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光明
(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骨科,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008)
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其骨折部位發生于橈骨遠端約2.5 cm處,其發病率較高,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具有腕部疼痛、活動受限及畸形等臨床表現,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隨著科技的發展,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治療方案也在不斷改進,其中掌側Henry入路切斷旋前方肌后鎖定鋼板固定可充分暴露骨折端,但其促進骨折恢復的效果不理想[1]。而掌側Henry入路經旋前方肌下插入鎖定鋼板固定治療,不切斷前旋方肌,可有效避免肌肉損傷,進而可明顯提高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2]。但目前關于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采用掌側Henry入路經旋前方肌插入鎖定鋼板治療的療效及對患者腕關節功能的影響仍需進一步探究,基于此,本研究選取54例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進行隨機研究,旨在進一步分析掌側Henry入路經旋前方肌插入鎖定鋼板固定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收治的54例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7例)和觀察組(27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齡34~67歲,平均年齡(50.59±7.96)歲;致病原因:摔傷13例,高處墜落傷1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6例;年齡34~68歲,平均年齡(50.62±8.01)歲;致病原因:摔傷15例,高處墜落傷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病原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本試驗經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所選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均符合《實用骨科學》[3]中關于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②無手術禁忌證者;③依從性較好,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者。排除標準:①患有凝血功能異常者;②患有肝、肺、腎等組織功能障礙者;③患有骨腫瘤、骨質疏松等其他骨相關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掌側Henry入路切斷旋前方肌后鎖定鋼板固定治療,所選患者均取仰臥位,進行全身麻醉,并對上臂近端進行止血,將患腕掌側Henry入路作為切口,在橈側止點約2.5 mm的位置切斷,使旋前方肌得以暴露,為方便術后縫合,需保留兩邊筋膜。選擇合適旋前方肌的遠、近端后作平行切口,將骨膜剝離后向尺側牽開,使橈骨遠端掌側骨面得以完全暴露,直視下進行斷端復位,在橈骨遠端掌側鎖定T形鋼板放置后完成內固定,最后采用C型臂X線機(天津邦盛醫療裝備有限公司,DF-211H)確定骨折復位及內固定位置滿意后,進行切口沖洗,并間斷縫合旋前方肌,將切口關閉。
觀察組給予掌側Henry入路經旋前方肌下插入鎖定鋼板固定治療,患者體位、麻醉及入路方法均同對照組,從橈動脈及橈側腕屈肌腱間進入,逐層分離,使旋前方肌顯露,然后通過在旋前方肌遠端分水嶺止點的切口由遠向近逐漸將旋前方肌推開,再輕緩地將旋前方肌拉開,在骨折端充分顯露后,采用克氏針撬撥配合手法牽引的方式將斷端復位,先用克氏針將斷端臨時固定,根據解剖位置及骨折線選擇合適的橈骨遠端掌側鎖定T形鋼板并確認放置鋼板的位置,將1枚皮質骨螺釘擰入近端滑動孔附近橫行切開的合適小孔內后,進行固定,最后將鋼板調整到最佳位置,分別在骨折遠端及近端擰入鎖定螺釘進行固定并拔除克氏針,采用C型臂X線機確定斷端復位及內固定位置滿意,且患腕活動時關節無摩擦感后,將切口進行逐層縫合。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4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隨訪4個月后,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其中患肢功能及握力明顯減弱,背伸或掌屈減少>50°,正常活動受限,且關節疼痛感強烈為差;患肢握力減弱,背伸或掌屈減少30°~50°,腕關節功能受損,腕關節活動時受到輕微限制且關節經常疼痛為可;患肢及對側握力基本相同,背伸或掌屈減少15°~29°,腕關節功能趨向于正常水平,腕關節偶爾有疼痛感,且劇烈活動時會受到限制為良;患肢與對側握力相同,背伸或掌屈減少<15°,腕關節無疼痛感,且功能及活動沒有影響為優。總有效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②術后腕關節活動范圍和握力:于術后7 d、術后1個月、術后4個月,結合臨床檢查,采用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屈伸范圍、旋轉范圍及握力。③旋前方肌厚度:按②中的方法檢查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4個月的旋前方肌厚度。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 )表示,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χ2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隨訪4個月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5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48%,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術后腕關節活動范圍和握力比較 術后4個月,兩組患者屈伸范圍、旋轉范圍及握力均大于術后7 d、術后1個月,術后1個月大于術后7 d;且術后7 d、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屈伸范圍、旋轉范圍及握力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腕關節活動范圍和握力比較(%, ±s )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腕關節活動范圍和握力比較(%, ±s )
