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被遺忘的真相:蘇軾省試被落與宋代說書舉關系考論

2022-03-28 04:47:18費習寬

費習寬

蘇軾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之一。一提到他,學界乃至民間都將其視為“考神”般的存在,但是這種看法并不準確,尤其就關乎其人生最重要的考試即嘉祐二年(1057)科舉考試而言,決非如此。從結果來看,蘇軾雖然嘉祐二年登進士第,但其登第過程與考試結果絕不像人們想象那樣順利、那樣理想,相反,蘇軾的省試、殿試名次都較為靠后,甚至可以說,他的最終成績在考中進士的舉子中是比較糟糕的。蘇軾之所以能參加殿試以及具備中第后立即授官的資格,都與其省試期間以業進士人身份應詔參加當時施行的說書舉考試有直接關系。毫不夸張地說,說書舉是蘇軾參加科舉考試成功最重要的一環。若無此制,嘉祐二年的進士榜,很大可能不會出現蘇軾的名字。然而,前賢論及蘇軾的應舉時,往往忽略了其與說書舉的關系,故無法對其科考實際作出正確的解釋。筆者不揣谫陋,擬從前賢研究遺留問題與《春秋》對義的性質、宋代說書舉與蘇軾科考的關系等方面揭開蘇軾科考的真相,以求教于方家同好。

一 前人研究遺留問題與《春秋》對義的性質

嘉祐元年(1056)秋,蘇軾、蘇轍在其父蘇洵的帶領下,離開家鄉眉州,到開封府景德寺參加發解試,蘇軾以第二名的成績參加了次年的進士科省試與殿試并登第(1)孔凡禮《蘇軾年譜》上冊,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46-55頁。。關于蘇軾嘉祐二年的貢舉考試,其弟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說:

嘉祐二年,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士,疾時文之詭異,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時與其事,得公《論刑賞》,以示文忠。文忠驚喜,以為異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為。子固,文忠門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2)蘇轍《欒城后集》卷22,《蘇轍集》第3冊,陳宏天、高秀芳校點,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17-1118頁。按:引文“居第一”之后為逗號,筆者引用時改為句號。

這段話對從事宋代文史研究的學者來說,應當不難理解。但是,既往研究或過于關注《刑賞忠厚之至論》(又稱《論刑賞》)成績,或不了解《春秋》對義的性質以及宋代科甲的情況,導致意見歧出,言之差誤。李一冰《蘇東坡新傳》就稱,蘇軾省試以《論刑賞》“抑置第二。再考《春秋》對義,蘇軾得第一”,殿試“建安章衡(子平)得第一,為狀元,眉州蘇軾得第二,為榜眼”(3)李一冰《蘇東坡新傳》上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版,第47-48頁。,這是將省試《論刑賞》的成績等同殿試成績。此說影響很大,熊朝東、張思齊等人均承其說(4)熊朝東《蘇東坡傳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3-54頁;張思齊《蘇軾的科舉觀與經義成就》,《中國蘇軾研究》2018年第10輯,第151頁。。木齋、邱黎《蘇東坡新傳》則言:蘇軾試《論刑賞》得第二,“隨后,蘇軾又參加了由仁宗皇帝御臨的復試……蘇軾此次為第一”(5)木齋、邱黎《蘇東坡新傳》,京華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9頁。。所謂“御臨的復試……第一”,是將《春秋》對義居第一視同殿試之內容與名次。林語堂亦稱蘇軾殿試,“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幾乎名列榜首”(6)林語堂《蘇東坡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36頁。。以上皆混淆了省試與殿試之別,將省試等同殿試。所謂“榜首”、“第一”、“第二”等說皆誤。事實上,嘉祐二年省試第一名為李寔,殿試前三名皆非蘇軾(7)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劉琳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9冊,第5252、5269頁。。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說:“蘇軾獲得了省試的第二名。到三月份,經皇帝殿試,蘇軾賜進士及第”(8)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大學出2004年版,第62頁。又見:吳高飛《蘇東坡傳》,中國人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頁。。此雖明確了省試與殿試之別,卻將《論刑賞》第二之單項成績誤作省試之最終成績。

