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玲,郭鵬菊,李建華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急危重癥,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超過百萬,死亡率為15%,且經臨床治療后1年內再入院率仍達20%[1-2]。文獻報道顯示,我國95%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照護均由家屬負責,出院后康復治療及照護則以“社區+家屬”的模式為首選[3-5]。因此,開展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延續性護理,充分發揮病人家屬的積極作用,提高家屬的照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微信在病人的延續性護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微信小程序(We-Chat mini program,WMP)延續指導是以WMP為平臺的一種延續指導模式,借助WMP能發布康復知識、康復資訊、搭建康復交流平臺,具有延伸康復指導的重要作用。自選促心運動處方是病人在護士指導下根據代謝當量(METs)、自身運動喜好,用自制處方形式制訂適合自身的康復運動計劃。現有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臟康復護理的研究多集中于住院期,對院外延續性護理的研究較少,而延續性護理研究多以QQ、微信公眾號方式隨訪,所制訂的康復運動模式很少考慮病人的興趣愛好,以WMP進行延續指導同時制訂符合病人興趣愛好的運動模式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將WMP延續指導聯合自選促心運動處方應用于穩定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康復護理中,探討其對病人心功能康復及健康行為能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且經院內治療病情穩定;認知溝通能力正常;有1名長期照顧者;具有一定的讀寫能力;知曉研究項目,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或惡性腫瘤;既往有精神病史;出院后進入專業機構開展康復訓練。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9.34±4.29)歲;發病情況:首次32例,非首次8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7例,高中及以上13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9.40±4.25)歲;發病情況:首次30例,非首次10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及以上14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發病情況、文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病人入院后向家屬發放常規健康宣教材料,出院前向病人及家屬說明院外用藥、復查及其他事項,出院后通過電話、微信及上門的形式開展隨訪,了解病人情況,指導開展康復訓練,并為家屬照護提供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WMP延續指導聯合自選促心運動處方干預,具體如下。
1.2.1 WMP延續康復指導 本研究通過“凡科輕站”制作“急性心肌梗死院外康復”WMP。小程序包括“首頁”“院外康復”“藥理知識”“復診提醒”4個界面,其中首頁包括“快速咨詢”“康復經驗分享貼”“家屬照護分享貼”“院外康復交流論壇”4個模塊,院外康復包括“康復訓練”“康復用藥”“康復飲食”“其他注意事項”4個模塊,藥理知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治療藥物”“急性心肌梗死最新資訊”等,復診提醒頁面中病人只需輸入自身身份信息,即可在復查復診前3 d通過微信推送提醒消息。病人出院前,護理人員引導病人及家屬通過微信關注小程序,并填寫真實信息,包括姓名、病歷號、入院時間、出院時間、主治醫生等,同時介紹小程序使用方法。病人出院后,護理人員通過小程序向病人及家屬推送康復護理相關消息,包括康復活動、康復飲食、康復照護等,并及時回答“快速咨詢”中的問題,指導病人家屬協同開展康復護理。
