧困群眾所經歷的巨大歷史性變化,這樣的經歷會讓大學生更加堅定“四個自信”。首先,要在就近原則下選擇合適的紀念館。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教師要就近選擇具有以下特征的脫貧攻堅紀念館:要重點突出當地的脫貧政策、成效、經驗和典型人物事跡;要引入新技術,采用新形式,用體驗式教學使大學生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要有優秀的講解員,熟知當地脫貧攻堅歷史并能聲情并茂地進行講解。其次,要布置恰當的參觀任務。在參觀完后,教師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撰寫調研報告或小論文以鞏固參觀成效。最后,要以參觀紀念館為跳板開展后續活動。教師要鼓勵大學生應聘紀念館的臨時講解員,這樣既可增強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又可拓展其對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認知,潛移默化地完成了價值觀塑造。
2. 鼓勵學生傳承脫貧攻堅精神,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大學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是其傳承脫貧攻堅精神的具體寫照,是其將脫貧攻堅精神從“知”轉化為“行”的生動表現。首先,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教師要聯合高校學工部門、地方政府建立常態化的校地協作平臺并制訂翔實的實踐教學計劃,明確實踐目標,確定實踐任務,策劃具體活動;要做好動員工作,鼓勵學生見賢思齊,傳承脫貧攻堅精神,號召他們以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勤工儉學、帶薪實習等形式為鄉村振興助力。其次,教師要鼓勵大學生結合專業特色助力鄉村振興。比如電子商務專業的大學生可直播帶貨助力農產品銷售,旅游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可結合當地特色開發旅游產品,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大學生可向村民宣講黨和政府的有關政策。最后,教師要以校外實踐教學為契機做好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引導。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才,需吸納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人才隊伍深入基層,發揮其專業優勢。鄉村振興的實踐教學活動有助于大學生認識鄉村改革發展的歷程、增強融入鄉村的動力和強化服務鄉村的擔當,教師要以此為契機引導大學生做好職業規劃,號召他們在畢業后以“強國有我”的志向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在鄉村廣闊的舞臺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2.
[2] 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 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20(10):4.
[3] 郭慧巖. “兩不愁三保障”,為貧困人口撐起“保障網”[N]. 河北經濟日報,2019-04-20(02).
[4] 列寧. 列寧全集:第1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74-275.
[5] 傅冬梅.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現身說法”的教學魅力[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02):59.
(薦稿人:陳雪珍,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
基金項目:本文系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十四五”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重點項目“脫貧攻堅故事融入高職‘概論’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WZYzd202108)階段性研究成果;本文受到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李華忠名師工作室專項支持。
作者簡介:季瓊雨(1989—),女,碩士,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