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樹國
(廣元市劍閣縣中醫(yī)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四川廣元 628300)
在耳鼻喉科多種類型疾病中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發(fā)病率比較高,因鼻竇發(fā)生慢性化膿性炎癥引發(fā)的慢性鼻竇炎,一般會在老年群體和小兒群體等免疫力低下群體中高發(fā),并會累及多個鼻竇組織,其發(fā)病與急性鼻竇炎未根治或者治療方式不當存在直接關系[1]。慢性鼻竇炎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鼻塞、流涕、頭痛頭昏、嗅覺異常等,如病情加重可能出現(xiàn)顱、眼、肺部的相關并發(fā)癥,損傷患者健康,影響其日常學習、工作、生活,嚴重降低生活質量。鼻腔或者鼻竇黏膜上皮增生、變性形成鼻息肉,臨床表現(xiàn)為鼻分泌物增加、鼻阻塞等,且頭面部存在疼痛感、腫脹感,少數(shù)患者存在長期睡眠打鼾、鼻塞、閉塞性鼻音、嗅覺減退等情況[2]。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病情嚴重,會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延長治療時間,且復發(fā)率高,對于病情嚴重控制不佳的患者還會引發(fā)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不僅損傷機體,還會增加治療難度,影響生活質量[3]。鼻內鏡手術在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疾病的治療中應用率較高,術后及時給予患者鼻噴激素治療,可控制病情復發(fā),縮短康復時間。為進一步分析鼻噴激素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對74例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來廣元市劍閣縣中醫(yī)醫(yī)院就診的74例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以抽簽法均分,每組人數(shù)37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41.35±5.16)歲,病程0.5~11.6年,平均病程(6.15±2.32)年;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41.58±5.25)歲,病程0.7~11.5年,平均病程(6.21±2.4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內容通過廣元市劍閣縣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了解研究內容,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在術前一個月均正常按照圍手術期標準用藥治療。納入標準:①入選患者均符合慢性鼻竇炎標準并確診[4];②鼻竇黏膜、鼻腔有炎癥反應;③伴有嗅覺逐漸消失、流涕、堵塞、面部疼痛感、腫脹感;④鼻內鏡檢查伴有堵塞、鼻息肉、黏膜水腫等;⑤均滿足鼻內鏡手術治療相關指征;⑥意識清醒、可正常交流。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史;②伴有惡性腫瘤疾病;③肝腎功能異常;④凝血功能異常;⑤精神異常;⑥處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取鼻內鏡手術治療,依照患者的實際癥狀,明確鉤突、鼻腔息肉樣腫物、篩泡等組織所處部位進行選擇性切除,使竇腔開放,將病變組織徹底清除。切除嗅裂區(qū)域息肉組織,不要對黏膜進行撕拉,對嗅裂黏膜實施保護。術后給予抗感染干預,鼻腔組織清理次數(shù)1次/周,清除血痂、新生肉芽組織,保證鼻腔竇口、嗅裂引流處于暢通狀態(tài)。
對照組在術后采取生理鹽水(四川科侖藥業(yè),批準文號:H51021157)治療。在沖洗鼻腔前,需將生理鹽水加熱,溫度在37 ℃左右,盛入潔凈容器,使用一次性鼻腔沖洗球(如皋市恒康醫(yī)療器材有限公司生產(chǎn)),橄欖頭置于一側前鼻孔,另外一側進水管放入盛溫生理鹽水的容器內,使患者低頭,輕捏中間的紅色氣囊,生理鹽水先吸入氣囊,再次捏氣囊后生理鹽水進入該側鼻腔沖洗,經(jīng)過鼻咽部,然后由對側鼻腔流出。一般由患者自己操作便于控制沖洗力度,避免用力過大,沖洗疼痛。一側完成后同樣方法沖洗對側。生理鹽水沖洗鼻腔利于鼻黏膜上皮纖毛擺動,使鼻腔組織維持在良好狀態(tài)。每天對鼻腔進行3次沖洗,堅持3個月。
觀察組在術后采取鼻噴激素(MSD Belgium BVBA/SPR,國藥準字 H20130182,規(guī)格:60撳)治療,每側鼻腔2噴,雙側鼻噴1次/d,均在早上用藥,當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對每側鼻腔1噴,1次/d,堅持治療3個月。
所有患者在治療3個月內接受隨訪,隨訪中如患者發(fā)生用藥不良情況,需給予專業(yè)性建議,幫助患者進行檢查、處理,如嚴重可停止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復發(fā)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發(fā)癥包括嗅覺輕度減退、輕微頭痛、鼻黏膜水腫。②對比兩組患者鼻黏膜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EOS)、Lund-Kennedy評分[5]、生活質量(RQLQ)[6]。鼻黏膜嗜酸性粒細胞(EOS)百分比檢測方法為:顯微鏡直接計數(shù),依照常規(guī)操作方式,在小試管中放入hinkelman液 0.38 mL,加入20 μL抗凝試劑進行混合,當紅細胞完全溶解后,取適量滴入計數(shù)板中,使用顯微鏡計數(shù)方式,對兩個計數(shù)室中10個大方格中內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2×107,進行實際計數(shù)。EOS百分比為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比例。Lund-Kennedy評分的評估方法為:對患者鼻腔組織情況進行評估,主要包含息肉、鼻漏、瘢痕、水腫等,評分越低證實各癥狀改善越明顯;鼻炎相關生活質量(RQLQ)量表評估方法為:其量表包含23個項目,每項分值為1~7分,總分越低證實生活質量越好。