1.2.2 自選促心運動處方 ①計算METs:本研究通過平板踏車設備等檢測裝備開展運動試驗測評,并確定病人各階段的METs限制值,1 METs=3.5 mL/(kg·min)。經試驗確定各階段代謝當量為術后1 d能量消耗(能耗)為1~2 METs,(靶心率/癥狀限制心率)<30%;術后2 d能耗為2 METs,(靶心率/癥狀限制心率)為30%~50%;術后3 d能耗為2~3 METs,(靶心率/癥狀限制心率)為40%~55%;術后4~7 d能耗為3~5 METs,(靶心率/癥狀限制心率)為65%;術后8~14 d能耗為5~6 METs,(靶心率/癥狀限制心率)為65%~85%。②設計運動處方模版:本研究編制的自選式促心運動處方包括基礎信息、METs限制說明、促心運動自選3個模塊。基礎信息模塊包括姓名、年齡、手術日期等,METs限制說明模塊說明了各階段促心運動對應METs限制值,促心運動模塊介紹了1~2 METs、3~4 METs、5~6 METs等代謝當量對應的活動項目,活動項目有自理活動、家務活動、娛樂活動、職業活動等,如1~2METs對應的自理活動有臥床休息、立位進餐、1.7 km/h步行、驅動輪椅,家務活動有掃地、擦拭家具等,娛樂活動有看電視、聽廣播等,職業活動有打字、操作計算機等。③自選促心運動處方: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第1天護理人員即向病人發放促心運動處方,向其介紹處方內容及自選方法,指導病人現場完成促進心功能康復運動的自選,時長20~30 min。自選完成后,對病人自選運動適合性進行評價,如不適合則現場指導修訂,如適合則制訂運動處方,向病人明確促心運動計劃,引導、監督其開展康復運動。
1.3 觀察指標 ①心功能康復:干預2個月后,采用心功能指標、6 min步行試驗(6 MWD)評價病人心功能康復狀況。通過超聲心動圖測定病人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開展6 MWD,即選取足夠長(>50 m)的空曠走廊,并在走廊兩側擺放椅子或專用扶手,引導病人根據自身耐受狀況步行6 min,測定步行距離[6-7]。②健康行為能力:干預2個月后,采用健康行為能力量表實施評價。該量表共有4個維度,分別為營養、運動、心理安適、健康責任,共計28個條目,均采取5級評分法,分值0~4分,“完全無把握”計0分,“完全有把握”計4分,總分0~112分,評分越高表明健康行為能力越好[8-9]。


表1 兩組病人心功能康復效果比較

表2 兩組病人健康行為能力評分比較 單位:分
相關研究顯示,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功能康復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且超過90%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家屬均存在延續性護理支持需求[10]。另有研究顯示,常規延續性護理未能發揮出病人家屬或居家照顧者在病人康復護理中的主體地位,導致病人康復進程緩慢,臨床需根據病人及家屬各階段需求完善護理方案[11-12]。本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康復護理中應用WMP延續指導聯合自選促心運動處方干預,探究其對病人心功能康復及健康行為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LVESD、LVEDD均明顯低于對照組,LVEF明顯高于對照組,6 MWD距離遠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病人健康行為能力量表營養、運動、心理安適、健康責任4個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WMP延續指導聯合自選促心運動處方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康復護理中應用,能促進病人心功能康復,提升病人健康行為能力。本研究制作的WMP模塊豐富、功能全面,相比傳統的QQ、微信公眾號能實現更多的功能,更有利于開展康復護理指導。WMP首頁中的“快速咨詢”模塊能為病人及家屬提供實時詢問功能,有助于及時解答病人及家屬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13-14]。“康復經驗分享貼”“家屬照護分享貼”“院外康復交流論壇”3個模塊可向病人或家屬呈現專業人士的康復建議,可以實現不同病人或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便于病人及家屬學習相關知識,對病人院外康復有指導意義。院外康復界面中的“康復訓練”“康復用藥”“康復飲食”“其他注意事項”4個模塊向病人及家屬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權威的康復護理知識,可強化病人對康復期營養、運動及心理調節的認知,有助于提升病人健康行為能力[15]。WMP還具有復診提醒功能,通過提醒病人及時復診,有利于及時調整康復方案,避免疾病復發。本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康復護理中加入病人自選促心運動處方干預,促心運動處方所涉運動項目豐富,包括自理活動、家務活動、娛樂活動、職業活動四大類,通過促心運動可增加病人心排出量,改善骨骼肌力、關節活動度,促進病人心功能恢復。本研究通過相關設備檢測明確METs限制值,能保證心功能康復運動的科學性;通過病人自選確定心功能康復運動方案,確保病人對康復運動具有一定興趣,以增強其康復護理的依從性,強化心功能康復效果。本研究將WMP延續指導與自選促心運動處方干預聯合應用,可使病人的康復效果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WMP延續指導聯合自選促心運動處方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康復護理中應用,能促進病人心功能康復,提升病人健康行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