又如,曾棗莊認為:當時的進士考試要經過“舉人考試、禮部考試、禮部復試、皇帝御試”四步篩選,當歐陽修看到蘇軾的《論刑賞》后,“準備以這篇文章為第一。但又怕是他的學生曾鞏的文章,為避嫌疑,才作為第二名。接著禮部復試,又以‘春秋對義’,即回答《春秋》一書的問題獲第一。嘉祐二年三月仁宗殿試,蘇軾兄弟同科進士及第”(9)曾棗莊《蘇軾評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27頁。。王水照、崔銘《蘇軾傳》承其說(10)王水照、崔銘《蘇軾傳: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這是將《春秋》對義視為宋代科舉“禮部復試”之內容。然而,宋代科舉并無所謂“禮部復試”環節。對于《春秋》對義的性質,曹家齊、李貴等人認為,是北宋前期進士科所試之“《春秋》墨義”,并非“覆試”內容(11)曹家齊、陳安迪《蘇軾進士科名次甲第考釋——兼說宋朝進士甲乙丙科問題》,《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1期,第72頁;李貴《嘉祐二年的科舉考試如何影響了歷史進程》,《文史知識》2020年第3期,第67頁。。北宋前期的進士科試詩、賦、論、策、帖經和墨義(12)脫脫等《宋史》卷155《選舉一》,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604頁。。孔凡禮《蘇軾年譜》在述及蘇軾省試時,則將《春秋》對義與詩、策、論等分開敘述,僅曰:“所撰《刑賞忠厚之至論》無所藻飾……省試時并作雜策五首、詩一首”(13)孔凡禮《蘇軾年譜》上冊,第51頁。,似隱約注意到《春秋》對義與其他試項的差異。若《春秋》對義即墨義,則《蘇軾年譜》“省試時……”之后,當加上“《春秋》對義”四字,而非另起一行。還有人認為,《春秋》對義是“慶歷學制改革之‘大義’的十道題目”(14)蘇家弘《論蘇軾早期的〈春秋〉觀——以〈三傳義〉為例》,《漢學研究集刊》2018年第26期,第202頁。。此外,對于《春秋》對義之性質及蘇軾的科甲名次,多數學者出于謹慎,或據蘇轍文字直述,或襲承前說,而不做專門解釋(15)顏中其《蘇東坡》,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27頁;顏邦逸、張晶《蘇軾傳》,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1頁;何炳武、李巍《蘇軾評傳》,太白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第20頁。。

以上觀點莫衷一是,但都認為蘇軾的科考成績非常理想。之所以會出現這些認知,是因為多數學者對宋代科舉制度解讀有誤,尤其對《春秋》對義的解釋不準確,導致近千年來學界幾乎一直視蘇軾嘉祐二年的科考為成功典范。但是,此與歷史事實嚴重不符。若要辨明其中之誤,首先要明白《春秋》對義的性質。

宋初,進士科考試承晚唐五代之制,進士科共試四場,首場試詩賦,次場試論,第三場試策五道,第四場“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16)脫脫等《宋史》卷155《選舉一》,第3604頁。。帖經從《論語》中出題,墨義從《春秋》或《禮記》中出題,各試十道。北宋前期進士科考試內容雖略有調整,但并未發生大的改動。仁宗慶歷四年(1044),歐陽修等人對進士科考試進行大幅度改制。據《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等書記載:“(進士)三場:先策,次論,次詩賦,通考為去取,而罷帖經、墨義,士通經術愿對大義者,試十道。”(17)脫脫等《宋史》卷155《選舉一》,第3613頁。又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47“慶歷四年乙亥”,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中華書局2004年第2版,第3565頁。然而,關于慶歷科舉改制內容,《長編》等書只是原文的節錄。據《宋會要輯稿·選舉三》錄《詳定貢舉條制》,可知“試大義”只是諸科的加試,進士科考試由四場改為三場,策論被調至第一、二場,最后試詩賦,“舊試帖經墨義,今并罷”(18)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第5298-5299頁。。故《春秋》對義,即“慶歷學制改革之‘大義’的十道題目”之說,無法成立。隨著范仲淹罷相,詔令科舉舊條“宜一切無易”(19)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第5301頁。。此后至熙寧四年(1071),進士科省試內容大致沿用慶歷四年之前的舊制。

蘇軾嘉祐二年進士科省試的內容,據《蘇軾年譜》記載,有“論”、“雜策五首、詩一首”,此外還有賦。詩即《豐年有高廩詩》(20)江休復《嘉祐雜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576頁;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第2冊,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629頁。;賦為《貴老為其近于親賦》(21)孔平仲《孔氏談苑》卷3《省試題》,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1頁;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66《詼諧戲謔·語誤》第14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冊,第878頁。,不傳;論為《刑賞忠厚之至論》;策為《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修廢官舉逸民》、《天子六軍之制》、《休兵久矣而國益困》、《關隴游民私鑄錢與江淮漕卒為盜之由》五道(22)《蘇軾文集》卷7《雜策》,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冊,第220-223頁;孔凡禮《蘇軾年譜》,第52頁。。從《宋史·選舉志》進士“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來看,《春秋》對義,即《春秋》墨義。而且,據《蘇軾文集》可知,《春秋》對義,今題《三傳義》十道(23)《蘇軾文集》卷6《三傳義》,第182頁;孔凡禮《蘇軾年譜》,第54頁。,所試經書、道數皆與墨義吻合。由此可見,曹家齊、李貴等學者的意見不無道理。

《春秋》對義,是不是宋初的墨義?僅從字面上很難判斷。若從墨義與《春秋》對義的文本入手,就會得到更直觀的感受。何謂墨義?據《文獻通考》載,宰相呂夷簡參加鄉試時的墨義題目為:“見有禮于其君者,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請以下文對。”呂夷簡答曰:“下文曰:‘見無禮于其君者,如鷹鹯之逐鳥雀也。’謹對。”(24)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0《選舉考三》,上海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冊,第877頁。由此可知,墨義是從儒經書籍中抽出一句,考生按經疏中的原文作答,全以背誦為功。蘇軾的“《春秋》對義”,是否具有此特征呢?《春秋》對義凡十道,包括《左傳》三道(《問供養三德為善》、《問〈小雅〉周之衰》、《問君子能補過》),《穀梁傳》四道(《問侵伐土地分民何以明正》、《問魯猶三望》、《問魯作丘甲》、《問雩月何以為正》),《公羊傳》三道(《問大夫無遂事》、《問定何以無正月》、《問初稅畝》)(25)《蘇軾文集》卷6《三傳義》,第182-191頁。。茲以《問〈小雅〉周之衰》為例,對其文本內容及性質稍示分析。

