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娟,林慧娟
宮頸癌是中國女性的第二大常見惡性腫瘤,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60萬例婦女被診斷出患有宮頸癌,超過30萬例婦女死于宮頸癌[1]。目前放射治療(放療)、化療及手術是宮頸癌主要的治療手段,而放療又是局部晚期宮頸癌的重要治療手段[2]。近年來外照射加腔內放療的實施使宮頸癌病人生存率得到提高,但同時放射性腸炎也隨之增加。在盆腔放療過程中,腸上皮對放療敏感,容易受到輻射損傷而導致放射性腸炎。據報道,盆腔放療后90%的病人排便習慣發生永久性改變,其中50%的病人生活質量出現下降[3]。放射性腸炎是宮頸癌放療病人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臨床表現為腹瀉、惡心、痙攣、里急后重、尿急、黏液便、輕微出血和腸瘺等癥狀[4]。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宮頸癌放療病人早期放射性腸炎發生率為54.3%,晚期放射性腸炎發生率為17.9%[5]。由于放射性腸炎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案,目前應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腸內給藥和內鏡止血,這些方法往往會導致疾病復發等不良后果[6]。目前,藥物治療是急性放射性腸炎的常用方法。臨床研究表明,康復新液聯合西藥或中藥灌腸[7-10]可減輕病人急性放射性腸炎的臨床癥狀,也有米湯灌腸[11]用于放射性腸炎的研究報道,但康復新液聯合米湯及西瓜霜組合治療的相關研究較少,并且其治療效果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將康復新液聯合米湯及西瓜霜保留灌腸應用于急性放射性腸炎病人中,探討其在臨床實際中的應用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科室接受放療的宮頸癌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宮頸癌;②首次入院行放療;③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有直腸腫瘤、潰瘍性結腸炎、內痔等器質性直腸疾?。虎谟心c癌轉移;③心、腦、腎功能不全或有出血風險;④中途退出放療;⑤有精神障礙,不能配合醫務人員。本研究共納入宮頸癌放療病人9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年齡32~79(41.35±14.25)歲,根據腫瘤TNM分期,其中Ⅱ期12例,Ⅲ期28例,Ⅳ期8例;觀察組年齡34~77(43.58±15.73)歲,其中Ⅱ期15例,Ⅲ期26例,Ⅳ期7例。兩組病人放療照射劑量相同,均為外照射放療單次劑量1.8~2 Gy,每周5次,總劑量45~50 Gy,內照射放療單次劑量5~10 Gy,每周1次,總劑量21~30 Gy。兩組病人年齡、疾病分期、照射劑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①入院時由責任護士講解放療相關注意事項,放療前囑病人排空大便,憋尿200~300 mL[12](放療前使用膀胱測量儀器進行尿量測定);②飲食指導:指導病人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少渣、低纖維的易消化食物,口感以清、淡、細、軟為宜,不吃生冷、易產氣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③預防感染:囑病人穿寬松、柔軟內褲,每天陰道沖洗1次,注意會陰部衛生,預防尿路感染。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每日早晨由責任護士實施保留灌腸。灌腸液配方為康復新液30 mL+米湯100 mL+西瓜霜3片,灌腸液溫度為38~40 ℃。灌腸方法使用改良灌腸法[13]:①病人保留灌腸前排空大小便,灌腸時病人取左側臥位,適當抬高臀部10 cm[14];②用F16號一次性吸痰管和50 mL注射器(去掉針頭)代替肛管灌腸袋,使用液狀石蠟充分潤滑吸痰管前端;③用50 mL注射器抽取藥液,連接吸痰管并排氣;④吸痰管插入肛門15 cm左右,開始推注灌腸液,速度緩慢,一邊推注一邊緩慢插入吸痰管,速度以每推注10 mL灌腸液插入吸痰管5 cm左右為宜,直至吸痰管全部插入肛門內。如遇插入不暢,推注阻力較大時,可適當退出吸痰管,改變其方向,少量推注藥液后繼續插入。灌腸速度不宜過快,控制在10 min[15]。
1.3 觀察指標 ①放射性腸炎分級:根據放射性損傷分級標準(RTOG/EORTC)進行分級[16]。無明顯腸道癥狀為0級;輕度腹瀉、輕度腸痙攣、排便增加和有輕度直腸分泌物為1級;中度腹瀉,伴有腸絞痛,每日大便5次以上為2級;需要腸外營養支持治療的腸梗阻或出血為3級;腸壞死和腸穿孔為4級。②細胞因子水平測定:炎癥水平影響放射性腸炎的發生發展[17]。白細胞介素-2(IL-2)、γ-干擾素(IFN-γ)參與放射性腸炎的病理、生理過程,機體發生炎癥反應時其水平明顯升高;白細胞介素-10(IL-10)具有抑制炎癥介質釋放、促進B細胞增殖的作用,為重要的炎癥抑制因子,炎癥發生時其水平明顯降低。因此,在干預前后分別取病人空腹靜脈血,測量血清IL-2、IFN-γ和IL-10水平。③放療中斷率:放療結束后比較兩組病人放療中斷總次數,放療中斷率=放療中斷次數/放療總次數×100%。


