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賈翊坤
中國崇拜自然的歷史十分久遠,可追溯至夏商時期,每當遇到重要事件,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平民百姓,都會占卜問策。人們對自然有敬畏之心,為中國山水畫的創作創造了有利環境,一定程度上使山水畫擁有廣大受眾群,促進了山水畫的發展。山水畫繪制難以速成,在傳承上有一定難度,將山水畫元素與文創設計結合,延續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為文創設計提供了文化內核,有助于傳統中國山水畫的傳承。
一、山水畫概述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自然崇拜,敬畏山川河流,因此中國文人繪畫時常常將自然風景作為主體,借景抒情。正是由于崇拜和審美需求兩方面的原因,中國文人畫發展步伐未曾停滯,逐漸成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藝術類型之一。歷代畫家熱衷從紛繁世界中篩選物象,從中提煉出具有典型特色的形、色、相,山有山法,石有石法,水有水法,云有云法,樹有樹法,屋宇舟船、花鳥人物亦各有法。
中國山水畫中對山水的繪制不僅是對山水的直接展現,還飽含著中國文人的價值觀。儒家思想是封建社會時期的主流思想,儒家“中庸”的處世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貫穿山水畫創作的全過程。“中庸”促使山水畫景物的分布是豐富的,而非單一的,與西方繪畫藝術不同,對景物的描繪有一定的細節,但并不拘泥于細節,畫中對象更多是追求神似大于形似,中國的山水畫作與西方繪畫最大的不同之處也在于此。“天人合一”觀念體現在山水畫中,即使山水畫是人創作的、非寫實的創作,但作品要能讓觀賞者感受到自然風光與力量。山水畫又寄托著人對山水的向往,期盼人與自然能保持和諧統一,欣賞者觀賞畫作時,能通過神大于形的畫作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感受到創作者的追求與向往。
山水畫的色彩是多變的,不拘泥于一種顏色。受到傳統五行觀念影響,傳統色彩逐漸形成五色觀,五色是指黑、赤、黃、青、白。在封建社會,五色與政權統治相結合,使五色學說趨于穩定,成為山水畫的主要色彩。除了受五色學說的影響外,文人為迎合“寄至味于淡泊”的精神追求,多使用墨色作為創作的主要色彩。繪畫不再以色彩作為表現手段,墨色的使用要求創作者在技法上更加多變,山水形態通過深淺不一的墨色得以體現,畫面層次更加細致,氣韻生動。不同顏色的使用表現效果不同,創作手法有所差異。
二、山水畫的意境美
意境最初是文學創作上的理念,將意境作為專題研究始于王國維《人間詞話》:“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山水畫在創作時描繪客觀事物,還會借景抒情,以山水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悟、價值觀念。加上中國繪畫創作的主體是士大夫和文人,他們進行創作不是為了獲得某種成就,而是著意于表現自己的精神世界,向世人說明自己的精神追求,以此體現自己的品質。因此,文人的繪畫創作注重意境的營造。創作者通過筆法、色彩營造出或空靈或磅礴的意境,觀賞者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通過意境感受創作者的情感及價值觀念。
意境在繪畫中可歸結為五個字:“簡”“情”“遠”“靜”“玄”。“簡”,山水畫中線條不多,整體繪制上也沒有西方山水畫復雜,形式較為單一。“情”,如所有藝術創作一樣,傳遞創作者情感,創作者借此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念,這是創作者的創作初衷,可以說這是中國山水畫得以存在的關鍵。“遠”,中國傳統山水畫繪制采用虛實相間、遠近結合的創作手法,繪制的山不是某一處的細節景觀,而是延綿不絕的山脈,似是站在高處或遠處而進行的創作,觀賞者觀賞到的亦是遠景,“遠”為中國山水畫帶來了磅礴之感。“靜”,山水畫雖然描繪的是靜態山水,但經過創作者的藝術加工,呈現“以靜制動、凝神寂照而物我兩忘”之態,西方繪畫創作追求畫面之外的動感,從西方油畫對高光的使用就可以看出,西方繪畫追求光影效果。反觀中國山水畫,注重平面上的表達,平面表達促使繪制山水是靜態的呈現。“玄”,追求“道法自然”,創作者并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而是注重與欣賞者的二次創作過程,為欣賞者留下足夠的參與作品二次創作的空間,使欣賞者在觀賞作品時與創作者精神境界相連通,或者能夠通過觀賞作品得到自己的感悟。同時,創作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創作實現人的精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寄情于畫作,通過具象山水表現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藝術創作中實現心中的“道”。
隨著繪畫藝術的發展,意境逐漸成為中國審美觀念,意境審美觀的形成反過來影響了傳統山水畫的創作,成為山水畫的評判標準,作品是否“傳神”是重要標準之一。“傳神”即作品所描繪的客觀事物在型上是否貼近現實,人們能否通過藝術家的繪制精準辨認出創作對象,但又跳脫出完全寫實的創作。寫實創作一直不是中國繪畫藝術所追求的,“傳神”的另一個衡量標準是觀賞者能否通過藝術家的創作有身臨其境之感,只有兼具兩者的創作才能被認為是有氣韻的作品。此外,作品還要表現出創作者的創作意圖。觀賞者通過形似現實山水的創作,能與創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就意味著欣賞者感受到作品傳遞的意境美,這也是無數山水畫創作者的最高追求。
三、山水畫元素在文創設計中的轉換
