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我一生能做什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專一、專注、專業地做好疫苗研發,把從這枚黨員徽章中所獲得的力量,轉化為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的能量。”
這是重慶智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蔣仁生在2019—2020年度“富民興渝貢獻獎”頒獎典禮上的一段發言。
20年前,年近五旬的蔣仁生放棄“鐵飯碗”,在重慶創立智飛生物。20年來,蔣仁生始終把社會責任放在經濟效益之前,深耕疫苗事業,在資金極度匱乏的時候,帶頭銷毀價值上百萬元的臨期疫苗;在“一苗難求”的時候,不漲手中獨家代理的疫苗一分錢;在形勢嚴峻的時候力排眾議全力研發新疫苗,只為“干一點實事,對老百姓有利,對社會有益”。
一生何其長?醉心于心愛的疫苗事業,蔣仁生卻總覺得一生不夠用:“我要一輩子做疫苗,讓中國人有尊嚴有質量地活著。”
“這個時候我們不來擔當誰來擔當”
2020年1月21日,蔣仁生撥通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微生物研究所專家高福的電話問:“我們能做什么?”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兇猛,派志愿者增援、捐款能解一時之急,但作為一家集疫苗、生物制品研發、生產、銷售、推廣、配送及進出口為一體的國際化、全產業鏈高科技生物制藥企業,蔣仁生不甘于此,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研發新冠疫苗。
“你們有底氣嗎?”高福問。
“我們有底氣。”蔣仁生答。
這個大膽的決定讓同行很是不解,有人問蔣仁生,憑什么要去做一件風險如此之大的事?蔣仁生說:“憑什么?憑生物醫藥企業的擔當,憑我們對老百姓的責任,憑我們的一顆中國心!”
事實上,對于研發新疫苗,蔣仁生心里也滿是問號。一種新疫苗的研發通常需要8—10年,能不能研發出來?要多長時間?要投入多少成本?一切都是未知數,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常規速度無法滿足疫情防控的要求,必須要用最快的速度。
“集結號”之下,智飛生物的52位研發人員,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在最短時間內全部到崗。
在研發團隊全力攻堅的同時,蔣仁生開始思考疫苗量產的問題。對于公司的高管而言,這又是一個瘋狂的決定。
彼時,智飛生物沒有現成的車間,如果現造,需要三四年,時間不允許;如果把公司剛投資3億元建成的狂犬疫苗生產線進行改造,一旦疫苗研發失敗,公司將損失包括改造費在內共4億元,資金不允許。怎么辦?大家沉默不語。
“改!”蔣仁生當機立斷,“我們是做疫苗的企業,這個時候我們不來擔當誰來擔當!”
吃在實驗室、睡在實驗室,沒日沒夜地攻堅和臨床前實驗換來5個月后的國家臨床批件。14個月后,2021年3月,智飛生物重組蛋白新冠疫苗(CHO細胞)智克威得獲批國內緊急使用,這是全球第一個上市使用的重組亞單位新冠疫苗。量產的疫苗被送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為全球疫情防控貢獻了中國力量。
對蔣仁生而言,這個瘋狂而大膽的決定,是他“48歲創業以來打得最漂亮的一仗”。“速度與激情”的背后,是蔣仁生“社會效益第一”的社會責任感,亦是重慶民營企業“國之大者”的社會擔當。
“我從來沒有猶豫,只想研發速度快一點,再快一點,沒有什么事情比百姓的健康更重要。”蔣仁生說。
“我寧愿步子慢一點,也要把好疫苗質量關”
智飛生物總部在重慶嘉陵江邊一棟毫不起眼的寫字樓里。
公司面積不算大,沒有展廳,更沒有豪華辦公區,前臺像是水泥墩子,過道里沒有任何裝飾物——不看招牌,沒人會覺得這是民營疫苗行業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
“老實說,在辦公環境和日常運營上,我們恨不能將一分錢掰成兩分花,以確保將最充足的資金全部都投入到研發和生產上。”智飛生物董事長秘書秦菲解釋道。
這是蔣仁生的風格。
熟悉蔣仁生的人都說,他不像個老板,對自己十分節儉,但對疫苗卻格外“豁”得出去。
智飛生物剛成立時什么都沒有,要研發疫苗需要大量資金,蔣仁生只能靠銷售代理疫苗來“輸血”。
