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萌竹

提及“舞蹈”,大部分人都把它當作女孩兒的特有詞匯。“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裊裊秋煙里。輕云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如此曼妙的形容讓舞蹈有了婀娜的神采,也多了些許脂粉的香氣。
我雖自小在藝術院校長大,見慣了男性舞蹈演員,可是當我接到在一所普通中學組建男子舞團的任務,也是心頭一緊。很難想象,這等優雅的藝術動作竟能與每天在綠茵場上縱橫馳騁的男孩兒聯系到一起。
就這樣,一位雄心勃勃的民族舞女教師,便開始了她組建男子舞團的奇妙之旅……
組團有妙招,“哄騙”需謹慎。對初中的男孩兒來說,應該沒有什么事能比在綠茵場上自由馳騁更加快樂了。猶記得我小的時候,下課鈴聲一響,經常能在走廊里看到男孩兒們抱著籃球光速奔到操場上,利用僅有的課間十分鐘拍一拍籃球、摸一摸籃筐,也經常看到他們由于舍不得離開操場耽誤了進教室,被罰站在門口的窘態。因此,我把初篩地點就定在了他們最愛的操場。趁著課間操時間,我走進隊伍中,看到肢體協調、活潑好動的男孩就記下名字。當然,古靈精怪的他們看到舞蹈老師前來詢問,在告訴我名字之后很多都會多說一句:“老師,我可不去跳舞啊!”我心想:這可由不得你!就這樣,我把這一群對舞蹈似懂非懂的男孩兒“忽悠”進了舞蹈教室,隨后閉口不談“舞蹈”二字,在主管校長的幫助下,以課后活動的名義留住了這第一批舞團成員。
隨著活動次數的增多,孩子們經常會給我“驚喜”,例如在我轉過頭的一瞬間,他們就能變出一個足球在舞蹈教室玩起來,讓我哭笑不得。慢慢地,男孩兒們也接受了自己是男子舞團的成員的事實,但依舊不能接受壓腿和扭腰。這我當然理解,我也為他們的這種“直男”精神感到欣慰,因為這起碼說明他們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我向他們承諾不壓腿、不下腰、不扭胯、不扭捏。但從專業訓練角度上說,這承諾背離了舞蹈訓練的基本要求。于是,我從他們的日常興趣出發,了解男孩兒們日常談論的話題。當時風靡全國的偶像組合TFBOYS,引起了我的注意。每當提起TFBOYS中的某某某,女孩兒們專注而熱切的眼神,讓我找到了男子舞團的突破口。從當下最流行的歌曲出發,從簡單的流行舞基本訓練著手,舞團完成了第一支舞蹈的排練。
當這群初來乍到的男孩兒們站在學校聯歡會的舞臺上,當那首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響起,臺下的尖叫聲便此起彼伏,站在側幕的我看到了男孩兒們臉上充滿自信的表情和讓人又驚又喜的表演狀態。演出結束后,我存著私心,沒有讓舞臺收光,而是讓孩子們做了一次集體謝幕。演出尚未結束這種集體謝幕并不合適,但我堅持讓他們享受下觀眾的掌聲。男孩兒們站成一排,手放在胸前,感受著來自臺下的掌聲和尖叫,體會著藝術表演最幸福的時刻。從那時起,他們對舞臺有了新的認識,對“舞蹈”這個詞才開始有了真正的理解。
雛鳥成蒼鷹, 幼虎初長成。轉眼三年的時間過去,舞團在新舊隊員的更迭中煥發生機。我依舊沒有對他們進行舞蹈基本功訓練,而是把重點放在了體能練習和流行舞訓練。雖然每周只有幾個小時的訓練時間,但我看到了孩子們從懶懶散散被拽著練變成了求學若渴地搶著練,從四肢僵硬的照貓畫虎變成了邊做動作邊對著鏡子耍帥,我覺得孩子們應該去嘗試更大的舞臺了,我們報名了舞蹈比賽,據說此次參賽的選手都很厲害。正在認真準備比賽的我無意中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我很受啟發。彼時青年向往的幸福正是這盛世賦予當下的平靜與祥和,彼時青年用青春喚醒民族,此刻青年當用青春創造輝煌。因此,我以李大釗先生的文章《青春》為背景,將流行舞與現代舞相結合,為我們的男子舞團編創了一支屬于自己的舞蹈——《青春之我》,以此致敬當年的“同齡人”,告慰他們:“山河雖無恙,吾輩當自強”。舞蹈的精神氣質與男孩們此時的生理、心理年齡剛好吻合,所以他們很容易產生共鳴。
