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富
耄耋之年的黃女士患有“不寧腿綜合征”,雙下肢夜間抽筋十余年,服用美多芭、卡馬西平等西藥,無明顯療效。中醫師根據《傷寒論》第29條,通過芍藥甘草湯治療,一周后復診告知未再發作。
剛過而立之年的陳老師產后3天出現狂躁、失眠、胸悶心煩等產后血虛多郁的表現,中醫師結合《傷寒論》第107條,給予患者柴胡加龍牡湯合桃核承氣湯治療,兩個月后痊愈。
以上兩則病例都運用了“經方”而收獲良好的效果?!敖浄健碧刂笘|漢末年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中記載的方子,具有藥味簡單、價格低、注重方證對應,以及效果良好、安全性高等特點,經過千年積淀和傳承,成為中醫學的精華部分和核心內容。
《傷寒論》中有113方,《金匱要略》有262方,除去重復的,兩本書的方子加起來一共178個。使用藥物151味,藥物7味以下的方子接近90%,5味以下的占總數70%,都是“小方兒”,用的是平常的草藥,每服藥通常在幾元錢左右?!敖浄健睆娬{“有是證,用是方”,也就是有相應的表現就用相應的方子,如沒有就不能用這個方子。
目前臨床中醫師應用“經方”者較少,大部分應用的是“時方”?!皶r方”是宋朝以后的方子,其中一部分是在“經方”的基礎上變化來的,更多的則是后世醫生自己創制的?!皶r方”的發展是當時社會必然的選擇結果。與“經方”相比,“時方”一般方子大,十幾味藥是常見的,甚至二十幾味或更多。
很多醫生習慣了用藥套路,氣虛就是黃芪黨參,血虛就是當歸熟地,卻不用精準高效的“經方”。首先,“經方”方小價廉,難以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其次是不敢用,“經方”常用藥如附子、干姜、桂枝等,有“輕微毒性”,令人望而生畏,一些沒有實踐經驗的醫生不敢用;再者是不會用,“經方”的應用需要有師傅帶教,這是中醫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師承,“經方”應用方面的師承教育尤為重要,由于缺少中醫經典培訓,不少中醫師不太會用“經方”。
“經方”與“時方”各有千秋。若能在臨床上靈活應用“經方”,“經方”的療效是相當顯著的。在專科診療、疑難雜病、危急重癥搶救等領域,“經方”的優勢明顯,如柴胡桂枝干姜湯合腎著湯、桂枝芍藥知母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加白術茯苓湯、桂枝茯苓丸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都取得了“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