對:《詩》之中,唯周最備,而周之興廢,于《詩》為詳。蓋其道始于閨門父子之間,而施及乎君臣之際,以被冒乎天下者,存乎《二南》。后稷、公劉、文、武創業之艱難,而幽、厲失道之漸,存乎《二雅》。成王纂承文、武之烈,而禮樂文章之備,存乎《頌》。其愈衰愈削而至夷于諸侯者,存乎《王·黍離》。蓋周道之盛衰,可以備見于此矣。《小雅》者,言王政之小,而兼陳乎其盛衰之際者也。夫幽、厲雖失道,文、武之業未墜,而宣王又從而中興之,故雖怨刺并興,而未列于《國風》者,以為猶有王政存焉。故曰:《小雅》者,兼乎周之盛衰者也。昔之言者,皆得其偏,而未備也。季札觀周樂,歌《小雅》,曰:“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之衰乎?”《文中子》曰:“《小雅》烏乎衰?其周之盛乎!”札之所謂衰者,蓋其當時親見周道之衰,而不睹乎文、武、成、康之盛也。文中子之所謂盛者,言文、武之余烈,歷數百年而未忘,雖其子孫之微,而天下猶或宗周也。故曰:二子者,皆得其偏而未備也。太史公曰:“《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當周之衰,雖君子不能無怨,要在不至于亂而已。《文中子》以為周之全盛,不已過乎。故通乎二子之說,而《小雅》之道備矣。謹對。(26)《蘇軾文集》卷6《三傳義》,第183-184頁。

此文從《詩經·小雅》來看周之興衰,題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的“季札觀樂”(27)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39,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007頁。。該文首先介紹周代事跡在《詩經》中的分布,提出周道有盛有衰的命題,說明“周道之盛衰”皆在《詩經》中有完整反映;次承“盛衰”之言,釋《小雅》含義,認為《小雅》涵蓋整個周代的盛衰,指出季札所謂《小雅》反映“周之衰”,王通以為《小雅》反映“周之盛”,“皆得其偏而未備”;最后,以司馬遷之言總結,斷以己意,以為在襄公二十年時,周已衰微,君子雖不能無怨,但世道還不至于亂,而王通所言周代之盛亦不符實情,應調和二家之說方得《小雅》之道。

與拘泥于章句訓詁的墨義相比,《問〈小雅〉周之衰》不囿于先儒經疏,行文較為自由,內容甚為豐富,時限跨先秦及隋,引用經史典籍,概括經書大義,最后闡發己意。其他各篇也基本如此。舉子若非精熟經典,無廣博學識,這樣的考試幾乎無力應對。蘇軾之《春秋》對義成績,亦不負眾望,高居第一。

明乎此,則知蘇軾之《春秋》對義,并非墨義。從制度運行來看,《春秋》對義也不可能是墨義。北宋前期進士雖有詩、賦、論、策、帖經和墨義等試項,但帖經、墨義在進士科考試中“向來不受重視”(28)寧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臺北縣中和市知書房1996年版,第87-88頁。。如:天圣八年(1030)進士科省試,歐陽修先試“賦……至于詩亦然。……論、策二場亦復如此。榜出,歐公作魁”(29)王铚《默記》,孔一校點,上海古籍出版2012年版,第140頁。,先賦,次詩,次論,次策,然后“榜出”,是進士不試帖墨之證。宋人胡宿稱:“舊制試進士,止以詩、賦、策、論,簡拔才俊。”(30)胡宿《文恭集》卷8《論增經術取士額狀》,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冊,第99頁。慶歷二年(1042),富弼論省試有“三長”,其中一長為進士“一日試詩賦,一日試論,一日試策”(31)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第5296頁。。可見,至遲到仁宗朝,進士科已形成詩賦、論、策三場連試三日的固定模式,帖經、墨義不再作為考試內容。故司馬光曰:進士帖經、墨義,“從來不曾考校,顯是虛設”(32)《司馬光集》卷28《貢院定奪科場不用詩賦狀》,李文澤、霞紹暉校點整理,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冊,第700頁。。

《春秋》對義,既非墨義,也不是慶歷科改新增的大義,那它究竟是什么呢?筆者以為,蘇軾《春秋》之試,乃是他參加說書舉考試的題目。那么,何謂說書舉?說書舉考試有何要求?它與蘇軾嘉祐二年的貢舉考試有何關系?他為什么要參加說書舉考試?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明白說書舉的置廢與實際運作。

二 說書舉的具體運作與蘇軾科考的關系

說書舉是為選拔通經人才而實行的一項特殊考試制度。金中樞、龔延明、張希清、梁庚堯等學者曾對說書舉的置廢有簡略論述(33)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上)》,《宋史研究集》第11輯,臺灣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年版,第10-11頁;楊學為總主編、陳高華等分卷主編《中國考試通史》卷2《宋遼金元》,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01頁;傅璇琮主編、龔延明等分卷主編《宋登科記考》下冊《宋代科舉概述》,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頁;龔延明、祖慧編著《宋代登科總錄·記考》下冊《宋代科舉總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634-7635頁;張希清《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9-70頁;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第20-21頁。,但還不夠深入,尤其對宋代說書舉的沿革變化與具體運作的論述還較為欠缺。

