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坤
講和田玉的時代性發展特點就不能脫離悠久綿長的中國玉文化史,也只有以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中國玉器文化為基石,才孕育和奠定著和田玉自古至今在中國本土玉石品種中長盛不衰、獨占鰲頭的歷史地位。因此,了解和田玉的發展史,不僅有利于人們從整體上把握古代玉器藝術的發展規律,同時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藝術發生發展的邏輯性特征,有助于我們今后為和田玉的研究和發展問診把脈,進而促進和田玉未來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和田玉發展史概述
回顧和田玉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和田玉在我國玉文化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和鮮明的時代特點。根據有關歷史考證,中國人對軟玉的應用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玉器中,就有用軟玉制成的品種,但真正廣泛使用則主要始于商代。漢文史籍早在先秦已有大量關于和田玉的記載,考古發掘和傳世玉器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實物,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三件小型白玉雕件,從某種程度上說標志著內地以和田玉為主體的玉器時代的開始。
隨著歷史的向前推移,和田玉沒有一刻停歇地傳承著歷史,續寫著文明,它以色澤的柔美、質地的細膩被各朝各代帝王貴族所追捧。歷史上,無論是周朝,還是春秋戰國時期,帝王將相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和田玉,這些從考古發現中不難看出,如可從陜西灃西張家坡西周遺址、河北平山戰國時期中山國王及貴族墓出土的玉器中找到例證。漢代大一統之后,中央開始管轄西域,推動和田玉進入內地。武帝時,漢朝更是派使者出使西域,不僅把和田玉帶回內地,更推動了“絲綢之路”的繁榮,進一步促進了中原與西域地區的文化交流,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統治上層對和田玉的需求。宋朝時期,官方使用和田玉適用范圍更為廣泛,宋人張世南《游宦紀聞》中記述“國朝禮器及乘輿服飾多是于闐玉”,說明統治階級多用和田玉。之后的遼金兩朝,和田玉不再是上層統治者專享的禮儀制度,普通老百姓也開始使用玉帶及頭飾等,這無疑推動了和田玉在中華民族間應用范圍的廣度和深度。
明清時期,和田玉的利用和發展更是達到了頂峰。明朝在和田地區出現了進山采玉礦的生產活動,開始了和田玉開采山料的應用歷史。清代山子雕比較盛行,成了當時具有清晰時代特征的表現。
和田玉消費的時代性特點
縱觀歷朝歷代和田玉的發展和應用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次對和田玉的開發和利用,都會讓和田玉的發展迎來一個新的飛躍。特別是從帝王將相專享到民間使用的這個過程,可以說這是中國玉文化進一步繁榮和多元化的重要階段。中國玉文化發展史,大概經歷了神玉、王玉、民玉的過程。其過程大致先由神器、祭祀器,轉變至陪侍器,再至實用器,到最后的賞玩器,每一次用玉時代都是一種歷史的見證,表現出了明顯的時代特征。
玉的時代特征是與時代的文化需求相關聯的,不同的歷史時代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除了恒久不變的玉器材質以外,玉的器形、紋飾、用途等審美標準的變更和需求,也使得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擁有自身的時代特點。
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使得玉器在制作工藝和欣賞水平等方面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商品化和藝術化的玉器特點逐漸凸顯出來。20世紀初,玉器琢磨制作雖失去了清代的傳統生產形式,但又以一種新的形式悄悄活躍起來,即從宮廷走向了民間。一部分玉師、玉匠在玉器由宮廷藝術轉向世俗商品的變革中紛紛開設作坊、商號。玉器作坊之間的業務也有了細化分工,有的作坊多做精品件,有的作坊以制作粗品和小件為主。分工的明細化促進了和田玉規模化和商品化的進程。此時的玉雕工藝雖精致,但大都以仿古和修改舊活為主,玉器形制、紋樣基本上沿用明清時期的風格。由于追求商業利潤、審美觀念逐漸迎合社會習俗,作品趨于平庸。這一時期的玉器制作設計簡單,工藝粗俗,沒有創新。
直到20世紀50年代之后,和田玉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國家重視、政府扶持、市場經濟的帶動及人才、技藝、設備的革新等都成為這一時期和田玉發展的必然條件。這一時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和田玉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和新時代的顯著特征。首先,玉器由原有的單一的外銷渠道體系,走向了外銷和內銷市場共同發展之路。其次,玉器始終把握住了歷史延續下來的文化、藝術品位,突出并保持了玉器的中國傳統藝術屬性。再次,創立了人物、器皿、山子、花卉、鳥獸、盆景、首飾等一應俱全的玉器門類,構成了中國現代和田玉商品化的主要結構。在雕刻技術方面,大膽創新發展傳統技藝 ,樹立了講究用料、重視設計、精心創造的創作思路,作品多以精工細作、用料考究為主。更為可貴的是建立了一支實力雄厚的人才隊伍,打破了原有的“師帶徒”“父子兵”格局,成立了專門的玉器文化研究部門、規范化的行業協會、專門培訓玉雕人才的學院等等,這些都為和田玉的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也必將對今后中國玉器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和田玉在新時代市場中的特點
商品化是和田玉發展的必然趨勢,經濟、科技、文化高速發展的21世紀,人們需求的多元化和精神需求的擴大化為和田玉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形勢。如何讓更多更好的玉器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如何讓其更加貼近生活,走進平常百姓家,成為我們近階段值得研究的課題。
目前,和田玉物質化極為豐富,卻使得更多愛玉之人望而卻步,和田玉商品化道路阻隔,遭遇發展瓶頸,這些從和田玉落選2008年奧運會獎牌制作玉料中可見一斑。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物質化和田玉造成了和田玉文化的整體失衡,原料的昂貴使得和田玉難以進入尋常百姓家,本來的發展契機變成了危機,這些都值得每一個和田玉從業者深思。

筆者認為,未來和田玉會在經歷波動后平穩發展。第一,開采量的增加和從業人數的增加及制作水平的提高,使得和田玉產品種類增多,并呈現從形式到內容的極度豐富化。第二,中間商削弱,作為各種玉器產品的銷售,各個環節的中間商是現代利益鏈的特色,但隨著擴大和田玉文化的宣傳與現代咨詢、購買環境的改善和購買渠道的簡約化,使得購買途徑直接、方便,從而削弱中間商的市場份額。第三,市場約束機制逐漸加強,行業規則和各項鑒別、鑒定技術標準趨近完善,使物價相符度更加合理化。第四,佳品相對集中,一般作品絕對分散。材質與制作相結合的作品,必然被對和田玉文化了解并有相應財富的人所獲得,而且其流動性減弱。而作為普品的和田玉產品,在所謂和田玉淺薄文化的招引下,流動與普及性達到歷史頂峰,商品化進程加快。第五,泛意和田玉重塑市場,青玉、青白玉、俄料等大量沖擊和田玉市場,使得更多喜愛白玉的普通消費者也可以買到自己喜歡的玉器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