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仁玖
去年末,張先生在工地被重物砸傷左手,造成第二、四掌骨骨折。手術后由于疼痛等原因,張先生沒有堅持進行規范的康復治療,只是簡單活動了幾天手指就放棄了。現在雖然骨折愈合良好,但張先生左手對指困難、不能完全握拳、不能拿較小的物品,醫生檢查后發現其左手掌指關節活動范圍受限,2、3、4掌指關節只能有很小范圍的屈曲。那么造成張先生掌指關節活動受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人們通常認為骨骼是運動的關鍵因素,隨著骨折的愈合,相應的運動功能應該逐漸恢復;但卻常常忽視了影響運動的另一個要素,那就是筋膜。張先生的骨折部位雖不在掌指關節,但由于他沒有堅持康復訓練,伸肌腱和其他筋膜組織發生短縮粘連,關節囊出現攣縮,最終導致掌指關節屈曲受限,進而影響到了手功能。
像全身其他一些部位一樣,我們手背的組織主要是筋膜組織,還有走行其間的血管和神經纖維。筋膜主要由堅韌如鋼鐵的膠原蛋白纖維組成。手背部的膠原蛋白構成了連接前臂伸肌、手指的伸肌肌腱和周圍的支持韌帶。正常情況下,伸指肌腱可向遠端伸長3.3cm ,并使掌指關節能夠屈曲90°,這樣就保證了正常的手功能。而當發生掌骨骨折時,通常會伴隨軟組織損傷,骨折愈合的同時,相應的筋膜也在修復愈合。筋膜修復的過程其實就是成纖維細胞分泌更多纖維蛋白的過程。自然的、無干預的情況下,纖維蛋白的增生是無序和雜亂的,加之纖維有趨向收縮的特性,必然造成組織短縮,還會將各種組織粘結在一起,從而影響組織的延展和各組織間的自由滑動。任由損傷的筋膜自然愈合,就會產生像張先生現在這樣的結果——伸肌腱短縮并與周圍組織及疤痕產生粘連,同時繼發關節囊攣縮等病理改變,最終影響到了手功能。
所以,治療骨折要兼顧筋膜組織的修復。那么究竟要施行哪些干預措施呢?筋膜粘連對生理機能的影響,就是阻礙身體的代謝活動,從中醫角度分析,就是氣滯、血淤導致“血”“氣”等身體的代謝循環產生障礙。《靈樞·九針》言“肝主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肝生筋”。可見,筋的營養來源于肝,肝的精血充足才能養筋,筋得其所養,方能活動有力。所以,“行氣化淤,養肝舒筋”的治則應該貫穿于骨折康復期。骨折初期腫痛劇烈時,宜散淤止痛,可服云南白藥膠囊(2片/次、3次/日)、七厘散等;中期宜養肝以舒筋,可服舒筋湯、舒筋活血湯等;后期則宜養血和絡,可用小活絡丹、補腎壯筋湯等。
對于已經發生短縮粘連的筋膜組織,可采用兩種方法治療:一種為侵入性的方式,即運用工具進行剝離治療,常用的工具為小針刀。小針刀是用針樣工具完成原來需要手術刀完成的肌筋膜粘連、攣縮、疤痕的松解減張,使增厚組織適度變薄,緊繃、拉緊、高張應力狀態的組織適度松開的一種治療方式。通過數次松解治療,即達到改善軟組織狀態,恢復健康的目的。另一種低風險但成效高的方式就是透過“物理性力量”,如按、壓、推、拉,疏通粘連部位。不管是推拿、針灸或體外震波等復健方式,全都是通過力量疏通粘連的原理,來恢復筋膜的靈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