說書舉最初設置時間是在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據《宋會要輯稿》記載:“九月十六日,詔貢院:‘將來考試諸科舉人,有明習經義、長于講說及三經以上者,許經主司自陳,量加試問。委是可取,即具名聞,當議別遣官試驗,特與甄擢。’”(34)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第5508頁。由此詔可知,說書舉的考試對象是正在參加省試的業諸科人,即諸科舉人中若有明習儒家經義、擅長講說、精通三部儒經以上者,即可向主司陳請應試,考試合格則給予優待。為提高說書舉的影響力,一年之后,國家放寬了說書舉應舉對象的范圍。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群書考索》等書記載:天圣四年九月“庚申,詔禮部貢院舉人有能通三經者,量試講說,特以名聞,當議甄擢之”(35)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04“天圣四年九月庚申”,第2422頁;章如愚《群書考索(二)》后集卷37《士門·貢舉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3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524頁;脫脫等《宋史》卷92《仁宗一》,第182頁;王應麟《玉海》卷116《選舉》,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7年版,第2143頁。。李燾認為這是說書舉正式設立的標志(36)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86“嘉祐二年十二月戊申”,第4496頁。。此詔與《宋會要輯稿》的記載不同之處在于,應詔說書舉人,由“諸科舉人”變為“禮部貢院舉人”。這就是說,參加省試的業諸科人與業進士科人,只要擅長講說,并精通三經以上,皆可報名應舉。

說書舉如何“量行試問”和“講說”?詔文未作規定。天圣二年(1024)及進士第的胡宿,在《論經術取士額狀》中有詳細記載:應試說書舉人,貢院別試“經義十道,直取圣賢意義,解釋對答。或以《詩》《書》引證,不須全具注疏,以六通為合格”(37)胡宿《文恭集》卷8《論增經術取士額狀》,第99頁。。所謂直取圣賢意義,即經之本義,不須具注疏,這等于說不承認舊有注疏,而可斷以己意。宋人徐積也稱說書舉“何嘗拘以注疏”(38)徐積《節孝集》卷30《上趙殿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944頁。。可見,注重儒家經學義理與己意的闡發,是說書舉考試的基本特征。此與蘇軾《春秋》對義的行文模式完全一致。

國家設立說書舉的原因,胡宿《論經術取士額狀》也有說明:“舊制試進士,止以詩、賦、策、論,簡拔才俊,其實少有專門名學之人。諸科雖能誦記章句,復又不通大義,施于有政,則又面墻。所以前后論取士者,常以此科為言。”(39)胡宿《文恭集》卷8《論增經術取士額狀》,第99頁。宋初,諸科試帖經、墨義,帖經類似今天的填充題,墨義要求默寫經文注疏,二者都專考背誦,無須通曉經文義理,如“鸚鵡學舌”;而進士科有詩、賦、論、策、帖經和墨義等試項,但帖經、墨義僅“禮試”而已(40)《司馬光集》卷28《貢院定奪科場不用詩賦狀》,第700頁。,策、論亦不受重視,實際以首場詩賦為取舍標準,尤其以賦為決科關鍵(41)如歐陽修曾說:“自科場用賦取人,進士不復留意于詩,故絕無可稱者。”歐陽修《詩話》,《歐陽修全集》卷128,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冊,第1957頁。又見:寧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第89-93頁;龔延明《宋代科舉考試內容考述》,《國學學刊》2013年第4期,第45頁。。進士、諸科之設,本為搜羅通經博學之士,今舉人有能通三經者,竟須在此之外求之,可知專于記誦、以詩賦取士的結果,導致科舉登仕者只能死記經文注疏、務求聲律巧似。這些考察辦法,既不能造就“專門名學”的通經之士,無法通過一定的文字組織,用自己的語言把各自理解的經義表達出來,徒長澆薄之風,更反映不出舉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無補于政事。而從通經致用和明經義理的立場上看,這一點恰恰最為重要。此即說書舉設立的目的所在。

在原有試制的基礎上,說書舉在景祐時期有了新的規定。胡宿《論經術取士額狀》曰:

《景祐制書》節文,始令禮部貢院舉人通三經以上,進士、諸科過落外,許自陳嘗于某處講授某經,貢院別試經義十道……以六通為合格。講誦精通,具名聞奏。乞差學官或御試,覆試得中,具對義粗通取旨……(42)胡宿《文恭集》卷8《論增經術取士額狀》,第99頁。按:原標點本斷句有誤,筆者引用時標點有改動。

正常情況下,舉試說書人順利通過省試、殿試,即解褐授官。但是,考試有順逆取舍,對于說書舉人,朝廷還給他們特別優待。所謂“進士、諸科過落外”,非謂任何進士、諸科人省試、殿試被過落皆可輒自陳請別試經義,它有兩個前提:一是這些被過落者必須是應詔試說書舉的進士、諸科舉子,即必須是說書舉人;二是必須通三經以上,即必須省試經義合格。

