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瀟洋 盧思源
在信息技術時代,新型科學技術不斷交替更迭,其應用也已經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設智慧博物館已經漸漸作為博物館建設的基本要求。如何進行智慧博物館建設,目前中國智慧博物館建設有哪些成績,遇到哪些困難,都是當下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這些關系到未來智慧博物館建設的發展前景。本文圍繞未來智慧博物館建設提出一些觀點和建議,希望能夠為未來博物館的高質量建設提供發展思路。
什么是智慧化?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迎來了深刻的變革,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等新型詞匯也越來越不陌生,大數據、云服務、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概念已經開始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在我看來,智慧化是智能化的升級,是實現了人與物、物與物交互式溝通的新模式,以達到人與人之間交流模式的效果。為了迎合社會發展,博物館近年來也開始建設智慧化博物館,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聯合多方資源為博物館觀眾帶來全新的參觀體驗。
如何建設智慧博物館
智慧博物館,顧名思義,是一個依托于現代科技,以用戶“我”的需求為中心、服務于博物館的職能應用系統。博物館的智慧化是基于博物館核心業務需求,涵蓋了多方面的資源整合,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實現人與物雙向動態傳遞多元信息的交流模式。
建設智慧博物館,想象將博物館作為人類的大腦,那么構建一個完整的神經體系就成了關鍵,一個完整的神經反射體系應該包括信息感知、信息傳輸、信息分析、信息反饋四個部分,這同樣適用于智慧博物館建設。
1.博物館信息收集系統建設。博物館通過多樣化的感知設備和傳感器對博物館內部的一切信息進行感知、收集和信息交換,以今天的科學技術而言,博物館內的所有信息(包括溫度、濕度、觀眾分布、觀眾數量、年齡結構等大部分信息)都能精準采集。
2.信息傳輸系統。通過信息收集系統將采集到的信息通過網絡(有線、無線、4G、5G)傳輸到數據中心,尤其是5G時代的到來,我們進行數據傳輸更加便捷。
3.信息分析系統。信息分析系統就是博物館的大腦,博物館需要建立海量數據存儲體系,甚至建立智能化的數據分析以及自主化的評價反饋體系,我們如今常常提到的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都將成為組成博物館大腦神經網絡的重要技術。
4.信息反饋系統。通過數據分析主動對相關功能模塊發出指令或做出相應的反應,以智慧化的方式進行博物館的運營管理、文物保護和公共服務。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將越來越依賴信息化服務,相信在未來博物館的發展中,智慧體系將成為博物館的基礎之一。
中國建設智慧博物館的探索實踐
我國從21世紀初就開始致力于數字博物館的建設。2014年5月,國家文物局提出了智慧博物館建設并在我國西部、中部、東部共建立了7家智慧博物館建設試點單位,進一步將信息技術與博物館發展結合起來,提高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度和效率。
相較于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有兩個典型特征:一是強調信息采集和處理的變革,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處理能力,實現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運行;二是突出人的主觀能動因素,強調將智能技術體現在主動人為意識,以人為本,通過智慧化科技手段實現博物館系統資源整合,服務于博物館運營和管理。
基于智慧博物館建設的典型特征,我國多數博物館分別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智慧博物館建設,從今天看來大致分為三類方向的建設:
一是側重展示型:以基礎設施建設、數字信息采集和展示應用為重點。如內蒙古博物院在建設智慧博物館時建立了3D數字文物管理系統,通過對文物的3D掃描采集文物信息,將采集到的文物3D模型通過數字展廳和數字文物墻的表現形式展示出來,吸引了大量觀眾,同時內蒙古博物院根據其地理位置等客觀因素建立了流動數字博物館,通過啟用車載流動數字博物館展出了260多件文物,以巡回展出的方式將數字博物館帶到了省內各個角落。還有山西博物院建立珍貴文物數據采集系統配合數字化成果展示與共享,讓觀眾可以在網上或者通過手機APP就可以360度欣賞珍稀文物的所有細節,受到觀眾普遍好評。
二是相對均衡性:注重智慧保護、智慧服務和智慧管理之間的均衡。如蘇州博物館在建設智慧博物館的過程中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且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面向觀眾服務的智能導覽系統、陳列展覽管理系統、古籍查詢系統;還有較為完善的可移動文物監測系統、文物修復保護系統,通過信息技術24小時監測和保護可移動文物;智能管理方面更是開發了辦公自動化、數字資源管理系統、藏品管理系統、志愿者管理通等多個智能系統。總體上給觀眾呈現出較為現代化的智慧博物館。
三是側重管理型:以智慧管理方面為應用重點。廣東省博物館是這方面的佼佼者,2017年廣東省博物館建立了一系列智慧化應用管理系統,并將一系列管理系統放在一個共享性平臺上,使各項工作可以協同性發展,通過不斷完善頂層設計,自上而下的規劃和標準一體化來構建智慧博物館平臺技術支撐體系,避免信息孤島建設和重復性建設,打造共享式的業務框架,打破了部門之間的界限,使廣東省博物館各部門之間形成良性循環,數據共享、資源共享,如展覽、文保、文創、研究、信息化等各個不同業務相互關聯又各司其職,通過智慧化管理系統不斷拓展業務,創新發展,不斷進化。此外,廣東省博物館的共享性管理系統還有一個理念,就是建立開放式信息架構,可以將其看成智慧博物館的智慧基因,在統一的信息架構下,衍生出不同類型的應用,在此系統下業務可以不斷擴展,而系統不用無限擴張,更加體現了管理系統的智慧化。
總的來說,國內智慧博物館的建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智慧管理、智慧保護、智慧服務,以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為技術核心,對博物館制度管理、核心業務、公眾服務進行智慧化改造。
智慧博物館未來的發展和困境
結合我國智慧博物館建設情況來看,目前的智慧化建設仍然是各個博物館根據自身條件各煮各家飯,沒有形成系統的建設方案,也沒有建設標準和引導,可以說我國智慧博物館的建設仍處于摸索、起步階段。那么建設智慧博物館未來仍需要從多個方面不斷完善。
1.不斷提升智慧水平。博物館要不斷提升新興技術的應用和引進,現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已經逐漸成熟,未來博物館的發展可以逐漸引進新的科學技術手段,豐富展覽形式,加強博物館和觀眾互動的趣味性,增加觀眾參與式、沉浸式的參觀體驗形式。放眼未來,從長遠來看博物館甚至可以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尋找新定位,增強跨機構間的合作。
2.加快標準制定。雖然我國智慧博物館建設如雨后春筍般勢頭迅猛,但總體智慧化產品良莠不齊,且出現大量重復性建設和投入,智慧體系框架模糊不清。歸根結底,頂層設計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亟待加強,文博界急需智慧博物館建設指引和設計標準等相關政策的出臺。
3.推出評價體系。盡管各個博物館爭相建設智慧博物館,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建設過程中始終缺乏有效的智慧博物館評價體系。我們對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成功與否缺乏有效的認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智慧博物館建設的發展,有關部門可以在一級博物館評估指標中加大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權重,細化評價指標,制定系統、統一的評價標準,以推動智慧博物館的建設。
4.形成成果轉化。未來智慧博物館建設需要注重成果的轉化,智慧化建設不應該只滿足于智慧服務和管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更應該加強研究,在大數據背景下我們有更多的數據支持來對博物館各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在智慧博物館建設過程中更應該加強研究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