《青春之我》的創作靈感來自青春精神的超時空對話。舞蹈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青年們所處的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出發,在國家的危亡之際,青年們艱難求索,即使迷茫、沮喪,也依舊在艱難地尋找希望。這一段落以凝重沉痛的造型,配合代表迷惘的交錯動作,展現彼時青年的沉重與無助,最終被從天而降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壓得無法起身。李大釗先生的《青春》朗誦聲響起,點燃了革命的火種,青年們有了前進的方向。大釗先生的文章象征著光明和希望,青年們目光如炬、步履鏗鏘地前進著。在設計這一部分時,我糾結于用什么樣的舞蹈語言才能將這種革命精神表現出來。思考良久,我領悟到:在這樣一篇振奮人心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章面前,所有的動作都顯得空洞。于是,我讓男孩兒們在《青春》的朗誦聲中像革命者般從舞臺后區一步步堅定地走到臺前。沒有過多的舞蹈動作,孩子們把自己想象成革命先驅,雖然舞臺只有短短的幾米,他們卻堅定地走出了一條“革命道路”。為了這短短的一段路,孩子們主動觀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而后他們展現在舞臺上的狀態讓我真正地感受到他們理解了那個年代、理解了那個年代的青年,更理解了革命的意義。
舞蹈的第二部分,我選擇了孩子們擅長的舞蹈類別——流行舞。舞蹈摒棄了流行舞自由隨意的特點,借助流行舞表達了青年頑強抗爭、保家衛國的情懷。該部分節奏鮮明、動作熱烈,恰好與如火如荼的革命精神相得益彰,也是孩子們表達最過癮的部分。
舞蹈的最后,我設計了用紅色的綢帶代表革命的紅色精神,孩子們在轉身的剎那抽出身上的紅色綢帶,環繞在一組“革命者”周圍。這條紅綢是現代青年與彼時青年的精神紐帶,象征著紅色精神傳承不息。當全場被紅色氛圍鋪滿時,一位青年從火一般的紅綢中走來,默默地舉起右拳,再現了入黨宣誓時的場景,緬懷先烈、告慰英雄:山河雖無恙,吾輩當自強!舞蹈在致敬革命前輩的氣氛中結束……
雖然整個排練過程中,孩子們的肢體動作還不夠成熟精準,情緒表達卻十分用心,在情感帶動下的心理表達和角色代入讓他們完成了從舞蹈“小白”到舞蹈演員的質的飛躍。幾次演出中,孩子們情緒激昂、意氣風發。從他們憤怒的步伐、瞪紅的雙眼和顫抖的雙手中,我看到了男孩兒們該有的男子氣概。記得比賽時有評委說:“這個節目一頭一尾給了這么大的反差,這位編導很大膽、很有創意,讓我們看到了新時代男孩兒的英雄氣概!”聽到這樣的評價,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慶幸,欣慰于孩子們的情感表達是作為編者要訴說的情懷,慶幸于我終于沒有辜負這群男孩兒的初衷——沒有把他們變成“娘娘腔”!
比賽中,我曾經擔心孩子們心理壓力太大,準備了一肚子安慰他們的話。結果,看到他們一路歡歌后,在休息室倒頭就睡的樣子,我才知道是我多慮了!記得在市級比賽時,面對大部分由舞蹈特長生組成的隊伍,他們游走在其中,絲毫沒有膽怯。比賽結束后,他們絲毫不在意分數的高低,背起書包上了大巴,像英雄一樣回到學校上課。作為老師,我竟覺得他們太帥了,他們的灑脫說明舞蹈藝術已帶給他們足夠的自信和歡樂。相信比賽的體驗會讓這群藝術的“門外漢”終身難忘,這種美好的回憶會伴隨他們一生。
回首過去,男子舞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展望未來,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們走進舞蹈、走近藝術,在藝術的海洋里收獲美好,贏得身心的幸福!
(作者單位:北京學校、人大附中通州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