參加說書舉并通三經以上的進士、諸科舉人,若因其他試項被過落,允許自陳曾于某處講某經,貢院別試經義十道,講經精通,便可參加殿試。此外,“進士、諸科過落”,不僅表現于省試,殿試也會不中格。什么人才有資格在殿試落第后補試經義?一般科第人是絕可能的,僅憑“說書舉人”身份也不行,前提還必須是省試舉通三經以上,就是說舉通三經的禮部貢院舉人,省試或殿試被落,都有一次別試經義重獲資格的機會。進士、諸科舉人省試舉通三經而殿試下第,依省試別試經義之法,補試經義十道,合格則視為考中進士、諸科。“景祐制書”頒布后,立即得到施行。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會要輯稿》記載:寶元元年(1038),張宗雅殿試詩、賦、論三題,有一項或多項不合格,導致下第;因為他省試已通三經,根據說書舉通三經、省試或殿試黜落外可自行申請別試經義之政策,宗雅“自陳能講三經”,于是詔國子監學官別試說書,“經義通”,賜同進士出身,附呂溱榜進士(43)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22“寶元元年五月庚子”,第2872頁;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第5437頁。。

在景祐條制基礎上,慶歷四年科舉新制對說書試的對象與資格作了進一步限定:

舉人講通三經以上,進士非紕繆,諸科無九否者,過落外許自陳牒,具言曾于某處講說某經,召舉人三人保明,即依前項別試大義十道,以五通為合格。仍令講誦,與所對大義相合者,具奏取旨。(44)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第5299頁。

“進士非紕繆”,謂進士科其他試項(策、論、詩、賦)并非皆荒謬;“諸科無九否”,謂諸科帖經、墨義之試未有試十道有九道不合格。宋初貢舉考試,對進士文理紕繆、諸科對答“否”過多者,處罰極重。如太宗雍熙四年(987)諸科舉人,省試第一場十否者殿五舉,第二、三場十否者殿三舉,其三場內有九否者并殿一舉,進士“文理紕繆者,循舊制殿五舉”(45)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第5287頁;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0《選舉考三》,第876頁。。慶歷新制,對于已通三經以上的進士、諸科舉人,只要其他試項“非紕繆”、“無九否”,便可“依前項別試大義十道”。“前項”即“講通三經”,即省試時已試經義合格;省試過落之后,按“前項”再試經義十道,可謂之“后項”,為示區別,故曰別試,或補試、復試、另試、第二次試之類。別試經義合格,可允許參加殿試或登科釋褐。

慶歷新制,因范仲淹的下臺被廢罷,但進士、諸科舉人說書之制,在此后幾屆考試之中,仍被不同程度地貫徹執行。據胡宿《論增經術取士額狀》統計:慶歷六年(1046),應試說書舉人共40人次,合格者共8人;皇祐元年(1049),應詔者有82人次,合格者7人;“今年投牒進士七十七人,諸科五十人,凡一百二十七人,比之向來,數目倍多”(46)胡宿《文恭集》卷8《論增經術取士額狀》,第99頁。。皇祐五年,翰林學士胡宿隨主考官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學士王拱辰權同知貢舉,奏狀云“今年”,即此年說書舉的應試情況。

仁宗皇祐年間,以說書得第的舉人,以劉恕最為典型。據司馬光《劉道原〈十國紀年〉序》、《宋史·劉恕傳》等書載:皇祐元年,年僅18歲的劉恕舉進士,時趙概為省試主考官,司馬光等人為“點檢試卷官”(47)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第5626頁。,“時有詔,士能講解經義者聽別奏名,應詔者數十人”,劉恕遂以業進士人身份試說書舉;主考官“問以《春秋》、《禮記》大義,其中一人所對最精詳,先具注疏,次引先儒異說,末以己意論而斷之,凡二十問,所對皆然”,趙概十分欣賞,擢為第一,“及發糊名”,才知是劉恕;劉恕除說書經義得第一之外,其他試項如“賦詩論策,亦入高等”,以優異成績進入殿試;但劉恕“殿試不中格”,因省試說書經義第一,按進士、諸科舉人試通三經、過落陳牒補試之法,“更下國子監試講經,復第一”,故釋褐巨鹿主簿、和川令(48)《司馬光集》卷65《劉道原〈十國紀年〉序》,第1350頁。。又如,業諸科人顧臨,皇祐五年(1053)“舉說書”,賜《九經》出身,授國子監直講(49)脫脫等《宋史》卷344《顧臨傳》,第10939頁;《寶慶會稽續志》卷6《進士》,《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156頁。;業進士科人鄭揚庭、商傳,也于此年以說書舉考中進士(50)馮椅《厚齋易學》附錄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841頁;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卷39《雜體》,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冊,第89頁。。