表1 兩組病人放射性腸炎分級比較 單位:例

表2 兩組病人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單位:ng/mL

表3 兩組病人放療中斷次數比較
3.1 放射性腸炎治療現狀 放射性腸炎是接受放療的腹部和盆腔腫瘤病人的常見并發癥。放射性腸炎急性期癥狀通常發生在放療開始后1~2周內,常引起腹瀉、排便痛、黏液或血樣便、里急后重等多種腸道癥狀[18]。急性期的癥狀遷延不愈或直至放療結束6個月至數年后始有顯著癥狀者,均提示病變延續,終將發展引起纖維化或狹窄,多與腸壁血管炎以及后續病變有關,主要表現為反復便血、腹痛、腹瀉、甚至腸狹窄、潰瘍和瘺管形成[19-20]。盡管在研究中報道了使用類固醇、止瀉藥、氨磷汀、谷氨酰胺和其他藥物顯示出一定的療效,但目前尚無放射性腸炎的標準治療方法[21]。
3.2 康復新液聯合米湯及西瓜霜保留灌腸在預防宮頸癌病人放射性腸炎中的應用效果 放射性腸炎急性期常伴有人體內大量炎癥因子的表達,有研究報道在大鼠結直腸γ射線照射模型中IFN-γ、IL-2、IL-10等細胞因子的表達失衡,導致大鼠免疫失衡,影響放射性腸炎的發生發展[22]。本研究發現,干預后觀察組病人放射性腸炎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病人的IFN-γ、IL-2水平均有提高,IL-10水平均有降低,其中觀察組病人IFN-γ和IL-2水平低于對照組,IL-10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病人放療中斷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康復新液聯合米湯及西瓜霜保留灌腸可有效減輕病人的炎癥反應,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同時可減少放療中斷次數。有研究表明,減少放療中斷將進一步降低腸道發病率[5]。康復新液作為一種中成藥,具有通利血脈、養陰生肌之功效,可有效促進血管新生、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壞死組織脫落,且兼具抗感染、消除炎癥水腫等作用,有利于減輕組織的炎癥反應。國外相關研究顯示,康復新液治療潰瘍性疾病有一定療效[23-26],但在放射性腸炎中的應用較少見;而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則較多[7-10],并且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米湯具有益氣、養陰、潤燥功能,是天然的保健品,可以有效補腎益精、延年益壽、固腸止瀉。西瓜霜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作用。將三者結合進行保留灌腸可以明顯減輕病人的腸道損傷,減輕放射性腸炎嚴重程度,提示該治療方案對恢復病人腸道功能、改善病人預后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康復新液聯合米湯及西瓜霜保留灌腸預防放射性腸炎療效明顯,能有效減輕腸道黏膜損傷,改善炎癥水平,減少放療中斷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