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玉,劉馨竹,王 坤,汪張毅,趙浩梅
死亡態度是指個體對死亡做出反應時所持的評價性、較穩定的內部心理傾向[1],其內涵既有死亡恐懼、死亡逃避、死亡焦慮等負向態度,也有自然接受、趨近接受、逃離接受等正向態度[2]。死亡態度研究最早始于國外,“死亡恐懼量表”(The Lester Fear of Death Scale,FDS)和“死亡焦慮量表”(The Templer Death Anxiety Scale,DAS)的相繼問世,對死亡態度的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迄今為止,我國臺灣地區與國外相關地區學者對死亡態度已開展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3],研究顯示護理人員的死亡態度不僅直接影響自身臨終關懷態度和心理狀態,還影響病人的死亡態度、情緒情感、滿意度甚至整體護理質量[1,4-5]。而國內因受“重生忌死”等傳統生死觀的影響,人們面對死亡多采取回避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的發展[6]。隨著向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的過渡,人們逐漸意識到生命質量不再僅僅局限于治療和護理疾病,而是擴展到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過程,對于死亡的態度逐漸發生轉變,因此引起了更多國內學者對死亡態度的廣泛關注。因此,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軟件,以中國知網(CNKI)、萬方(WanFang)和維普(VIP)數據庫為數據源,運用可視化知識圖譜和文獻計量學對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的研究現狀及熱點進行分析,以期為死亡態度研究在我國護理領域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基于CNKI、WanFang和VIP數據庫,以檢索式(主題=“死亡態度”AND“護理”)進行主題詞檢索,檢索時間限定為從建庫至2021年9月。導出數據存為Refworks格式檢索。
1.2 質量控制 共檢索得到文獻317篇,經NoteExpress軟件去重、提取后,再由2名研究者對所檢文獻的標題及摘要進行閱讀,剔除無關文獻,如發生取舍分歧時,通過討論決定是否存留,最終納入文獻249篇。文獻納入標準:與“護理領域死亡態度”主題相關的文獻。排除標準:會議論文、報紙專輯、年鑒專利、新聞報道、政府文件、法律法規、通訊簡訊、經驗交流等文獻;同一研究重復發表、文獻內容缺失的文獻。
1.3 分析工具與方法 采用陳超美博士的CiteSpace V(5.7.R1)軟件進行分析,該軟件能夠顯示一個領域在某一時期的發展趨勢和動向,深層次地識別與挖掘文獻中的新趨勢、新動態[7]。軟件操作方法如下:時間跨度(time slicing)為1994年—2021年,時間分區(years per slice)為“1”;節點類型(node types)分別為“Author”“Institution”“Keyword”等;連線強度(Links)為“Cosine”,時間切片(selection criteria)為“Top N=50”或“g-index k=25”;網絡剪裁(pruning)為“Pathfinder”+“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Pruning the sliced networks”。再通過Note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得到相關可視化知識圖譜以及文獻計量數據。
2.1 文獻年度發文量分布 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的首篇文獻于1994年出現,標志著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開始萌芽。1994年—2012年發文量1~9篇,呈平穩增長趨勢;2013年—2020年發文量11~39篇,呈急速增長趨勢,但發文總量仍不多。說明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起步晚,發展較慢,有待進一步探索研究,見圖1。

圖1 1994年—2021年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文獻年度發文量分布
2.2 文獻作者分布及合作情況 本研究納入的249篇文獻涉及341位作者,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發文量為9篇,其余僅有15位作者發文量≥3篇,占總發文量的29.7%(74/249),見表1。對作者進行共現分析,最后得到341個節點、380條連線、密度為0.006 6的可視化知識圖譜,見圖2。表明有341位作者被納入分析,從合作程度分析,體現合作研究關系的節點共有37組,且最多的一組有20個節點,即以曾鐵英為核心的20位作者之間彼此合作交流最多,合作程度最高,以崔靜為核心的14位作者次之。

表1 1994年—2021年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文獻作者發文量分布

圖2 1994年—2021年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文獻作者共現知識圖譜
2.3 文獻機構分布及合作情況 本研究納入的249篇文獻來自222個機構,就發文量而言,僅有12個機構發文量≥3篇,占總發文量的20.9%(52/249),見表2。就機構地區分布而言,222個機構來自28個省份或直轄市,僅有9個省份的機構數量≥13個,占總機構數的66.2%(147/222),其主要分布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或醫療技術發達地區。對研究機構進行共現分析,最后得到222個節點、111條連線、密度為0.004 5的可視化知識圖譜,見圖3。表明有222個機構被納入分析,從合作程度分析,體現合作研究關系的節點共有5組,且最多的一組只有9個節點,即以第二軍醫大學護理學院為核心的9個機構間合作交流最多,合作程度高。

圖3 1994年—2021年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文獻機構共現知識圖譜

表2 1994年—2021年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文獻發文地區機構數量分布(n=222)
2.4 文獻來源期刊分布 本研究249篇文獻共來源于101種期刊,僅有《護理研究》《護理學雜志》《全科護理》《中華護理教育》《中國實用護理雜志》5個期刊載文量超過10篇,其中占比最高的為《護理研究》(7.6%,19/249),載文量≥5篇的期刊共13個,共發文124篇,占49.8%(124/249),見表3。