嘉祐二年科舉,是說書舉的最后一榜考試。蘇軾是此年進士通三經以上、別具奏名的說書舉人之一。此從《春秋》對義文本命名的變化便可明確。《春秋》對義,南宋郎曄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3作“《南省講三傳十事》”,郎曄注曰:“仁宗嘉祐二年,歐陽文忠公修考試禮部,既置公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即此十事,見公《墓志》。”(51)蘇軾著、郎曄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3《南省講三傳十事》,《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第954冊。《宋史·藝文七》載蘇軾《前后集》70卷,其中有《南省說書》1卷(52)脫脫等《宋史》卷208,第5369頁。,即《南省講三傳十事》;《東坡全集》卷50作《南省說書十道》(53)蘇軾《東坡全集(一)》卷50,《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91頁。;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6《三傳義》題注為《南省說書十道》,并注曰:“郎本卷三總題為《南省講三傳十事》,以下分題為《左傳三事》、《公羊三事》、《谷梁四事》。”(54)蘇軾《蘇軾文集》卷6《三傳義》,第182頁。南省為尚書省禮部省試之別稱,不管是“南省講三傳十事”,還是“南省說書”或“南省說書十道”,都是蘇軾參加說書舉考試最有力的史證。

三 省試被落是蘇軾考試《春秋》經義的唯一原因

蘇軾為什么要參加《春秋》對義這場考試呢?《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說他“比冠,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55)蘇轍《欒城后集》卷22,《蘇轍集》,第1117頁。;蘇洵在寫給張方平的信中介紹蘇軾的學業,稱其“齠齔授經,不知他習”(56)蘇洵著、曾棗莊等箋注《嘉祐集箋注》卷12《上張侍郎第一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頁。。蘇軾作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之一,自小接受良好的經學教育,對于滿足應說書舉“明習經義、長于講說及三經以上”的基本條件應不成問題。但是,我認為問題不會如此簡單。一提到蘇軾,人們似乎過于熱衷于討論主考官歐陽修為了避嫌將《論刑賞》擢為第二這件事,卻對他賦落一事擱置不提。前面提到,蘇軾進士科省試最終成績并不理想,名次相對靠后,主要原因在于賦試不中格被落。據葉夢得《石林燕語》卷8記載:

蘇子瞻自在場屋,筆力豪騁,不能曲折于作賦。省試時,歐陽文忠公銳意欲革文弊,初未之識。梅圣俞作考官,得其《刑賞忠厚之至論》,以為似《孟子》。然中引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事不見所據,亟以示文忠,大喜。往取其賦,則已為他考官所落矣,即擢第二。(57)葉夢得《石林燕語》卷8,宇文紹奕考異,侯忠義校點,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15頁。

此記載稱,蘇軾筆力雄健,長于文章寫作,故試論發揮優異,得第二。所謂“不能曲折于作賦”,是其不擅場屋之賦的委婉表達。蘇軾殿試結束后,在寫給歐陽修的信中說:“及來京師,久不知名,將治行西歸,不意執事擢在第二。”(58)《蘇軾文集》卷49《謝歐陽內翰書》,第1424頁。“將治行西歸”,當指他賦試被落一事。蘇軾賦落而其他科目都發揮不錯的原因,和他的舉業準備有很大關系。和其他舉子一樣,蘇軾在科考前,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舉業中,但他并非對各科平均用力。相比于自幼攻讀經書,蘇軾對于詩賦之業卻用力不多。蘇洵在《上張侍郎第一書》中說蘇軾初學詩賦有成,“以為不足盡力于其間”,于是專注于“讀《孟》、《韓》文”(59)蘇洵著、曾棗莊箋注《嘉祐集箋注》卷12,第346頁。,致力于古文寫作,如《儒者可與守成論》、《物不可以茍合論》等都是他應舉前摹擬過的科考試題。毫無意外,他的省試詩寫得一般,策、論、經義都發揮極佳。所以,在蘇軾的詩文集中,今天仍可見到這些應試之作,唯獨無賦,因為賦試考得很差,沒有流傳下來。

賦落會對蘇軾的省試成績及錄取造成什么后果?首先要弄清宋代科舉從逐場定去留到通考為去取對舉子試卷考判及取舍的影響。北宋前期科舉實行逐場定去留,進士科先試詩賦,次論,次策,最后試帖經、墨義,如果首場考試不合格,則不能參加次場考試。在此情況下,首場詩賦之優劣,往往成為考生能否中第的最主要因素。此即宋初進士科考試側重詩賦的原因。宋仁宗寶元中,端明殿學士李淑奏罷隨場淘汰之制,進士科“并試四場,通較工拙”,仁宗詔從其議(60)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1《選舉考四》,第897頁。。從此,貢舉考試實行連續幾日考試,中間不留出考校時間,直至全部考畢,才通同考判,定去留高下。嘉祐二年,省試實行通考定去留,而非逐場定去留,否則蘇軾第一場詩賦試即遭淘汰,就無法再參加后面的策論考試了。

然而,通考定去留,并不意味著應試者可以在某一場(尤其詩賦)被落,而其他試項合格情況下被錄取。通考定去留與逐場定去留的區別在于,是考試過程中定去留高下,還是諸項考試結束后才開始考判,定高下、去留。如:張舜民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參加省試,“論、策甚佳”,試《公生明賦》,“誤疊壓‘明’字。試罷,自分黜矣”。可見,在通考定去留之制已行數十年的英宗朝,詩賦重疊用韻,即使其他試項表現優異,仍然要遭黜落;只是因為主考官馮京賞識張舜民的策論,偷偷幫其改去誤用字,使其最終得以“登進士第”(61)王明清《揮麈錄》后錄卷6《馮京作主文取張蕓叟置優等》,《四部叢刊》續編子部第353冊,第102條;傅璇琮主編、龔延明等分卷主編《宋登科記考》,第281頁。。主考官擅自改動考生試卷的行為,暫且不論,但此正好從反面說明,無論實行什么標準,科舉考試諸試項的最低標準都是“合格”,如果有一項未達到錄取標準,那么被落下的可能性就會很大。