2003年,聽聞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研發出一款“A+C”腦膜炎疫苗,喜出望外的蔣仁生立即直飛蘭州,因為他知道,腦膜炎是我國最為常見的大規模流行疾病之一。當時國內常用的一類疫苗還是A群流行性腦膜炎單價疫苗,而傳染性更隱蔽、致病率更高的C群流行性腦膜炎已在部分地區出現,這意味著一旦爆發C群流行性腦膜炎疫情,僅靠現有的A群流行性腦膜炎疫苗根本沒法控制,病情傳播會越演越烈。拿到該疫苗代理權,不僅能為百姓健康筑起安全防線,還能為智飛生物接下來的疫苗之路奠定基礎。
雙方一拍即合,迅速達成了合作協議。
2005年,安徽和江蘇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C群流行性腦膜炎疫情,人們這時才發現,國內唯一能提供C群流行性腦膜炎疫苗的只有智飛生物一家。
“一苗難求”,有公司和機構手持現金前來加價求購,但蔣仁生力排眾議搖頭拒絕,以原價將疫苗賣給了各省市疾病預防控制部門。
這一年,智飛生物賣出了2000萬支“A+C”腦膜炎疫苗。如果每支加價10元,智飛生物的利潤可增加兩億元。
沒人知道,抵擋住這兩億元誘惑的蔣仁生,彼時正為購入一臺研發需要的離心機而四處籌錢,最后硬是將自己的房子賣掉才將其買了回來。至今,蔣仁生在重慶仍居無定所。
“疫苗關系國民健康,是良心事業,容不得半點馬虎和怠慢。”蔣仁生說。
有一次,智飛生物收到了一批臨期疫苗。要不要發往防疫站?蔣仁生堅持不發,由公司自行銷毀該批次疫苗。
“如果疫苗到了防疫站沒有及時使用,很可能出現疫苗過期的情況。”那時正值智飛生物最艱難的時候,蔣仁生連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可他硬是銷毀了該批次疫苗,最后用賣的疫苗運輸紙箱的錢給員工發了工資。
“我寧愿步子慢一點,也要把好質量關,以控制疾病、解決病痛為出發點去做產品。”蔣仁生的想法很簡單。
至今,69歲的蔣仁生仍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公司每次一研發出新的成人疫苗,他都要第一個打。“我自己先打,就能證明給老百姓打是安全的,可以放心。”
“一個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才有生存價值”
2021年11月23日,蔣仁生和在北京的兒子蔣凌峰進行了一次特別的視頻對話。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要記住,一個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才有生存價值。”屏幕這頭,蔣仁生語重心長;屏幕那頭,蔣凌峰頻頻點頭。
受父親影響,蔣凌峰也放棄“鐵飯碗”,和父親一起深耕疫苗事業。
“我的任務就是協助父親完成他的生物夢:希望未來10年,智飛生物有更多新產品惠及老百姓,讓這些產品真正起到‘防未病、治已病’的作用,讓老百姓不會因病致貧,更不會因病返貧。”
事實上,父子倆的夢正逐漸照進現實。
截至目前,智飛生物先后參與了科技部863計劃“現代醫學技術”項目、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等20余項重大項目;在研項目26個,在售的AC-Hib三聯疫苗、注射用母牛分枝桿菌,在研的15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EC診斷試劑等均屬于獨家創新生物藥品。
此外,智飛生物構建了覆蓋全面、深入終端的服務網絡。覆蓋全國3萬余個基層衛生服務點,這不僅在根本上保證了智飛生物各種疫苗產品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送達全國任意一個地區的市場,更直接幫助其成為全球最大生物制藥公司之一的默沙東的獨家代理商。
還有更大的夢在第二故鄉重慶開花結果。
2015年,蔣仁生在重慶國際生物城計劃投資130多億元建設智睿生物醫藥產業園,這是重慶迄今為止投資規模最大生物醫藥項目,也是重慶在全國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的標志性項目。
如今,產業園里建起了國家級轉化中心,6個產品獲得治療用生物制品臨床批件,其中5個為國家一類新藥,并在腫瘤、代謝類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開展研究。項目全部投產后高峰年產值將達500億元,助推重慶千億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