近年來文創產業不斷進步,隨著文化的多元發展,不同領域之間相互交融,越來越多的文化既有包容性又符合時代特征。讓傳統文化“新”起來、“潮”起來,既是優秀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民族文化傳播與繼承的有效途徑。山水畫元素有具體形態,也有豐富的色彩,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山水元素與文創相結合,能夠促使文創設計從眾多文創中脫穎而出,只有將山水外形元素、山水畫內在意境元素相結合進行設計,才能實現傳統山水畫生命力的延續和文創優秀設計的誕生。
(一)轉換原則與基本方法
外國學者在2003年研究出文創產品設計的整體框架,由此可以總結出形體(tangible)、行為(behavioral)、心理(intangible)三大文化層次,這三大文化層是文創設計能夠與市場接軌,實現傳統文化與文創設計有機結合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形體是指對傳統中國山水畫形的提煉,包括對山水畫中的線條、色彩甚至筆觸方面的直接應用,這屬于物質文化層,也稱為形而下文化層。此文化層更多的是在文創設計過程中借鑒傳統山水畫的外殼,屬于山水畫的外延形式。行為即行為文化層,在特定環境或者某一特殊動態或靜態下形成的圖像或狀態,這是形而中文化層。此文化層上的文創設計開始觸及山水畫文創設計的內涵,但缺少一定的核心內容,在這一文化層面上的文創設計有一定審美屬性和文化屬性,但后續文化支撐力不足。心理即心理文化層,在文創設計中,深挖傳統文化背后的文化故事或互動方式,強調中國傳統山水畫背后文化故事或意境表現,同時尋找傳統山水畫與欣賞者之間的互動性。中國傳統山水畫強調觀賞者的二次創作,希望欣賞者能夠通過欣賞畫作進一步感受自己的價值觀念與精神世界,通過畫作借觀賞者之口講述自己在生活中難以表達的內容。
根據文化層次,對中國傳統山水畫文創轉換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幾點。一是形體層次轉換。形體層次轉換屬于最基本的轉換方式,指直接應用傳統山水畫的形態。例如,蘇州博物館三絕圖紙膠帶,它是根據文征明《三絕圖》進行的文創設計,將《三絕圖》局部的畫面直接印在膠帶上,形體層的文創的成功更多的是借了原有作品的“東風”,無論是消費者還是觀賞者,所購買的或者欣賞的內容本質上是原作品本身,而非文創設計。二是抽象化轉換。抽象化程度由創作者決定,可以僅截取傳統山水畫中某一點或者截取山水畫中的顏色。文創設計需要一定的載體,載體可以多樣,既可以是有實體的物質,也可以是虛擬的。實體物質包括木材、金屬、陶瓷等,虛擬則可以將山水畫數字化,將其與電影、游戲場景相結合,使山水畫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抽象轉換的文創設計,融入了更多文創設計者的創作想法,傳統文化元素成為輔助元素,或者說是文創設計的“骨架”,文創設計者將有思想的內容填入“骨架”之中,在傳統元素之上增加了新的內容,使傳統元素煥發新的光彩,也使文創設計兼有現代美與傳統美。
(二)傳統山水意境的轉換
意境是中國山水畫的靈魂,意境需要創作者情感的融入。意境與中國人長期以來不顯山不露水的處世觀一致,是古人一種謙虛的態度,也是文人追求的一種品質。對意境的塑造,可以采用借鑒圖形、隱喻等方式將其與自己的設計相結合,使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互交織,相輔相成,共同成長,實現現代藝術設計手法、藝術設計表達語言符號與傳統文化的糅合,延續傳統中國山水畫的生命力,使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意境的表現需要媒介,如上文所述,文創設計要保留意境美,無法避免視覺上的轉換,視覺上可以對傳統山水畫部分元素加以提煉或直接截取。在傳統山水畫中,意境與隱喻緊密聯系在一起,隱喻重點在于“含而不露”,創作者的意圖或情感并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通過要素之間的排列組合、顏色比例的搭配、山與水遠近配合實現。對于隱喻手法表達,在文創設計之中應保留此手法,適當保留其元素遠近排列規律或者保留其符號元素,在創作過程中要注重與觀賞者或使用者產生共鳴,為觀賞者或使用者留下二次創作空間。
新的文創設計以山水畫為素材與源頭,文創不是對山水畫藝術的再現,而是與現代設計思想相適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需要設計者找到不同題材山水畫的結合點,創作出符合現代設計語境的文創作品,如此才能保證文創產品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設計者的設計意圖得以體現,傳統文化也能因此得到新的發展,實現對傳統藝術的活化保護。這一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次嘗試與探索,文創設計本身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四、結語
山水畫能夠成為中國傳統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其中有創作者高超的繪畫技藝,是一代又一代創作者對中國繪畫經驗的總結。在文創設計中,最難處理的是新與舊的關系,文創設計容易陷入只保留其形而失去其意的困境,或者完全失去其形也難以表現其意。文創離不開創新,尤其是對傳統藝術的再創作,更需要具有創新意識,打破原有思想禁錮,以優秀文化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對形式進行合理化改進。將無形的意境美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有形化,使其與產品本身產生關聯性,在顏色、筆觸、外形方面等山水畫元素方面尋找結合點,與時代接軌,這樣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設計出帶有中國山水畫特色的文創設計。
(邯鄲廣播電視大學)
通信作者:賈翊坤;郵箱:939762482@qq.com
作者簡介:陳琦(1992—),男,河北邯鄲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