不過,蘇軾的情況,和張舜民有所不同。由于當時詩賦、策、論等各場成績都是分工考校,故在蘇軾《論刑賞》成績出來之前,其賦卷成績已被其他試官評定,“考落”已成“公開”事實,意味著即使掌握舉子進退定奪之權的主考官歐陽修,此時再想如何遮掩篡改或“暗箱操作”,都為時已晚。雖然經過幾代人的呼吁,重視策論的觀念在嘉祐時期已對科舉考試產生影響,但詩賦在進士科考試中仍然占據重要位置。所以,劉老唐在元祐五年(1090)回顧這段歷史時說:“治平以前詞賦取士,則去留主詞賦,熙寧以后經術取士,則去留主經術,其論策二場,惟以品第高下。”(62)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49“元祐五年十月己未”,第10801頁。這就是說,在宋英宗治平以前,進士科以詩賦定去留;熙寧以后,以經術定去留;而策論只能在考生錄取前提下,作為確定品第高下的依據。司馬光在治平元年(1064)所上奏折中也說:“近世取人,專用詩賦,其為弊法,有識共知。”(63)《司馬光集》卷28《貢院定奪科場不用詩賦狀》,第700頁。在蘇軾參加科考的嘉祐二年,詩賦之優劣仍然是士子能否中科的主要依據,直到嘉祐八年(1063)才出現“南省考校,始專用論策升黜”(64)《司馬光集》卷28《貢院定奪科場不用詩賦狀》,第700頁。的局面。由此可見,蘇軾賦試不中格,意味著他將面臨省試被過落的命運。

然而,蘇軾比其他省試被淘汰的舉子“幸運”,因為他是嘉祐二年的說書舉人之一。前揭文已述,進士、諸科舉人試通三經以上(經義通),“進士非紕繆”,過落外可自行申請,依“前項”別試大義十道,講誦精通,可視為考試過關。蘇軾省試因賦試不合格被落,而申請別試經義,方勉強取得殿試資格。如果此說無誤,那么,蘇軾在考試《春秋》對義之前,已“講通三經以上”,所以他才具備了過落外輒自陳牒,依“前項”別試經義十條的資格(見下表)。不過,雖說“前項”、“后項”都是考試經義,但二者所試題數并不相同。從劉恕例可知,省試經義為二十道問題(65)《司馬光集》卷65《劉道原〈十國紀年〉序》,第1350頁;脫脫等《宋史》卷444《劉恕傳》,第13118頁。。在省試、殿試過落后,補試的經義皆為問題十道,與蘇軾試《春秋》對義的道數一致。

蘇軾嘉祐二年科舉考試內容省試省試被落后之別試殿試詩賦論策經義(前項)經義(后項)詩賦論

綜上可以確定,《春秋》對義,乃是蘇軾省試被落之后,申請別試經義的試題,而非與詩賦、策、論同時考試的經義。蘇轍雖有意為其兄隱去這一段似乎不太彩的歷史,但從“復以《春秋》對義”可知,“復”字與劉恕“更下國子監試講經,復第一”之“復”字義同,是復試、再試、別試、補試之意。這隱約透露出蘇軾所試《春秋》對義十道,乃是一場類似于復活賽的資格試而已。如果蘇軾賦試及格,省試未落,此場考試就無任何舉行的必要。

蘇軾別試《春秋》大義十道,居第一,最終得以參加殿試。殿試試《民監賦》、《鸞刀詩》和《重巽命論》三題(66)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第5397頁。。蘇軾殿試成績如何?是不是真如人們所說的榜眼或狀元呢?關于蘇軾的殿試成績,文獻記載多有差異。除蘇轍記為“殿試中乙科”外,歐陽修《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稱蘇軾兄弟“舉進士,皆在高等”(67)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卷35《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第512頁。,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祖宗科舉取人》載蘇軾第六(68)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第18冊,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版,第25頁。。所謂“高等”、“第六”之說,顯是客套之語或后人立場,不足憑信,蘇轍所記乃為切實。然而,“乙科”乃是蘇軾升甲后的科甲,而非最初的考試成績。據《東坡紀年錄》載,蘇軾“殿試,中丙科,升一甲”(69)傅藻編、吳洪澤點校《東坡紀年錄》,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5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826頁。。即由丙科第五甲升為乙科第四甲,名列賜進士出身的第四甲末等(70)曹家齊、陳安迪《蘇軾進士科名次甲第考釋——兼說宋朝進士甲乙丙科問題》,《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1期,第83頁。,是考中進士人中名次較為靠后的。按照當時制度,新科進士第一至第四甲才能立即釋褐,“第五甲及諸科同出身,并守選”(71)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第5269頁。按:引文標點,筆者有改動。。蘇軾位列第五甲,須守選三年,方可授予官職。幸運的是,蘇軾省試過落后所試《春秋》大義,不僅使蘇軾獲得殿試資格,還對其殿試名次產生了重要影響。宋代殿試確定甲第后,常會有進士因某些原因獲得升甲,除個別宗室子弟可升兩甲以上外,一般宗室子弟及士人多是升一甲(72)祖慧《南宋宗室科舉制度探析》,《歷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39頁;曹家齊、陳安迪《蘇軾進士名次甲第考釋——兼說宋朝進士甲乙丙科問題》,《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1期,第81頁。。關于科舉升甲,蘇軾在《放榜后論貢舉合行事件》中也說:“自來釋褐舉人,惟南省榜首或本場第一人唱名近下者,或有旨升一甲。”(73)《蘇軾文集》卷28《奏議》,第814頁。省試第一人及省試單科第一人,若殿試唱名“近下”(成績名次靠后),便可升一甲。蘇軾殿試初列丙科,因說書《春秋》大義第一,由第五甲升入第四甲(74)傅藻編、吳洪澤點校《東坡紀年錄》,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5冊,第2826頁。,即蘇轍所說的“乙科”,終于跳過守選,釋褐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75)孔凡禮《蘇軾年譜》卷4,第82頁。。