注:與術后7 d比較,*P<0.05;與術后1個月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屈伸范圍旋轉范圍術后7 d 術后1個月 術后4個月 術后7 d 術后1個月 術后4個月觀察組 27 38.65±1.78 54.32±4.03* 90.01±3.02*# 32.15±1.87 51.32±2.31* 91.11±2.75*#對照組 27 24.35±1.87 36.54±0.98* 89.45±2.87*# 22.54±1.76 47.32±4.03* 90.32±2.12*#t值 28.781 22.276 0.698 19.445 49.220 1.18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握力術后7 d 術后1個月 術后4個月觀察組 27 33.27±1.32 57.34±3.54* 93.76±3.03*#對照組 27 23.53±1.46 44.52±3.21* 92.47±2.98*#t值 25.713 13.940 1.577 P值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旋前方肌厚度比較 術后4個月,觀察組患者旋前方肌厚度小于術前、術后7 d,術后7 d兩組患者旋前方肌厚度大于術前,且觀察組患者術后4個月旋前方肌厚度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旋前方肌厚度比較(mm, ±s )

表3 兩組患者旋前方肌厚度比較(mm, ±s )
注:與術前比較,aP<0.05;與術后7 d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7 d 術后4個月觀察組 27 8.75±0.2211.43±0.54a 4.54±0.20a*對照組 27 8.76±0.2111.32±0.42a 8.65±0.23*t值 0.171 0.760 70.067 P值 >0.05 >0.05 <0.05
2.4 典型病例圖片分析 性別:男,年齡:66歲,車禍傷后右腕部腫痛伴活動受限約4 h。經Henry入路切斷旋前方肌后鎖定鋼板固定,右側橈骨遠端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后,復位滿意。見圖1。

圖1 腕部正側位片示右橈骨遠端骨折;AO分型:B3型。
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發病率較高,可由直接或間接暴力造成,如高空墜落、扭傷、摔傷等。多數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可通過手法復位或通過夾板、石膏等固定來進行治療,但有少部分患者會出現畸形、疼痛等并發癥狀,且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維持復位較為困難[4-5]。因此,選取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手段提高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并改善患者預后恢復情況有重要意義。
除骨折斷端復位外,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的治療目的還包括預后恢復效果,而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手術入路對手術效果影響重大,掌側Henry入路切斷旋前方肌后進行鋼板鎖定可以顯露橈骨掌側面,有利于鋼板貼附,進而可提高治療效果,但該方法需切斷旋前方肌,進而導致肌肉質量下降的風險增大,不利于腕關節功能的恢復。有臨床研究發現,術中切開旋前方肌后,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骨折斷端會回縮,且掌側放置鋼板后橈骨遠端存在占位效應,使得旋前方肌的修復受到影響[6]。而掌側Henry入路經旋前方肌插入鎖定鋼板術,則在切開旋前方肌遠端邊緣與骨膜處后,通過骨膜剝離匙分離,可使與橈腕關節面的距離增加至足以讓臨床醫生順利放置橈骨遠端掌側鋼板的程度,保留了旋前方肌,有利于降低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術后腕關節的疼痛,且可有效維持下尺橈關節穩定性,療效較好[7]。此外,掌側Henry入路經旋前方肌插入鎖定鋼板術中不切開旋前方肌,可有效減輕肌肉損傷、血腫等情況,進而可減少發生瘢痕增生及纖維化等并發癥的風險,有利于旋前方肌的修復[8]。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4個月后,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術后7 d,觀察組屈伸范圍、旋轉范圍及握力均大于對照組,術后4個月,觀察組旋前方肌厚度小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說明兩種方法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而掌側Henry入路經旋前方肌插入鎖定鋼板有利于促進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旋前方肌的修復,進而提高腕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
綜上,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經掌側Henry入路切斷旋前方肌后鎖定鋼板及掌側Henry入路經旋前方肌插入鎖定鋼板治療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其中掌側Henry入路經旋前方肌插入鎖定鋼板可顯著促進患者旋前方肌的修復,提高腕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