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麗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中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賦予它新的發展思維以適應人們追求豐富多彩的美學生活方式。開封木版年畫的發展現狀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為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本文以開封木版年畫為例,針對開封木版年畫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和參考。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基本情況
1.歷史沿革
開封,是北宋一朝的都城。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開封當時的繁華舉世無雙,“門神”二字就在這本書里出現了。原文為:“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還詳盡記述“時令畫,紙畫兒,行販不絕”的盛況和售賣年畫的街區。
木版年畫以門神為代表,年畫制作形式發生巨大變化的時間是在北宋后期,地點是在首善之地的東京開封,木版年畫應運而生。傳說中能打鬼驅祟的鐘馗神像,是最早的門神。相傳唐玄宗曾久病不愈,因夢見鐘馗捉鬼而康復,便命被后世譽為畫圣的吳道子將其圖畫,并頒發官府,以辟邪驅鬼。到了北宋后期,開始印制傳播。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云:“上令畫工摹撮鐫板,印賜兩府輔臣各一本。是歲除夜,遣人內供奉官梁楷就東西府給賜鐘馗之象。”最珍貴的繪畫作品得以刻版大量印刷復制,不僅頒賜朝廷高官,還在除夕夜再次頒賜,無疑具有門神年畫的性質,成為木版年畫最早的確切歷史記錄,木版年畫的首次朝廷印刷發行地點自然是汴京。
2.藝術特征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之所以與天津楊柳青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四川綿竹年畫并稱為全國著名年畫,是由它獨特的地域風格決定的。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主要分門畫、戲畫、神碼三大類。其中門畫內容包括武門神、文門神,以及獨具開封門畫特色的戲劇故事中忠臣義士、英雄好漢為主題的各種門神。開封朱仙鎮年畫構圖飽滿,線條粗獷簡練,造型古樸夸張,色彩新鮮艷麗。人物頭大身子小,既有喜劇效果,又覺得勻稱舒適。有些地方的年畫人物臉部多打紅臉蛋來妝飾,而開封朱仙鎮的年畫不打紅臉蛋,看起來很自然和諧。在中國傳統民間工藝中,人們多把老虎做成或畫成黃老虎或紅老虎,而朱仙鎮的年畫是黑老虎。這種不拘泥于傳統的創作手法,受到中外美術界的重視和贊譽。魯迅先生對朱仙鎮木版年畫曾經有過很高的評價:“朱仙鎮木版年畫,樸實、不染脂粉,人物沒有媚態。色彩濃重,很有鄉土味,具有北方年畫的獨有特色。”他還說:“朱仙鎮木刻畫,大都有故事情節。”“有看頭,有講頭,畫中有戲,百看不膩。”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
1.增加文化多樣性
對于人類而言,文化多樣性是一項基本特性,正是因為文化多樣性的存在,世界才會豐富多樣。根據世界的豐富多樣性,人們也可以通過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對全人類文化發展進程以及文化多樣性的發展,也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義。
2.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繁榮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突破歷史困境的力量源泉。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貫穿民族發展歷史始終,有著綿延不絕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精神的載體與象征,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重大,能夠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和社會穩定,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民族團結。
3.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
作為擁有獨特文化傳承的文明大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也是我們無價的精神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是來自民間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展現了人民群眾獨到的技藝。保護和傳承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最大限度地傳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使其貫穿歷史發展始終,同時,能夠推動我國文化建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技術人才稀缺
木版年畫專業人才稀缺使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繼承、創新與發展,傳統年畫雕版的復刻受到限制。木版年畫由于雕版技藝要求嚴苛,套色、印制工藝流程有一套潛移默化的標準,一些掌握絕活技藝的藝人老齡化,而年輕人受市場經濟和當前就業觀念的影響,大多不愿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后繼乏人。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郭太運、任鶴林等。但是后繼人才的匱乏,嚴重阻礙了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創新與發展。
二、新文化產業的沖擊
在網絡社交平臺發展勢如破竹的大潮中,人們對文化的認識存在偏差,常常過多地關注文化的物質層面,忽視物質中最深層的思想和精神以及整個非物質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同時,在關注非物質傳統文化的時候,又特別重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對最常見的非物質傳統文化中最深層的內涵并不加以重視。這同時也直接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依附生存的環境有限。正是因為如此,如今部分傳統習俗已經發生改變,許多傳統文化記憶慢慢消失,先輩們傳承至今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漸行漸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實現路徑
一、政策支持,盤活人才資源
人才是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證,在其中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和抓手作用。一方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采取積極措施,包括對傳承人進行政策培訓以及提供就業保障措施等,使得人才對相關政策與法規有所認識了解,培訓不是漫無目的,而是需要有計劃地進行培訓,打造專業素質的人才隊伍,使得之后的傳承、傳播非遺文化工作能夠有效開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機構建設,例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的地方區域內,建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同時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協作,設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專業,建立研究培訓基地等設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專業人才。
二、合作聯動,增強產業互動
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市場轉化重要途徑。例如,木版年畫所在地開封,其八朝古都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且旅游產業較為發達,每年都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旅游。因此,木版年畫作為開封優秀的傳統手工技藝,它的保護與傳承可以充分與市場結合,進行旅游衍生品開發。將木版年畫開發成旅游紀念品,可以讓游客直觀了解、感受當地宋文化,及特色傳統民間藝術和民俗,了解開封木版年畫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木版年畫現場印制展示可以相對激發游客的興趣,使其加入體驗學習印制過程,游客參與不僅可以使他們感受開封木版年畫的魅力,還能促進消費,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創新整合,打造品牌效應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互聯網的主流文化傳播方式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普遍。因此,為增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用數字媒體的形式,對民間傳統工藝進行轉化。利用信息技術來改變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的存儲、展示、傳輸等都通過現代科學技術來實現。以木版年畫為例,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圖形圖像處理技術日臻完善,網絡平臺的高覆蓋為木版年畫數字化提供了技術支持。逼真的虛擬現實技術、高速的寬帶網絡、先進的信息數據庫,讓木版年畫可以通過計算機終端設備真實再現其從雕版到套色,及印制技藝流程,讓其手工技藝得到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