四 余論

蘇軾在嘉祐二年的科舉考試中一舉成名,但其登場并不如人們說的那樣順利和閃耀,過程較為曲折。盡管歐陽修把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置于第二,但這只是省試中論的單科成績,不能將之視為省試的最終成績,更不能等同殿試成績。蘇軾的策論雖然考得很好,但無法決定最終的去取,只能在考中前提下影響分數的高低。自宋真宗朝以降,詩賦考試遭到不少朝廷官員的批評,他們紛紛要求在決定去留時兼顧策論,通過歐陽修等人的努力,重視策論的觀念逐漸擴大了影響并對科舉考試產生作用,但是“先策論后詩賦”的制度化努力到仁宗朝依然沒有成功,進士科以詩賦取士、“去留主詞賦”的格局未發生根本改變(76)林巖《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頁。。蘇軾本來不善于作場屋詩賦,賦試不中格,意味著他無法通過省試。

蘇軾自幼攻讀經書,到20歲已“學通經史”。所以,嘉祐二年省試,當朝廷下詔“士能講解經義者,聽別奏名”時,蘇軾遂以業進士科人身份參加了說書舉考試。進士科人試說書舉,除經義為別試之外,進士科之常考試項——詩、賦、論、策皆為必考內容。蘇軾試詩合格,策、論、經義也考得很好,但因賦試未中格而被黜。蘇軾利用說書舉人通三經以上,過落外陳牒另試經義的規定,于禮部貢院別試《春秋》經義十道,才勉強取得殿試資格。

因為殿試試詩賦論三題,蘇軾除論為長項外,詩賦仍然是其短板,所以僅中第五甲末等,雖然勉強取得科第,但不能馬上授官,須經漫長的守選。與蘇軾賦落、殿試名次靠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章衡因試《民監賦》第一,被仁宗欽點為狀元(77)施德操《北窗炙輠錄》卷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9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396-397頁;葉夢得《石林燕語》卷4,第61頁。。《春秋》經義的第一成績,不僅使蘇軾獲得殿試的資格,還使他在殿試唱第時獲升甲之遇。蘇軾由第五甲丙科升入第四甲乙科,最終跳過守選,具備了立即授官的資格(78)蘇軾殿試結束后,四月十七日,其母親程氏去世,還未等到授官(此年新登科者授官于五月四日),蘇洵即帶著蘇軾、蘇轍匆匆趕回四川眉州,直到嘉祐五年守孝期結束,朝廷方授蘇軾河南府福昌縣主簿之職。。因此,我們可以說,決定其命運的考試,絕不是詩賦或者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策論,而是其省試期間以業進士科人身份參加說書舉并兩試經義的經歷,尤其后一次——《春秋》對義的成績,直接決定他能否進入殿試以及立即授官的可能。

試想,如果蘇軾未報名參加說書舉考試,或當時未有說書舉之制,嘉祐二年的科舉中第人中就不會有蘇軾。若科考不第,一代文豪蘇東坡的命運又會是怎樣一幅景象?是重新取解還是從此放棄舉業呢?在中國文學史上,蘇軾的詩賦成就代表了宋代文學的高峰。從創作心理來說,蘇軾登科后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賦作品,這是否具有掩蓋他短于場屋詩賦、尤其賦落一事的尷尬經歷的考量?這似乎是一個值得玩味的話題。

蘇軾參加科舉真相既顯,后世愛之、仰之者或情有不愿,其實大可不必。蘇軾能在賦試不及格導致省試被落的情況下,憑借自己講說經書的特長,“起死回生”,最終中第,正說明了其過人之處。說書舉自天圣三年設立到嘉祐二年十二月廢罷(79)脫脫等《宋史》卷12《仁宗四》,第242頁。,前后實行了32年。蘇軾進士登第,可以說是享受了這一政策帶來的最后福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基地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国产理论精品|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 高清免费毛片|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h视频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彩视频|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啪啪永久免费av|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免费播放毛片|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91精品人妻互换|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A视频| 福利视频一区|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不卡影院|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污视频|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日本午夜影院|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中国精品自拍|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青青草综合网|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亚洲乱码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网| 国产天天色| 久久性视频| 日韩av在线直播|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欧美色香蕉|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日韩在线网址|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91无码网站|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视频一|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