表3 1994年—2021年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文獻來源期刊載文量分布(n=101)
2.5 文獻關鍵詞頻次及中心度分布 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最后得到39個節點、42條連線、密度為0.056 7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和Timeline知識圖譜,見圖4和圖5。合并同義詞、剔除主題詞,結合表4和表5的關鍵詞頻次和中心性分布可知,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的熱點詞匯及其開始時間節點分別如下:“護士”2007年、“死亡恐懼”2008年、“癌癥”2008年、“影響因素”2009年、“死亡焦慮”2010年、“死亡教育”2011年、“老年患者”2012年、“護生”2013年、“質性研究”2015年、“臨終關懷態度”2016年、“死亡教育需求”2017年、“腫瘤科護士”2019年、“安寧療護”2020年等。

表4 1994年—2021年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文獻關鍵詞頻次分布

表5 1994年—2021年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文獻關鍵詞中心性分布

圖4 1994年—2021年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

圖5 1994年—2021年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文獻關鍵詞Timeline知識圖譜
3.1 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總體呈不斷發展趨勢,但重視度和關注度有待提高 文獻年度發文量及分布趨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領域的研究現狀和水平[8]。由圖1可知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首篇文獻于1994年發表,1994年—2012年發文量為1~9篇,呈平穩增長趨勢;2013年—2020年發文量為11~39篇,呈急速增長趨勢;1994年—2021年發文總量僅為249篇文獻,總體上呈不斷發展趨勢,但發文總量仍處于較低水平。表明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起步較晚,尚處于理論探索階段。死亡態度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國家,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Lester和Templer分別編制的FDS和DAS相繼問世,對死亡態度的研究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9]。20世紀80年代,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率先開展了對死亡態度的探討。國內由于受儒家思想“未知生,焉知死”的影響,研究者對死亡大多為避而不談的態度[6]。1994年郭清秀等[10]首次對264例晚期病人的死亡態度與死亡教育進行調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的死亡態度不僅直接影響自身臨終關懷態度和心理狀態,還影響著病人的死亡態度、情緒情感、滿意度甚至臨終關懷質量[1],但是就文獻研究廣度和深度而言,與護理人員、病人及家屬的死亡態度期望值還有很大差距,其重視度和關注度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深化研究內容,擴大研究對象,優化研究方法,應結合我國特有的文化背景探尋符合我國國情的死亡理論基礎和發展模式。

3.3 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內容、熱點和方式較局限,有待進一步拓展 高頻關鍵詞是文章主題的核心,是文獻主題的另一種呈現方式,對其進行共現分析,可以從宏觀層面上探尋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前沿及發展方向[15]。由圖4和圖5可知,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熱點為運用量表對護士、護生、癌癥病人及老年病人等人群的死亡態度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及探索死亡態度、死亡焦慮、死亡恐懼及死亡教育需求等幾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研究前沿為將死亡教育與臨終關懷和安寧療護相結合,為癌癥和老年病人制定針對性的死亡教育干預措施和方案。但就研究內容、熱點和方式來說相對局限,具體如下:首先研究內容和熱點單一,多集中在對護士、護生、癌癥病人及老年病人的死亡態度、死亡教育需求等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探究上,或局限于探索死亡態度、死亡焦慮、死亡恐懼等幾個變量間的相關性,雖然近年來偶有涉及實證研究,但是相關研究甚少;其次,研究方法局限,缺乏多層次工具的結合應用,研究初期,文獻多以綜述文獻為主,中期過渡到死亡態度相關評估量表的漢化,進一步運用量表進行橫斷面定量調查研究,主要偏向于觀察性、描述性研究,缺少質性、干預等實證研究,研究結果的質量和科學性不高;最后,研究對象局限,主要以護士、護生、癌癥病人及老年病人為主,總體上缺乏大樣本、多人群的橫縱向對比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建議深化研究內容,由單一的橫斷面調查等深化到干預研究、量表的編制、指標體系及本土化結構模型的構建等;優化研究方法,采用質性研究、循證研究、隨機對照試驗等相結合的方法,提高理論證據的質量;拓展研究對象主體,由單一人群向多類別、多科室的護士、護生、病人及家屬等進行調查,以促進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多元化、多層次地發展。
臨終關懷和死亡教育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前沿,其目的是引導護士、護生等形成正確的死亡態度,進而提高臨終病人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服務質量[2]。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及人文關懷意識增強,臨終關懷和死亡教育研究必將成為研究熱點之一。另外,隨著研究不斷深入,諸多學者開始從不同維度和角度探索死亡態度,使死亡態度內涵不斷豐富。有研究顯示,死亡焦慮和恐懼作為與死亡直接關聯的負性情緒發生極為普遍,已被北美護理協會(NANDA)列為護理診斷[16]。因此,護理人員如何進行死亡教育使病人順利進入死亡接受期,轉變其死亡焦慮、死亡恐懼態度是在今后研究中需要關注的問題。而目前由于受我國傳統“重生忌死”思想束縛,死亡教育研究發展較為緩慢,相關理論和實踐推廣還停留在起步探索階段。國內僅少數高校護理學院開設了死亡相關課程,同時還存在缺乏相應教材及規范化的教學體系等問題。由此可見,我國對死亡教育重視度亟待提高,通過死亡教育使人們形成正確的死亡態度和科學的生死觀的方式與方法還亟待完善。
綜上所述,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尚處于理論探索階段,起步晚,發展較快,但其關注度和重視度仍有待提高。強調國家相關部門要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相關流程體系,加大資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開展相關死亡教育培訓,促進作者和機構跨區域間的科研合作交流,積極借鑒國外相關研究的經驗與教訓,進而促進我國護理領域死亡態度研究科學化、多元化地發展。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選取了CNKI、WanFang和VIP 3個數據庫,沒有納入外文數據庫,缺少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橫縱向對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