③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如下:藥物治療后,患者各癥狀顯著消失,竇口組織正常開放,鼻竇腔黏膜呈上皮化,但無膿性物質分泌,為顯效;藥物治療后,患者各癥狀顯著好轉,竇口組織正常開放,鼻腔組織水腫且有少量膿性分泌物,部分竇腔黏膜發(fā)生水腫且有新生肉芽組織,為有效;藥物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竇口未開放,手術鼻腔粘連,且息肉再生,竇腔呈不同程度的狹窄、閉鎖、粘連等情況,為無效;臨床療效=[(顯效+有效)人數(shù)/總人數(shù)]×100.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利用SPSS 22.0 軟件完成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復發(fā)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復發(fā)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EOS百分比、Lund-Kennedy評分、RQLQ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各指標數(shù)值比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EOS百分比高于治療前,觀察組患者更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Lund-Kennedy評分、RQLQ評分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患者更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EOS百分比、Lund-Kennedy評分、RQLQ評分比較( ±s )

表2 兩組EOS百分比、Lund-Kennedy評分、RQLQ評分比較( ±s )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EOS:鼻黏膜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RQLQ:生活質量。
組別 例數(shù) EOS百分比(%) Lund-Kennedy評分(分) RQLQ評分(分)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觀察組 37 4.32±1.23 12.12±3.12* 27.32±2.32 10.35±2.12* 60.15±10.32 19.23±6.21*對照組 37 4.28±1.21 9.15±3.08* 27.65±2.42 25.32±2.15* 60.12±10.23 25.18±5.32*t值 0.141 4.120 0.598 30.157 0.012 4.426 P值 0.888 <0.001 0.551 <0.001 0.990 <0.001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效果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環(huán)境污染程度逐漸加重,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疾病高發(fā)。鼻腔息肉會對患者鼻竇開口造成堵塞,不利于鼻腔中分泌物的順利排出,進而會發(fā)展為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嚴重影響患者呼吸功能,對其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等造成極大影響,而第一時間給予最專業(yè)的治療可使患者的預后效果提升,獲得高質量生活[7-8]。在醫(yī)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下,鼻內鏡手術在臨床上得到大力推廣,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疾病常實行鼻內鏡手術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鼻腔鼻竇組織的通氣和引流功能,對鼻腔內部結構造成的損傷較小,并增強鼻腔的通氣功能,但鼻內鏡手術治療不能徹底根治疾病,還存在較高的復發(fā)率,嚴重影響術后恢復[9]。鼻內鏡手術治療后給予患者鼻噴激素治療,可使鼻黏膜癥狀予以緩解,控制復發(fā)率,使預后結果得到改善[10]。
相關資料顯示,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主要由慢性嗜酸性粒細胞炎癥引發(fā),對患者行炎癥因子抑制治療,可改善其病情,并提升治療效果,控制病情復發(fā)[11]。鼻噴激素是一種糖皮質激素,可對鼻腔中病變部位進行直接作用,有效改善流鼻涕、鼻癢等情況,加快血管通透性,減輕鼻黏膜炎癥反應。另外,鼻噴激素可降低鼻息肉組織中活化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從而減輕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程度,其對各種炎性因子生成、釋放以及對花生四烯酸代謝也有抑制效果,可使抗炎、收縮血管的效果提升,并對患者的鼻黏膜炎癥癥狀予以緩解[12]。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后應用鼻噴激素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鼻噴激素的親和力較強,可將血管通透性降低,增加其他活性物質的釋放量,有效地抑制了非特異性抗炎效果、變態(tài)反應,使得不良癥狀明顯減輕,同時,其可將鼻黏膜水腫消除,令組織明顯變薄,利于鼻黏膜恢復。本研究的觀察組患者EOS百分比高于對照組,Lund-Kennedy評分、RQLQ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術后長時間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其可抑制鼻腔中多種致敏物質,消除炎癥物質,控制膿性分泌物分泌,鼻黏膜恢復良好。本研究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比對照組高(P<0.05),證實在術后使用鼻噴激素治療,可消除鼻黏膜表面細菌、滲液、變應原等,將纖毛清除率提升,使鼻腔環(huán)境維持在干凈的狀態(tài),利于預后,可見此方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綜上所述,在鼻內鏡手術術后給予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噴激素治療,并發(fā)癥、復發(fā)概率均降低,生活質量提升,治療效果優(yōu)良,可在臨床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